五一小長假開始了!

又到了“朋友圈景點打卡大賽”的時間了!地標性建築下剪刀手千篇一律,網紅小景點內人擠人毫無樂趣,身爲新聞學子,哪能甘心就這樣結束難得的假期呢。趁着五一小長假剛剛開始,ruc新聞坊的小編精心挑選了東南西北八個新聞人必打卡的地點,給你的旅行加點新聞人的專屬氣質!


Part one




東部地區


說來慚愧,小編第一次對上海的報業產生印象,是因爲《情深深雨濛濛》裏的杜飛記者……話說回來,來到當年的東方小巴黎,不看看老上海的報館,不走走曾經的老街,當真是可惜了!

1.申報館

位置:上海市黃浦區漢口路309號


申報館是近代中國發行時間最久、影響最大的報紙《申報》的原報社大樓,是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首幢近代新型報業大樓。這所當年有着世界最先進印刷輪轉機,樓頂養着三四百隻意大利信鴿的“老報館”也是現今唯一保存完好的百年老報館。

      申報大廈最早的照片之一


申報館建成於1919年,耗資超過70萬兩銀子。大樓佔地736平方米,建築面積3680平方米,爲五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檐口和二樓陽臺的裝飾爲古典主義風格,外牆檐口下部、壁柱上都有花紋,東北兩面牆上整齊地在每層開有10扇長方形大窗,共有100多個房間。1949527日《申報》停刊,《解放日報》創刊,報社大樓轉由解放日報社使用。該樓被列爲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保護單位。


申報館在當時有着世界最先進的印刷輪轉機,以及在當時超前的電梯、理髮室、有抽水馬桶的廁所等。

      當時的申報館排字房


世事風雲變幻,曾經矗立的衆多報館或閉封、或撤退,但申報館像一艘鉅艦,在時代的風潮中堅守在原地,傲立百年。

現申報館內部場景


這座見證了中國百年曆史的老建築,已改裝爲一家集咖啡、西餐、酒吧於一體的高價餐廳,名曰“THE PRESS”。店內還是滿滿的上海味兒與摩登味兒:老上海的裝修風格與細節,前歐洲巴洛克風格的浮雕穹頂,黑白灰三色馬賽克的地磚,牆上的黑白老照片,桌上當年《申報》的縮印版,歷史感撲面而來,講述着曾經的故事。有空的話,來這兒喝杯咖啡也是不錯的選擇。


2.望平街

集中消息望平街,

報館東西櫛比排。

近有幾家營別業,

遷從他處另懸牌。

——葉仲鈞《上海麟爪竹枝詞》


 “一部望平街的歷史,便是現代中國報業史。”

——知名報人曹聚仁


望平街,就是現在上海的山東中路,從福州路口至南京東路一段。當時是一條碎石鋪面的小街,長不過200米、寬約10米,曾名廟街。這條小街上匯聚了近代上海最重要的大小報紙,由此得名“報館街”。一部望平街的歷史,就是上海新聞界的百年曆史。


望平街的歷史就是獨特的中國近現代報業史。這裏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新聞人,有與保皇黨決裂、革新報界的先驅報業家,有出賣靈魂、屈膝變節的“報奸”,更有以熱血、生命殉報的新聞烈士。

      舊時的望平街


清宣統二年(1910年)初起,開始有報紙在望平街擇址設館出版。1904年上海灘上最有影響的三大報館《時代報》、《申報》、《新聞報》齊聚望平街附近,成三足鼎立之勢。在望平街和三馬路(今漢口路)十字路口,西側是申報館,東側是新聞報館;時報館設在望平街南側的四馬路(今福州路)上。隨後《神州日報》、《時事新報》《天鐸報》、《民立報》、《大共和日報》等數十家報館相繼在這裏開設報館或批銷處。曾爲袁世凱稱帝搖旗吶喊而挨炸夭折的《亞細亞報》,也曾設在望平街上。此起彼伏的黨派報、革命報、娛樂報、消閒報、白話報、女報等如雨後春筍,蔚爲大觀,到1911年前後,望平街聚集報館20餘家。就連“中國第一流之新聞報”天津《大公報》,也在1936年到上海望平街設立分館。

      舊時的新聞報大樓


望平街遂成了中國報紙發祥地,成了萬衆矚目的新聞消息吞吐站,創造了我國報業鼎盛的首個黃金時代。


曾經的望平街,現在的山東中路,生活氣息濃厚,各類美食數不勝數。我們新聞學子感受一波歷史氣息之後,可以去美食店小坐一下哦!


