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注:根据最新《USMLE Step1 考经可信度分级标准》(Version 1.5)?点击阅读,这篇考经rating为:4/5星考经。

评分细节:

(原文写于2017年7月12日晚,转载来源百歌医学官网)

~~~~~~~~~~~~~~~~~~~~~~~~~~~~~~~~~~~~~~~~

In a world where everything is upside down, I try hard not to lose my mind.

2015年,我处在特别迷茫的阶段。一边是我钟爱的临床工作,一边我又特别反感削尖脑袋往「象牙塔」上挤。倘若就此离开医疗领域,实在有违初心,但又缺乏持续下去的动力,再加上一些个人因素,令我倍感踌躇迷茫。有过相似经历的人都知道,迷茫不是一个稳态。要不就退回到迷茫之前的按部就班,要不就走出迷茫,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而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断的执业经历、锐减的生活收入、人走茶凉的圈子,无一例外地扯著我的后腿。尤其是刚离职那会儿,和几位圈内好友聚餐,大家聊起我的决定总是带有几分惆怅和说教。就在我状态最低谷时,考USMLE的念头从脑海深处蹦了出来。当时作为「三无人员」,除了大把的时间,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让我挥霍的了。我决定利用时间资源为自己充电,以便再次扬帆起航。

▲李静Step1 248分成绩单

2015年11月 ~ 2016年5月 第零阶段

我试听过一节百歌医学的精讲课后,次周即加入了这个大家庭。虽然拥有多年临床经验,但回想起来,自从2009年考完执业医师,我就再也没有正儿八经地准备过任何重大考试,外加一直从事临床亚专科工作,那些基础医学知识只能用「十分荒芜」来形容。所以,我的Step1备考完全借鉴了路标系统。既然一步步走过路标系统,就让我以过来人的角度说说亲身体会。

首先,来谈谈第零阶段一开头那个「先看书?先做题?先上课?」(?点击可阅读《路标系统》第零阶段)。这是三个常见的起步者的切入点。路标系统首推「通过做题来发现问题,再通过看书来解决问题,最终达到理解并记住考点」。

我实际上的体会,是这样的......当我翻开FA Q&A某章节,第一道题题干看不懂,五个选项只认得一个,查了字典、理清语法,还是选不出答案。换!情况类似!再换!情况差不多!接连换了好几条题,都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我放下FA Q&A,开始反思一个问题:「不识字,谈何做题?就算字认全了,答不对题等于瞎忙乎。」另一方面,每周一天的精讲课,的确是知识刺激非常强烈。可是经常会出现内容多到要溢出脑容量。综合多种因素,我选择先从看书开始,生理、病理、药理、微生物。看书时打算完成两项任务:查字典认字以及记住知识框架。原本以为都是学过的内容,记忆力也不差,可真正落实起来,效率极低。又反思:「语言障碍导致理解不能,不甚理解而滋生乏味,因为缺乏乐趣而对查字典认字又形成负面的情绪。」于是我调整看书的任务:优先解决英语阅读问题(详见我的出分前考经)。因为放低了要求,焦虑情绪也随之减少,这让我更容易把看书坚持下去。两个月后,我捧起Robbins Pathology Review,跟著看书的进度,总算能慢慢做对一些题了。直到这里,我才逐渐认同路标系统中的一个建议「带著问题去看书」,但前提是能够从做题过程中筛出问题。

以上这个过程很枯燥,充斥著浩浩荡荡的挫败感,但是一定要坚持,相信重复积累的力量。同时,每周一天的周末精讲,听讲师用中文讲解一遍英文知识,非常有助于知识的理解、消化和记忆。课上所有的问答环节都值得积极参与,讲师会辐射很多很多考点,一开始会觉得很蒙圈,但随著复习推进,反而可以利用辐射作为反馈,训练举一反三的能力。此外,上课的另一个作用是社交,结识战友、纾解情绪。我认为,这在第零阶段是很有意义的,考U是小众活动,而精讲课的班恰好把这个群体集中起来,方便同道中人建立互动。

所以,英语的起步基础差如我的人,建议在第零阶段时,分成三个互相覆盖且不互排斥的小步骤:

① 需要先看点书,边看书边背单词、熟悉语法结构

② 待基本语言能力提高后,做新题、留意错题,补充阅读相关章节

③ 同时,认真上精讲课程,全身心参与其中

同时,也建议路标系统第零阶段,可以在「先看书?先做题?先上课?」这项议题上做进一步探讨,增加对不同起点同学的兼容性和可操作性。

第零阶段的关底BOSS来了,Kaplan dx test 57%,WHAT?!

