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沒有抱過大佛腳,就相當於沒有去過靈山大佛,同樣,沒有在拈花灣抄過經,過過夜,沒有吃過拈花灣的禪飯,就相當於沒有去過拈花灣。

  因爲去的那次排隊人太多,就在下面仰望了佛祖。沒有抱過靈山大佛的佛腳,卻吃過靈山大佛的齋飯,後來還去了一次拈花灣,留宿了一晚,吃了禪飯。對比靈山大佛的齋飯和拈花灣的禪飯,還真的是不同的旅行體驗。

  很多人也在靈山大佛景區裏吃過飯,但是很可惜,那不是真正的靈山大佛齋飯,而是遊客餐。因爲很多人在靈山大佛吃的飯,要麼是在700多人的蔬食館,要麼是在梵宮的自助餐廳。不管是哪個,都是專門爲遊客準備的,酒店式快餐或點餐。

  靈山蔬食館雖然餐飲菜品是以素爲主,但是這裏並不是佛家弟子吃飯的地方,所以也就和寺廟裏面的齋飯不沾邊了,頂多也就是靈山大佛的飯而已。而且無論是靈山蔬食館還是梵宮的自助餐廳,其實都是有葷有素的,吃飯和其他酒店並沒有太多差別。

  但是靈山大佛的齋飯就不一樣。無論從形式上還是本質上,都和遊客餐是有巨大差異的。靈山大佛的半山腰是有一座規模還算龐大的寺廟,寺廟裏也住着不少出家人。因爲位於靈山,這座寺廟並不差香火,很多信徒會到這裏還願祈福。還願祈福的普羅大衆,有時候會一早趕到這裏和寺廟僧人一起做早課,早課結束會跟着他們一起享用過堂齋。

  我有幸也吃過靈山大佛的一次過堂齋。食物很簡單,和自己家裏的早餐並無多大差異。當時我們吃的是一碗稀飯,一個饅頭,一個素包,一些鹹菜。但是整個用餐的過程卻讓人印象深刻。

  我們平時在家裏吃飯。有時候是趕時間,怎麼快怎麼來,所以往往吃早餐的時候是三下兩下,什麼動作聲音都管不了那麼多。有時候是一種休閒,怎麼舒適怎麼來,所以很多時候吃個早餐一小時,邊吃東西邊看手機聽音樂。

  但是吃過堂齋,講究的是一個用心和專注。吃飯就是吃飯,用餐就是用餐,專心致志,一心一意,專注於食物,專注於自己,而沒有任何的雜念和過多的動作。吃飯不能講話,更不能發出其他任何的聲音,吃飯之前會口中默唸咒語,心懷感恩,惜福情懷。

  佛家的齋飯,講究的是一個心境,要求“療飢”。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吃飯不能吃的太飽,要留幾分飢餓感。在食物面前,要心靜下來,心無雜念,細細地嚼,慢慢地咽。

  而在拈花灣吃禪食又不一樣。拈花灣是一個以“禪”爲主題的休閒小鎮,這裏雖然也借了靈山大佛很多的光,但是禪食形式上和靈山大佛過堂齋有着本質的差異。

  拈花灣禪食講究的一個形式。吃一次禪食,前戲做的很足。如果是正兒八經的一次禪食,首先要更衣、淨手、靜坐。換上拈花灣“禪食館”的棉麻素衣,從盛有清水和鮮花花瓣的瓷盆裏舀水洗手,然後靜坐等待。

  拈花灣的禪食,品種不算太多,但是這些禪食做的比過堂齋的齋飯精緻很多,更像是在追求日本的那種精緻風。而禪食的食材,似乎也有些講究,不僅僅是素,而有些是葷素搭配。所以有遊客吃飯拈花灣的禪食就曾開玩笑:花了200多,就像是在吃一頓擺盤好看的盒飯。

  但是拈花灣的禪食,禪食的主管會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好好品味我們面前的這份食物?這是一個很有禪意的問題了,就好像在問人的終極3問一樣:你從哪裏來,你要去哪裏?你的人生意義是什麼?

  一日三餐,我們追求美味,追求味蕾的極致感覺和體驗,但是平時忙碌的生活,以至於我們忽略了一日三餐存在的意義。所以吃禪食的時候,你需要靜心養性,默默地端坐幾分鐘。然後慢慢嚼、慢慢嚥,在本真的滋味中,品味一茶一飯的意義和生活的感覺。

  因此,吃拈花灣禪食的時候,如果你對這些不懂,那麼可能就僅僅成爲了一頓飯而已。一頓飯而已,那麼:花了200多,就像是在吃一頓擺盤好看的盒飯。這也不無道理啦!

  作者:酒叔;部分圖片來源攝影師陸建華,書寫一些旅途故事,發現一些旅遊趣事,我眼中的風景,一定與衆不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