Part two



南部地區


但凡咬牙切齒地背過中國新聞史的新聞學子,都不會忘記廣州作爲中國近代報刊的發源地的地位。來到廣州,有哪些不能錯過的舊日遺蹟可以追溯呢?


1.十三行

位置:廣州市荔灣區十三行路


第一次走到十三行,沒準你會覺得你來錯了地方。如今的十三行已經是一個服裝批發中心,這裏每天進出貨物數千噸,人流量達數十萬人次。但當年的十三行,除了是清政府首個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場所外,也是最早的報刊聚集地。

舊時的十三行


由於外國商人是辦報主體和服務對象,早期英文報刊全部侷限在十三行商館區。比如,《廣州紀錄報》坐落在馬格尼亞克洋行,《中國差報與廣州鈔報》則位於法國商館。《中國叢報》由奧立芬提供編輯與印刷場所,也在商館區內,因爲當時的外國人還不能在廣州其他地方購買或修建房產。

 

傳教士所辦的中文報刊同樣被束縛在十三行商館區。因爲,所有來廣州的外國人,從到達的第一天起,就被認爲他們的任務只是做生意傳教是絕對禁止的,更不用說開設出版機構。

 

濃郁的商業氛圍和獨特的傳播生態,直接影響報刊定位。十三行的報刊,偏向於傳播商貿信息、世俗生活和西方科技文化。傳教士創辦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在辦報理念上實現了由“宗教"到“世俗”的重心轉移,注重爲在華外人的利益服務,與早期宗教報刊明顯有別。


即便曾經的印刷機聲已經再難聽聞,走在昔日的長街上,也不失爲一次值得紀念的追訪。


2.光復中路

位置:廣州市荔灣區,北起龍津東路,接光復北路;南至上九路,接光復南路。

 

“光復”含紀念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統治光復河山之意,修建成路之後,路面寬約12米,沿途多爲民宅。原來的第七甫和第八甫老街也便在這個時候更名爲“光復中路”。解放以前報館最爲密集的光復中路,後來便被民間稱爲“報紙街”或“報館街”。 雖然隨着廣州的城市建設,很多故居已經消失在推土機的轟鳴之中,但漫步街頭,仍舊可以找尋到一些昔日的影子。

 

如果你從上九路拐入光復中路,走約100米,就能看見一座4層高的早期現代主義風格建築。這座門牌號爲光復中路234號的大樓,曾經是《羣聲報》、《中山日報》、《廣東日報》、《中央日報》、《南方日報》的辦公場所。

光復中路234號大樓現狀


從 1839 ~ 1900年,中國人在廣州先後創辦過 22 家報刊。這一時期,廣州報業處於全國報業前列。1901 ~ 1911年,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蓬勃發展的時期。廣州相繼出版各類報刊約百種,形成廣州新聞史上第一次辦報高潮。

 

清末及民國,廣州的大部分報館設在西關,主要原因是報紙行業與出版印刷關係密切,互相依靠,彼此促進。清末民國時期,西關印刷業十分繁盛,當時廣州出版印刷機構也主要分佈在第七甫、第八甫和十八甫一帶。民國年間,位於這裏的印務所、印刷廠約90間,約佔廣州行業的半數。刻書、印刷業的興起和發展也帶動了報業發展。

 

如今的光復中路,便是曾經歷史繁華的遺蹟。身爲新聞學子,在這條老街上走走看看,在某些時刻,或許也能同老一代報人們形成穿越遙遠時光的共振。


Part three



西北地區


百年積弱嘆華夏,

八載干戈仗延安。
試問九州誰做主,
萬衆矚目清涼山。

——陳毅《七大開幕》


1945年,中共七大開幕後,陳毅元帥以一首氣勢磅礴的《七大開幕》讚揚了延安在中國革命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令人讀後久久回味。


