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公眾號 第1張

「網易公開課」(ID:open163)

2018年剛剛過去,就有不少朋友和知醬抱怨,又老了一歲。

00後們說的話,有些已經聽不懂了,我們小時候玩過的遊戲,現在的孩子也覺得詫異。

前幾天,體操運動員李小鵬就發微博感慨,時代真的不一樣了。

自己以前用手做「打電話」的姿勢,是手指比個「6」。

現在,女兒和兒子都是五指並攏,用整個手板貼近耳朵。

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公眾號 第2張

從「座機」和「觸屏」比劃姿勢區分年紀,不少人感嘆自己和孩子有了代溝。

但其實,這更反映了現代科技對下一代童年的深刻影響

BBC最新的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就從觸屏手機開始,揭示了不少讓人驚訝的結論。

這支由世界頂級兒童專家組成的團隊,在紀錄片裏的研究對象,是0-2歲的嬰幼兒。

這些寶寶的殺傷力,也堪稱今年催婚最佳,給了單身狗致命一擊。

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公眾號 第3張

彈幕中,不少人被紀錄片中的baby萌出血 / 《北鼻異想世界》

所以即便尚未為人父母,你也可以放心吃下知醬的安利。

1

觸屏電子產品

對孩子或許有積極作用

 

嬰兒生命的最初兩年,為他們的未來奠定了基礎。

現代兒童比以往重複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滑動和點擊電子觸摸屏。

調查顯示,75%的幼兒每天會使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

使用電子產品的負面影響一直為人擔心,但它們真的百害無一利嗎?

BBC的實驗,顛覆了認知。

認知心理學家 Tim Smith 認為:「觸摸和滑動熒幕,能促進嬰兒活動的精確度和靈巧性。」

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公眾號 第4張

他把6名幼兒邀請到實驗室,並設置了一系列測試。

如抓取物體、壘積木、直線行走等。

6名幼兒中,3名是電子設備的使用者,3名不是。

實驗的結果是:技術使用者,在同齡人中有更好的精細運動技巧。

他們可以更準確地畫出直線;

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公眾號 第5張

搭積木的平均塊數比非技術使用者多了3~4塊。

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公眾號 第6張

在此之前,他分析了715位父母提供的樣本數據發現:

使用電子設備的嬰兒,在很小年紀就有很好的精確運動能力。

因為嬰兒使用電子設備,不僅僅是看上面的視訊,還會滑動和控制應用軟體。

嬰兒會在使用電子設備過程中,和真實世界學到的技能相互轉化。

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公眾號 第7張

兒童媒介專家 Sara Dewitt 的團隊,聯合公共電視臺(WGBH)開發了一項關於數學的遊戲——《好奇猴喬治》。

研究者們讓80名學前適齡兒童玩這款遊戲,隨後對他們進行了標準化的數學測驗。

結果發現,通過遊戲資料預測的學生得分,和現實測驗中得分驚人的一致。

遊戲確實能反映學生的認知狀況。

 

正如 Sara Dewitt 所說:

「並不是說所有數字內容都適合孩子;

雖然對兒童生活中的熒幕內容存在合理擔憂,但更應學會轉移注意力,以便看到線上學習和教育的積極因素;

我們應該去想平衡的議題,去想該如何將熒幕納入到孩子學習和成長過程中。」

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公眾號 第8張

《3 fears about screen time for kids -- and why they are not sure》/ Sara Dewitt . TED

目前來看,技術的確會影響孩子,它的作用也不止單方面的好與壞。

發育心理學家Nathalia Gjersoe 說,孩童時期的經歷會影響人的一生。

 

兒童對電子設備的強烈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天性使然,其次是電子設備的「使用與滿足

因為嬰兒會覺得「自己完成了一些非常復雜的事情」,這讓他們很有成就感

事實上,電子設備能否對孩子產生積極影響,關鍵在家長如何引導。

正確處理孩子和電子設備間的關系,可能會給教育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孩子的性格

有些是由基因決定的

很多人覺得,家庭和環境等後天因素,塑造了一個人的性格

BBC的實驗,再次顛覆了認知:

我們的性格,即我們對周圍事物的反應,多半是與生俱來的。

心理學家 Emily 在紀錄片中試圖探索,能否在嬰兒六個月大時,知道他們的性情。

實驗人員通過給寶寶們展示各種意想不到的玩具,測試他們不同的反應。

測試一:

實驗人員給寶寶們展示了玩具盒中突然跳出的小丑。

寶寶Reuben的反應非常興奮,他開心地叫了出來。

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公眾號 第9張

寶寶Reuben

Livia 看起來很謹慎,把頭扭了過去。

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公眾號 第10張

寶寶Livia

而寶寶 Logan、Cillian 和 Tally 則表現得極其淡定,表情幾乎沒有波動……

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公眾號 第11張

寶寶Logan

測試二:

Emily 給小寶寶們展示一個會彈跳的小狗,測試他們對不確定性的反應。

在第一個試驗中非常高興的小寶寶Reuben,見到跳起來的小狗,一如既往地開心激動。

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公眾號 第12張

Reuben

Logan、Tally 和 Cillian還是一如既往地平靜。

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公眾號 第13張

Logan

而在第一個實驗中表現得非常謹慎的Livia寶寶,這次被小狗嚇壞了,大哭起來。

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公眾號 第14張

Livia

測試三:

向寶寶們展示一個小丑面具,測試他們對不熟悉事物的反應。

Reuben興奮依舊。

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公眾號 第15張

Reuben

上次被嚇哭的Livia這次還是一臉驚恐、謹慎。

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公眾號 第16張

Livia

Cillian、Logan 和 Tally 依舊冷靜。

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公眾號 第17張

Cillian

同樣的刺激,一些寶寶很激動、一些很謹慎、一些很冷靜。

他們都只有六個月大,卻有完全不同但前後一致的反應。

孩子們的性情,有著與生俱來的特性。

紀錄片中,心理學家 Emily 也給出了育兒建議:

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天性,因材施教採取個性化的養育方法。

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公眾號 第18張

如果一個小寶寶是天生謹慎型,那麼父母應該慢慢教會他,不能操之過急。

如果一個寶寶生性活潑,那麼父母應該多帶他到處玩耍。

基因決定了他的先天性格,父母在日常相處中,則影響了他後天性格的塑造。

不是所有的標準,都適用於每一個孩子。

央視從2006年起,跟蹤拍攝十多位00後孩子,長達十年,製作了五集紀錄片《零零後》。

紀錄片中有個小女孩一一,從小就喜歡自已一個人獨處,不像其他小朋友一樣總是結伴玩耍。

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公眾號 第19張

喜歡一個人玩的一一 /《零零後》(下同)

園長大李老師試著引導獨來獨往的一一和小夥伴做遊戲。

一一則一本正經地告訴老師:「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

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公眾號 第20張

她的不同,得到了父母的尊重。

內向的一一,並沒有成為老師擔心的孤僻怪人。

文靜思辨的她,憑著自己獨特的魅力,吸引到很多主動交往的朋友。

2016年拍攝中,長大的一一既可以和朋友友好相處,又能在自己一個人的世界裡自得其樂。

她找到了與世界相處的最好方式,享受著兩個世界的美麗。

作家 Susan Cain 也曾說起類似的話,內向的她,喜歡安靜和獨處。

一個人散步、看書、思考、書寫,都是她很享受的事情。

一些孩子天生內向,不代表他們會出問題。

內向與外向,通常是與生俱來的。

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公眾號 第21張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 Susan Cain

《卡爾·威特的教育智慧》中提到:

「父母需要去發掘寶寶們的天性,並據此來調整教養方式和方法,適應寶寶的需求,塑造寶寶的個性,撫育他們健康的成長。」

從本質上來講,就是接納他的天性。

幫助他愛自己,認識自己和做自己。

3

孩子對世界的觀察能力

比家長想得更敏銳

父母時刻在關注寶寶的成長,那孩子又是如何看待家長的呢?