惊讶之余,按照路标系统实施补救措施。自己回顾发现,主观因素仍是「读题困难」是主要问题,常常回读仍不能理解题干,累积焦虑严重影响整体发挥。调整计划,放缓复习脚步,每看完一小节,在脑海里用中文捋一遍知识点,毕竟母语构建的记忆比较深刻,不要在意英文处理信息还是汉语处理信息。

2016年6月 ~ 2016年9月 第一阶段

开了Kaplan Qbank,分科做题,保持每周不低于40小时复习时间,加入复旦枫林讨论组。据说,失败的经历更有参考价值,所以这里重点总结自己做得不太尽如人意的方面,剖析我是怎样渐渐偏离250+轨道的。

首先,路标系统(?点击可阅读《路标系统》第一阶段)建议「做Kaplan Qbank题库期间熟悉FA」,因为这套题库每条答案解析均标注了对应FA的页码。看似很方便的事情,很容易执行吧?然而,我并没有贯彻落实。仅仅是做完一个block之后,通读答案解析,不懂的地方也不求甚解,就暂时把知识点笼统的背下来。久而久之,知识破碎得七零八落,没有理解的基础上,背下的知识是不持久的,无法满足在做题过程中的对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要求。另外一点,我还忽略了解剖、组胚、行为科学、分子基因等各种小科,想当然地认为依靠题库涉及的考点就足够应付了。

第一阶段的关底BOSS来了,Kaplan SIM1 68%,WHAT?!

我毫不犹豫给百歌公邮写了信。

2016年10月 第二阶段

结合路标系统(?点击可阅读《路标系统》第二阶段)和公邮的回复,我重读了FA和Kaplan note中短板分科的内容,回炉错题和标记题。相较于小伙伴们,我确实没有在刷题和看书过程中,通过总结考点来系统性地回顾知识框架。简而言之,我无法关联各种关键词,遇到稍微复杂一些的题目,就毫无头绪了。而且,当时我还未找到恰当的读题技巧,题干中的信息提取能力有限。

结果,第二阶段的关底BOSS又来了,Kaplan SIM2 70%…

这次,没有惊讶、没有补救,甚至我都没好意思给公邮写信。路标系统中用「十个包子」作比喻,形容第一、二阶段是中间那五个。其实,这个比喻就是要用通俗的方式说:「最终的高度,源于坚实的基础,打好基础很重要!」而我在这两个阶段中恰恰特别水。

2016年11月 ~ 2017年5月 第三阶段

无视第二阶段checkpoint未达标,贸然开了UW题库。尽管神经大条如我,也意识到不可继续怠慢下去。重整士气,再次调整复习进度,保持每天做一个block,不分科,每周不低于40小时复习时间,继续参加讨论组活动。由于前期的豆腐渣工程都是注水的,我的整个第三阶段(?点击可阅读《路标系统》第三阶段)都在水深火热中举步维艰。先说UW的题干。UW多数是绕著弯子问,就跟考阅读分析似的。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不仅要恶补医学知识,还得恶补语言,而且又没给自己留退路,简直可以用「前面刀山火海,后面万丈深渊」来形容。做题一小时,分析一整天,是家常便饭。为了弥补理解上的不足,我再次把Goljan病理学翻出来研读,日复一日的单曲循环模式开启。

有周末班的小伙伴私下问我:「为什么我可以每天坐在电脑前那么久而不乏味和烦躁?」说轻松点,是我对处境的适应力特别强,实际上怎么可能不烦躁,我在书桌前抓头皮的样子不适合在这里回放而已。说透彻点,我是「好了伤疤忘了痛」的人。这种性格特质在考U过程中可能是把双刃剑。好处是不管发生多么不理想、不符合进度的情况,过不了几天我就能满血复活,继续沉迷于刷题和各种辅导书;坏处是容易在之后的挑战中掉以轻心。所以,需要时不时给自己泼盆冷水,保持清醒。

UW刷到40%左右,某个周末我去参加讨论组活动,途中遇到了李炳玉(?点击可阅读「李炳玉 step1 260 考经」),他建议我做个NBME筛下弱项,以便及时查缺补漏。于是,回家立马上网、注册、付费,次日我的NBME15成绩爆出500分,DUANG!!顿时我像是被一只强有力的手从「我正在努力」的桃源幻境中拉回现实。查看成绩单,有一半的分科踏过borderline,就算有心补救,也得先找到个头绪。那时,我想起百歌官网上有一篇解读成绩单的文(《【揭开】USMLE成绩单上的【秘密】- 正确解读模考,让成绩更好!》?点击可阅读),现学现用,列出需要补救的科目,并根据表现和题量排序,调整复习策略。鉴于做题、分析、补救已经消耗掉我绝大部分清醒时间,再也没有闲情逸致去查uptodate补充弹药。

第三阶段的关底BOSS来了,UW SIM overall 250,有进步,虽然没达标。

给公邮写信求助,详细表述自己模考时的主观体验和实际困难,公邮回复:「建议稳定情绪,通过分析错题来指导补救短板,因为这个阶段知识的缺漏已经不是大块的了,复习要有针对性。」

考前3个月

