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没有抱过大佛脚,就相当于没有去过灵山大佛,同样,没有在拈花湾抄过经,过过夜,没有吃过拈花湾的禅饭,就相当于没有去过拈花湾。

  因为去的那次排队人太多,就在下面仰望了佛祖。没有抱过灵山大佛的佛脚,却吃过灵山大佛的斋饭,后来还去了一次拈花湾,留宿了一晚,吃了禅饭。对比灵山大佛的斋饭和拈花湾的禅饭,还真的是不同的旅行体验。

  很多人也在灵山大佛景区里吃过饭,但是很可惜,那不是真正的灵山大佛斋饭,而是游客餐。因为很多人在灵山大佛吃的饭,要么是在700多人的蔬食馆,要么是在梵宫的自助餐厅。不管是哪个,都是专门为游客准备的,酒店式快餐或点餐。

  灵山蔬食馆虽然餐饮菜品是以素为主,但是这里并不是佛家弟子吃饭的地方,所以也就和寺庙里面的斋饭不沾边了,顶多也就是灵山大佛的饭而已。而且无论是灵山蔬食馆还是梵宫的自助餐厅,其实都是有荤有素的,吃饭和其他酒店并没有太多差别。

  但是灵山大佛的斋饭就不一样。无论从形式上还是本质上,都和游客餐是有巨大差异的。灵山大佛的半山腰是有一座规模还算庞大的寺庙,寺庙里也住着不少出家人。因为位于灵山,这座寺庙并不差香火,很多信徒会到这里还愿祈福。还愿祈福的普罗大众,有时候会一早赶到这里和寺庙僧人一起做早课,早课结束会跟着他们一起享用过堂斋。

  我有幸也吃过灵山大佛的一次过堂斋。食物很简单,和自己家里的早餐并无多大差异。当时我们吃的是一碗稀饭,一个馒头,一个素包,一些咸菜。但是整个用餐的过程却让人印象深刻。

  我们平时在家里吃饭。有时候是赶时间,怎么快怎么来,所以往往吃早餐的时候是三下两下,什么动作声音都管不了那么多。有时候是一种休闲,怎么舒适怎么来,所以很多时候吃个早餐一小时,边吃东西边看手机听音乐。

  但是吃过堂斋,讲究的是一个用心和专注。吃饭就是吃饭,用餐就是用餐,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专注于食物,专注于自己,而没有任何的杂念和过多的动作。吃饭不能讲话,更不能发出其他任何的声音,吃饭之前会口中默念咒语,心怀感恩,惜福情怀。

  佛家的斋饭,讲究的是一个心境,要求“疗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吃饭不能吃的太饱,要留几分饥饿感。在食物面前,要心静下来,心无杂念,细细地嚼,慢慢地咽。

  而在拈花湾吃禅食又不一样。拈花湾是一个以“禅”为主题的休闲小镇,这里虽然也借了灵山大佛很多的光,但是禅食形式上和灵山大佛过堂斋有着本质的差异。

  拈花湾禅食讲究的一个形式。吃一次禅食,前戏做的很足。如果是正儿八经的一次禅食,首先要更衣、净手、静坐。换上拈花湾“禅食馆”的棉麻素衣,从盛有清水和鲜花花瓣的瓷盆里舀水洗手,然后静坐等待。

  拈花湾的禅食,品种不算太多,但是这些禅食做的比过堂斋的斋饭精致很多,更像是在追求日本的那种精致风。而禅食的食材,似乎也有些讲究,不仅仅是素,而有些是荤素搭配。所以有游客吃饭拈花湾的禅食就曾开玩笑:花了200多,就像是在吃一顿摆盘好看的盒饭。

  但是拈花湾的禅食,禅食的主管会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品味我们面前的这份食物?这是一个很有禅意的问题了,就好像在问人的终极3问一样:你从哪里来,你要去哪里?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

  一日三餐,我们追求美味,追求味蕾的极致感觉和体验,但是平时忙碌的生活,以至于我们忽略了一日三餐存在的意义。所以吃禅食的时候,你需要静心养性,默默地端坐几分钟。然后慢慢嚼、慢慢咽,在本真的滋味中,品味一茶一饭的意义和生活的感觉。

  因此,吃拈花湾禅食的时候,如果你对这些不懂,那么可能就仅仅成为了一顿饭而已。一顿饭而已,那么:花了200多,就像是在吃一顿摆盘好看的盒饭。这也不无道理啦!

  作者:酒叔;部分图片来源摄影师陆建华,书写一些旅途故事,发现一些旅游趣事,我眼中的风景,一定与众不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