如果說延安是革命的勝地,那麼位於延河岸上的清涼山,則是中國新聞事業的搖籃。從1937年至1947年間,新華通訊社、《解放》週刊、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等衆多新聞部門在此建立。著名革命新聞工作者陸定一、楊松等人也曾長期在此工作。可以說,清涼山爲中國新聞事業的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那麼在清涼山到底有哪些新聞學子應該打卡的景點呢?快來跟着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新華通訊社舊址

在清涼山上,有兩排特殊的石砌窯洞,新華通訊社的新聞工作者便曾在裏面長期辦公。新華社於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原名紅中社。紅軍長征後,紅中社追隨黨中央轉戰各地,並於1936年到達陝北。1937年更名爲新華社,將長期辦公地點建立在了清涼山。

現新華通訊社舊址樣貌


在這兩排窯洞裏,新聞工作者們夜以繼日地傳送着黨和革命的重要消息,黨的重要文件《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以及毛澤東同志的《論持久戰》就是在這裏播發到全中國乃至世界的。


2001年,在新華社建社70週年前夕,新華社撥專項資金,於8月份開始對舊址進行了修復,10月22日正式對外開放。如今修復好的窯洞裏,如實還原了當時洞內的佈置,並且陳列了幾百幅展示新華社70年發展歷程的史料照片。


來到窯洞內,可以看到到當年新聞工作者艱苦的工作環境,並充分感受到一大批新聞工作者無私的新聞精神,實屬新聞學子不得不打卡的旅遊景點。


2.延安新聞紀念館

除了新華通訊社舊址外,新聞學子來到清涼山後,還有另外一個需要打卡的地方,那就是“延安新聞紀念館”。

延安新聞紀念館位於清涼山南麓下,是全國唯一的新聞出版事業專題博物館。

延安新聞紀念館外觀

延安新聞紀念館內部場景


博物館總建築面積3000平米,共展出珍貴文物200件,歷史圖片和重要文獻資料400餘幅。館的外型呈窯洞形,意寓着黨的新聞事業是從延安的土窯洞裏創建和發展起來的。館內利用保留在原地的舊址恢復再現了很多當時我國新聞事業發展的場景,並配合以生動形象的人物蠟像,展現當時新聞工作者的工作狀態。步入館內後,會給參觀者一種彷彿身臨其境之感。


Part four



北部地區


在北方讀書的同學如果不想跑得太遠,京津冀地區的報館和故居,也有很不錯的選擇哦!


1.京報館

位置:北京市西城區區騾馬市大街魏染衚衕30號


民國時期,北平宣南地區(今西城區)可謂是當時中國北方的“艦隊街”,100多條衚衕裏分佈着500多家報館,其中就包括了著名報人邵飄萍主持創辦的《京報》報館。《京報》在1918年創刊時選址爲珠巢街,1919年因揭露時弊被安福系政府查封,1920年復刊時便遷至魏染衚衕。


京報館是一棟兩層日式灰磚洋樓,樓大門正上方的牌匾上寫着“京報館”三個字,是邵飄萍的手跡。樓下是營業部和傳達室,樓上是編輯部和經理室。

現京報館門口


這棟樓房現在看起來給人感覺有些簡陋,甚至破舊,但它卻記載了《京報》“鐵肩辣手“的崢嶸歲月。


《京報》復刊後,邵飄萍繼續主張言論自由,並着力增加報道力量,加大報紙中新聞的比例。此外,京報館還通過創辦副刊和開展印刷業務提高經濟效益,進而擺脫報紙對利益集團的依附,保持新聞工作的獨立性。這一系列的舉措鞏固了《京報》作爲公共言論機關的定位,在二七慘案、國共合作、五卅運動等重大公共事件報道中發揮積極作用,以公正的態度,爲民衆揭露真相。


漫步於京報館內,我們可以想象邵飄萍與京報館同仁們進進出出,爲真相奔走的場面,更進一步地體會邵飄萍所指出的新聞工作者“鐵肩辣手“的擔當。


PS:邵飄萍故居與京報館的“照明印刷局“都在附近,大家可以一起套餐打卡哦~


2.天津梁啓超紀念館

位置:天津市河北區民族路44-46號

 