BBC的實驗告訴父母們:

家長在關注孩子的同時,孩子也在觀察著大人。

一項20年前的研究發現,嬰兒會選擇媽媽來進行清潔和照看,選擇爸爸來負責修車和玩耍。

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公眾號 第22張

心理學家 Uta Frith 在嬰兒實驗室中演示了這個最初的實驗;

以期瞭解對性別的刻板印象,是否會反映在兒童從周圍環境吸收的資訊上。

孩子們在實驗中用專家提供的玩具過家家。

20年前的實驗中,幾乎所有孩子都選擇了媽媽做家務和照顧寶寶;

這次實驗中,孩子們認為爸爸媽媽都可以做這些事情。

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公眾號 第23張

這是一個很小的樣本,但這些幼兒的認知似乎在告訴父母:和20年前相比,家庭中的任務分配更加公平了。

參與實驗的父母直言,平時在家庭中就是雙方都參與到家務中,不會出現把家務全部推給女性的情況。

孩子對性別意識、家庭分工的觀察和注意,遠比大人想像中多。

言傳身教,在實驗中得到了驗證。

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公眾號 第24張

孩子們對世界的觀察和感受,也比我們想得更細致。

在紀錄片第二集中,科學家們研究了一個非常基礎的問題:

我們一開始是如何與他人建立聯系的。

剛出生的Arthur,「受邀」參加了神經科學家Lora Lloyd的第一個實驗。

在面對人臉和機械玩具兩種不同的圖案時,幼兒們普遍對人臉更感興奮。

在看到人臉時,孩子們大腦的不同區域,氧氣的進出量明顯增加。

這個顳(nìe)上後區,是人們對外界事物做出反應的區域。

這個區域的關系網可以使人們與外界進行溝通,與他人進行交流。

從出生開始,我們就已經在建立關繫了,當與外界進行交流時,大腦中負責處理這類復雜事物的區域就會迅速發育。

被關注和進行交流,是孩子生理與心理上的共同需求。

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公眾號 第25張

心理學家 Emily Jones 為此進行了一項研究。

在和4個月到1歲的嬰兒一起玩耍時,如果有一分鐘不理他們,嬰兒們就會用盡一切辦法贏回關注。

當父母依然沒有反應的時候,嬰兒們會開始吸引別人的注意。

 

另一個實驗同樣印證了這點。

專家們讓父母和孩子們玩五種不同的遊戲,來研究哪一種會讓孩子們發出笑聲。

「躲貓貓」遊戲最終勝出,70%的孩子因它而笑。

之所以這個遊戲更受歡迎,是因為「躲貓貓」與社會聯繫有關。

「我看見了哦」是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一種聯系,對孩子來說,通過聯系他們可以獲得獎勵和喜悅。

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公眾號 第26張

交流和連接對成人來說必不可少,對孩子來說同樣重要。

我們需要溝通來釋放自己,理解他人,兒童更需要表達情感來獲得爸爸媽媽的愛。

為人父母是一項很大的課題,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努力。

BBC的這部紀錄片,也給了家長一個啟發,其實孩子遠比我們想像的聰慧。

透過他們,我們也可以對自己多一層瞭解。

教育需要「定製服務」,每個孩子的性格和童年,都理應等到尊重和理解

本文轉自公眾號「網易公開課」。網易公開課,分享你想要的知識。公眾號:「網易公開課」(ID:open163)微博@網易公開課。

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公眾號 第27張

往期精彩內容

生娃後,你才能看清誰是真閨蜜

4歲女孩低燒,輸液死亡:一生病就輸液,禍害了多少中國孩子

過年還敢催人生二胎?!二胎家庭的生活實錄讓人笑到扶牆哈哈哈哈……

微信公眾號改版以後,很多寶媽表示很容易會看漏更新,建議大家按下方提示,把快樂媽咪標星✦,以後就能快速找到樂媽啦~

動動手指給快樂媽咪加星標,育兒路上樂媽與你一起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公眾號 第29張

BBC新作顛覆三觀,0~2歲嬰兒,是怎麼打臉父母的 | 快樂媽咪 公眾號 第30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