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兩會期間,習主席在參加甘肅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脫貧攻堅任務能否完成,關鍵在人,關鍵在幹部隊伍作風,同時對加強貧困地區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提出要求。貧困地區,過硬的人才隊伍從何而來?基層黨建如何加強?如何留下不走的脫貧工作隊?貴州安順的探索值得關注。

春暖花開之際,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兵支書之家”議事會籌備會召開。50多名退役軍人村幹部觀摩“兵支書農特產品配送中心”、“兵支書黨建中心”和“兵支書預培中心”,學習基層建設和脫貧致富新技能。普定縣黃桶街道青山村主任吳興友告訴記者,定期回“兵支書之家”參加培訓,已成爲普定縣93名退役軍人村幹部的習慣。

何謂“兵支書”?安順軍分區政委閆海解釋,不僅指擔任村支書的退役軍人,還包括擔任村主任及村支兩委委員的退役軍人。目前,全市有127名“兵支書”、36名“兵主任”、256名“兵委員”,奮戰在309個同步小康村。“兵支書之家”是將這419名退役軍人打造成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脫貧致富引路人和涉軍矛盾調解人的重要“孵化中心”。

爲何選擇“兵支書”

安順市下轄6縣區大多爲貧困縣,其中有1個深度貧困縣、2個極貧鄉鎮、178個深度貧困村,許多貧困羣衆生產生活在深山區、石山區,脫貧攻堅任務艱鉅。

脫貧攻堅靠什麼?歸根結底要靠人!在這個滇黔桂石漠化片區,能打好扶貧攻堅硬仗的人才隊伍從哪裏來?安順軍地不約而同地“盯”上了退役軍人這個羣體。

“退役軍人根植鄉村、視界開闊靠得住!”安順市委組織部部長黃家忠告訴記者,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是農村改革發展、脫貧攻堅的第一責任人,必須既熟悉當地民情社情又有緊貼時代的發展思路,還要有犧牲奉獻精神,而退役軍人正具備這些特質。有數字爲證:2018年,36名“兵支書”被省、市、縣三級表彰爲優秀黨組織書記。

“退役軍人戰鬥力強、無私奉獻敢擔當!”平壩區委書記蘆忠於這樣評價“兵支書”:“平壩區81個行政村中18個村有‘兵支書’,這18個村各項工作都排前列。每次安排工作交辦事項、進行工作總結時,我們總是先讓‘兵支書’發言,實際上是讓他們給其他人做示範,相當於現場培訓。”

“紮根基層建功農村,不僅爲退役軍人實現自我價值創造平臺,更讓當兵能成才、入伍有出路成爲羣衆共識,報名從軍在當地蔚然成風!”安順軍分區司令員李春虎介紹,近年徵兵工作中,適齡青年熱情高漲,全市應徵報名人數持續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大學生入伍比率達到60%。

如何培塑“兵支書”

走進安順市新時代農民(市民)講習所軍地實踐中心,計算機大數據平臺上,全市各縣(區)“兵支書”“兵主任”“兵委員”分佈佔比圖、脫貧工作進展等情況一目瞭然。“像不像作戰地圖?我們就是要像攻關拔寨一樣消滅貧困村鎮,退役軍人就是要當好這場脫貧攻堅仗的‘先鋒官’!”閆海笑言。

爲培塑能打善攻的“先鋒官”,安順軍地沒少下功夫:

選——建立後備村幹部培訓計劃,將退役軍人作爲後備村幹部的重要人選。同時,實施“鴻雁歸巢”行動,出臺多項優惠政策,吸引退役軍人回鄉幹事創業。

育——開設“村大農經專科班”,設置種植養殖、電子商務等專業,幫助退役軍人實現學歷和致富技能升級;舉辦“兵支書”“兵主任”專題培訓班,定期進行基層黨務、政策法規等培訓;邀請戰鬥英雄、有關專家作專題報告;建“兵支書之家”,提供更多學習交流機會。平壩區白雲鎮林下村黨支部書記胡鬆鬆告訴記者,“兵支書之家”還專門設立了老兵議事會,蒐集整理並向有關部門反映退役軍人的困難訴求和意見建議,讓退役軍人有歸屬感和獲得感。

塑——建立“兵支書”黨員示範隊、脫貧攻堅突擊隊,讓退役軍人在實踐中找到自己的“戰位”。西秀區大西橋鎮小寨村,在兵書記賈友明的建議和帶動下,設立了村“脫貧攻堅顧問團”。團裏56名退役軍人,或是致富能手,或是信息達人。鄉親們農作物遭遇病蟲害、農產品滯銷、找不到致富門路了,找到顧問,都能得到熱情幫助。而老兵們也在服務鄉親過程中得到歷練、收穫信任。

儲——搭建區、鄉兩級“退役軍人適用人才庫”,對退役軍人進行儲備選拔、跟蹤培養、定期考評,健全人才培養鏈條,不斷從退役軍人中培塑孵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僅平壩區在2016年底的村級組織換屆中,就有300餘名退役軍人列入村兩委幹部人選。

“兵支書”帶來新貌

走進平壩區白雲鎮林下村,別墅式的民居鱗次櫛比。看到記者一行,胡鬆鬆給每人遞上一份飛虎山生態觀光旅遊景區的招商手冊和《飛虎山農合簡訊》。

“瞧這幹勁!胡書記是軍人作風不減呀!”平壩區副區長兼白雲鎮黨委書記孫燕笑着介紹:胡鬆鬆當過6年兵,立過二等功,2015年退伍後到白雲鎮黨政辦工作,2017年被派到林下村任村支部書記。他帶領村民發展種植養殖業和休閒旅遊,不到兩年時間,將飛虎山生態農業觀光園打造成集農業觀光、休閒娛樂、民俗文化等於一體的國家3A級旅遊景區,惠及農戶1654戶,園區核心村上壩村2018年人均增收1600元。

“今年還會更好!元宵節我們舉辦了首屆農旅文化藝術節,旅遊推廣效果不錯。園區內3000畝獼猴桃、黃金梨等經果林也將進入盛果期……”胡鬆鬆三句話不離“本行”。

在白雲鎮肖家村黨支部書記胡克貴看來,脫貧不僅是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更是精神風貌的改變。

肖家村原來是一個擁有1175戶4225人的屯堡傳統村落,房屋擁擠、道路狹窄。村裏規劃60畝土地,利用菸草扶貧項目,引進開發商集中建房,解決了全村住房難題,同時修建了駱駝山通組路。胡克貴每天騎自行車在村裏轉,發現村子變美了,村民的觀念卻還是老樣子,垃圾、髒水隨處倒。發通知沒有用,他就拿起掃帚,每天從街頭掃到街尾。沒想到村民們被他的以身作則打動,越來越多的人主動拿起掃帚加入他的行列,村裏的衛生環境漸漸改變。

“路通了,出行方便多了。‘兵支書’有能力,講道理,真的爲羣衆考慮。跟着他們幹,我們心裏踏實。”說起對“兵支書”的印象,村民們讚不絕口。

419名“兵支書”,奮戰脫貧攻堅一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