必须指出,全程「迷之自信」的我能够坚持把考期一推再推,绝对是最后没有偏离250+轨道太远的重要因素。从3月起调整作息,保持每周约50小时复习时间。但是,基础的「五个包子」没吃够,后期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尝试改进读题方式、回顾错题、背诵FA等,正确率却迟迟未见提高。总结下来,应该是我前期对多个分科的知识理解不够透彻,缺乏联结记忆,也就是相同考点换一个场景或换一个考察侧面,我就不一定能答对。

  • 2017年3月25日 NBME16 570
  • 2017年4月11日 NBME18 560
  • 2017年5月10日 NBME17 620
  • 2017年5月20日 Free150 87%

考前3天

总算在考前见过一次250+的成绩,而且传说NBME17预测最准,我乐呵呵地跟著迷信,想著「好兆头」啊!再来一个呗!原本不打算再做一套,就是怕万一成绩不理想,坏了心情。可是怕什么来什么,终是难逃此劫。之后出现心悸、冷汗、坐立不安,胃里一阵一阵翻腾,我运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均无法纾解焦虑。于是开始给小伙伴打电话,一个电话解决不了,那就打两个。事后想来,还好没选在考前一天做这套题…

2017年5月23日 考试当天

考前一晚住在考场门口的酒店,和往常一样复习到22点,洗澡、嗑上睡觉药、听两段BBC催眠。次日早上6点起床,笃笃定定去星巴克吃个三明治,买了杯美式,多加一分浓缩咖啡,带入考场,自备切片面包两片。考场的储物柜很小,但放本FA和咖啡零食是没问题。我站在门口,闭目、双手握拳、微笑,摆了个不怯场的仪式,告诉自己这场马拉松,跑到今天已经不是在和别人比赛了,只要坚持跑到终点,我就赢了,加油加油加油!然后填表、安检、领白板和板擦,进入考场,开始考试。

我比任何一次模考都认真的读题,尽可能排除不正确选项以便二次确认答案正确。上来第一个block我就频频mark,感觉有点诡异,但是没有多余心思去揣摩,只管安心做题。第一个block完了之后出考场,洗脸、深呼吸、继续给自己鼓励。之后的几个blocks难度和之前差不多,没有遇到特别难、特别长的题,但总是遇到各种记忆模糊的题,最后一个block感觉稍难,mark的题来不及全部复查。每个block答题时间可剩余3-8分钟不等,离场休息时间紧迫,全程无饥饿感。

全部考完走出考场,我整个人都傻了,四肢无力、眼神茫然,斜靠在墙边,外面下著大雨。举起杯子,喝完最后一口咖啡,转头视线迎上另一双暗淡的目光,这个高高瘦瘦的男生叫小潘,当日唯一和我同场考Step1的人。彼此简短地寒暄之后,是漫长的沉默,我想我连说话的力气都被抽走了,满满的沮丧排山倒海般袭卷过来。我起身,没有打伞走在大雨里,好像只有这样我才能有那么一点点存在的实感。

2017年6月 等分

考完后差不多有一周的时间,我沉浸在无法自拔的丧气样depression中。晚上失眠,早上早醒,昼夜噩梦连连,越来越觉得可能要爆出220分的成绩。尽管收到几位熟悉的小伙伴关心和安慰,可是我一点都没有好起来。脑子无法正常运作,既不思考为什么考U,也不思考今后想干嘛,似乎一切都变得那么不真实。唯一能让我自愈的方式是旅行,于是我立刻决定去趟北京玩儿。

回来后,我的情绪改善很多,先参加了圈内好友聚会,接著又赶赴魔兽公会线下活动,恢复曾经坚持多年的运动习惯。考分迟迟不出,又不愿意虚度光阴,我思前想后做了最差的打算,即使Step1只得220分,也继续考Step2 CK。自从想通了这一节,我的内心倒也平静了许多,渐渐又恢复到备战状态。

2017年6月28日 出分当天

「你收到成绩单了吗?」小潘同学给我发来微信,「我考得比所有的模考成绩都差...」

「我去收下邮件。」快速回复后,我握著滑鼠熟门熟路地登陆邮箱,期间脑中什么都没想,也没出现心跳加速。当考分完完全全暴露在我视线中,我能回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TED演讲,名字叫做《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248,没有超常发挥,也没大跌眼镜。

特别感谢

首先,感谢老爸和老妈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给予我全力支持,在我最困难的阶段依然认同我追求独立和自由。

其次,感谢枫林讨论组的全体组员,让我意识到「长江后浪推前浪」,要是不努力的话,我这前浪必定死在沙滩上了。

最后,感谢李旸大叔分享的大量信息,尤其是高端私立医院的,拓宽了我很多职业发展的思路,迷雾中能看到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