作爲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梁啓超被貼上了許多標籤: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維新運動領袖等等。但對新聞學子而言,梁啓超最重要的身份是報刊活動家。


梁啓超一生共創辦了17種報刊,從事報刊宣傳活動27年。梁啓超被稱爲“輿論界的驕子“,其在報刊中所些的政論文字平易暢達,在社會上產生了普遍而深刻的影響,同時還創造了新的報章文體——時務文體。此外,梁啓超關於報刊功能和辦報宗旨的論述,對中國報刊事業的發展也具有重大的啓迪意義。


如果你想深入瞭解一下這位中國近代報刊發展的重要推動者,那麼天津梁啓超紀念館就是一個最佳打卡地點!


天津梁啓超紀念館由舊居和“飲冰室“書齋兩部分組成。舊居以“梁啓超與近代中國“爲主題,分爲12個展室,再現了梁啓超當年的居住環境。展室分爲六個部分,分別是”勤學苦讀的神童“、”戊戌變法的主將“、”君主立憲的鼓吹者“、”反袁護國的組織者“、”享譽中華的學術巨擘“、”寓居津門的飲冰室主人“。

梁啓超舊居外觀

梁啓超舊居“飲冰室”外觀


“飲冰室“書齋一樓是梁啓超寫作和研究的地方,陳列展示了許多書籍。二樓則是生活區,包括臥室和餐廳等。


在天津梁啓超紀念館可以觀察“飲冰室主人“的生活,進一步探索歷史革命家的思想,說不定還能找到《報館有益於國事》哦!


其實,今日的新聞也會成爲明日的歷史,我們尋訪這些歷史的遺蹟,也該回問自己,日後我們將會留給我們的後輩何種故事與風物?報業變換百年,不變的是,新聞人將永遠行進,永遠在路上。


圖片來源:新浪博客、百度百科

參考資料:

1.趙建國. 報刊地理廣州租界與近代報刊(1827—1912).[J].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6(01):58-70

2.media.people.com.cn/n1/2016/1221/c408986-28967255.html.人民網.淺析梁啓超的新聞思想

3.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TUwMDIwMg%3D%3D&idx=1&mid=2649824937&sn=f97904805eb6205c52e86f4dcb5da941  永安百貨、PRADA榮宅、申報館、崇思樓100歲啦!

4.https://mp.weixin.qq.com/s/HA4PCKlKmJSKJM8vqw6-PQ  從申報館到The Press,145年過去了,傳媒人的驕傲又回來了

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9/20/c_129708519.htm 傳承紅色基因 強化使命擔當——新華社44名黨務幹部到延安尋根

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5517080903744618&wfr=spider&for=pc 光明網 延安新聞紀念館


本期編輯:段婉婷  林子璐  李靜  杜華


特別策劃

哈哈羣 | 肝論文 | 埃航事件 | 甘柴劣火

新年獻詞 | 2018盤點 | 基因編輯嬰兒

記者節快樂 | 信息之美獎 | 錄取通知書 

江歌案| 數據可視化 | 反性侵 | 疫苗案

5.12地震十週年 | 中美貿易戰 | 數據新聞

刀刺辱母者案 | 普利策獎 | 沙特記者遇害

第18屆美國網絡新聞獎作品解析(上)

第18屆美國網絡新聞獎作品解析(下)


技術前沿

相關性驅動報道 | 新聞行業的算法變革

記者行業 | 自動事實覈查 | 媒體未來技術

最佳雜誌封面 | 品質新聞 | 記者新技能

傳媒市場的18個趨勢 | 在線評論與可信度


報道規範

家庭暴力 | 強姦和性暴力事件 | 環境報道

報道地震 | 採訪兒童 | 槍擊案 | 核輻射 


趣聞雜談

“轉發錦鯉” | 新聞史手跡 | 雙十一的心理血型 

家長進遊戲羣 |年度熱詞“有毒” | 親友羣辟謠


數據新聞習作

醫患衝突 | 奶粉“難民” | 北京老漂族

古風音樂之辨 | 赴美抗癌 | 臨終關懷在中國 

城市馬拉松的冰與火之歌 | 舌尖的美食密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