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去年6月下旬,我們私董會小組會在東京召開,其實每年我們都會把一次小組會安排在海外,因爲我們有一個理念“企業家有祖國,但企業經營沒有國界。”

  去了國外就不免要拜訪一些本地企業。那次我們去了一家叫前澤工業株式會社的企業,成立於1937年,專門生產水閥門,規模不大,670多名員工,年銷售額12億人民幣。訪問結束時,接待方請我們在一個小花園合影留念,背景是企業已故的創始人前澤先生的銅像。

  在回程的中巴車上,我們就該不該立銅像的問題展開了一番激烈的討論。在日本,爲企業家立銅像的情況比較多見,我在松下、花王等大型企業都見到過其創始人的銅像。但前澤工業的企業規模和我們組員企業很接近,立銅像這事,一下子從“遙不可及”變成“觸手可及”。

  立銅像很簡單,難的是銅像未來的命運會怎麼樣?想象一下,等你百年之後,你的銅像矗立在企業的某個地方,來來往往的員工看到了會怎麼評價你?銅像能一直立着嗎?還是某一天會被賣到廢品回收站去?

  這件事情的意義在於,企業沒有了創始人之後,發展是越來越好,還是江河日下?

  中國進入市場經濟的年頭並不長,絕大部分企業創始人還年富力強,暫時考慮不到這事兒。從願望上來說,很多企業家都希望能做成百年企業,和前澤工業的創始人一樣,立下自己的銅像。但要保證這尊銅像最終的命運不是躺進廢品回收站,就需要企業家的生命結束之後,企業還有很強的生命力。

  想明白這件事情,才能把企業帶到一個新的高度。

  華爲公司去年的營業規模超過1000億美元,大家都在羨慕、都要學習。但真正應該學習的,是任正非先生在20年前就想明白的一些事情。

  1998年,華爲創業十年,營業額剛過10億美元,任正非就認識到:要慢慢淡化企業家對企業的直接控制,讓企業家的更替與生命終結,與企業的命運相分離。他說:“長江就是最好的無爲而治,不管你管不管他,都不廢江河萬古流。”

  這讓我想到老子對領導力四個層次的定義: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親而譽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謂:“我自然”。

  領導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大家忽略他的存在;第二層境界,大家都很愛戴他、讚譽他;第三層境界,是大家畏懼他;最差的境界,是大家都背地裏輕辱他。

  領導者失去了誠信,人們就不再信服於他。

  最好的領導者,悠悠然,不輕易發號施令。事業成功了,大家都覺得沒什麼,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2003年,任正非在華爲幹部管理培訓班上的講話中,再次闡述了其對領導力的認識,他說:“企業家在這個企業沒有太大作用的時候,就是這個企業最有生命的時候。所以企業家還具有很高威望,大家都很崇敬他的時候,就是企業最沒有希望、最危險的時候。”

  認識多麼深刻,自我要求多麼嚴苛!只追求領導力“不知有之”的最高境界,“親而譽之”都被認爲是最沒有希望、最危險的信號。

  我身邊很多領導者都很有事業心,非常忙,忙着談項目、跑資金、見領導,每天發號施令、日理萬機,是企業裏存在感最強的那個人。

  你問他爲什麼這麼忙,他通常會說“手下沒有人才”。而且,越是沒有人才,越苛刻,見誰都覺得不滿意。時間長了,大家就怕他,而且背後還會抱怨他。不知不覺中,跌落到領導力的最低境界。

  老子肯定不是鼓勵領導者當甩手掌櫃,“不知有之”也不是啥都不管。相反,要達到這個境界,領導者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建立一個不依賴自己、不依賴任何人,但又能夠源源不斷地培養人才、自我運作和修正的系統。

  這個系統建成了,企業才能生生不息,企業家才能安心地把銅像矗在那兒。

  第十八章

  大家都聽過六祖慧能的故事吧。

  禪宗的第六代衣鉢傳人慧能大師,本姓盧氏,南海新興人。因早年喪父,母親寡居,家裏很窮,很小就需要劈柴掙錢,補貼家用,因而沒機會上學識字。

  有一天,他在集市上聽到有人在誦讀《金剛經》,突然有一種被召喚的感覺,便安頓好家中老母,輾轉前往蘄州,拜在禪宗五祖弘忍禪師門下,弘忍禪師只把他安排在廚房幹粗活。

  某日,弘忍禪師把諸位弟子叫到跟前,讓大家各自做一首偈詩,如果誰在能悟出佛法,便把衣鉢傳給他,讓他做禪宗第六代祖師。

  弘忍禪師門下的優等生神秀偷偷在牆上書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衆師兄弟看了紛紛點贊,覺得這衣鉢肯定非神秀不傳了。

  慧能雖然不識字,但聽人傳頌此偈,就知道神秀師兄沒有觸到佛法的真諦,便託一個會寫字的同學,也在牆上寫了一首偈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禪師一見此偈,知道慧能是開悟之人,可是擔心慧能因資歷淺而不能服衆,便在半夜悄悄將衣鉢傳給他。慧能帶着師傅的衣鉢潛往嶺南,從此禪宗分爲南北兩宗。

  六祖慧能的偈詩比神秀師兄高在哪呢?

  我的理解是,他悟到了“佛性本空”。如果什麼都沒有,到哪裏去惹塵埃呢?需要“時時勤拂拭”的原因,不就是因爲塵埃太多嗎?

  很多東西之所以人們認爲好,是因爲可以彌補不好。人們都崇尚高級的滋補保健品,人蔘補氣、靈芝安神、蟲草填精,但之所以需要這些補品,不正是因爲身體虧空,需要大補嗎?一個元氣飽滿的健康小孩,不需要任何補品。

  這個道理,在國家治理這樣的大問題上也是通的。

  老子在這一章談到:

  大道廢,有仁義;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意思是:大道被破壞了,才需要仁義;家庭不和了,才需要孝慈;國家昏亂到撐不下去了,才需要忠臣棟樑。

  缺什麼才喊什麼,如果沒病,就不需要好藥。仁義、孝慈、忠臣都很好,但之所以被強調、被推崇,不正是因爲有敗壞的社會和人心要治癒嗎?

  魚在水中,不覺得水重要;人時時刻刻都需要呼吸,但不覺得空氣重要。家裏的空氣淨化器越高級,越說明PM2.5的濃郁醇厚。

  傳說中的神醫扁鵲,有手到病除的本事,但他卻說家裏醫術最高明的是他那默默無聞的大哥,因爲他善於治“未病”,病竈還沒發作就被治好了,所以病人從來不覺得自己有病,也就不認爲大哥高明。

  現代管理大師德魯克先生告訴人們:管理得好的企業,總是單調乏味,沒有任何激動人心的事情發生;最有效的管理,是讓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優秀的領導者知道把事情做在前面,凡事多想一步,防範於未然。基礎打好了,真的不需要打雞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