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下定決心轉行申請管理諮詢,到最終拿到麥肯錫上海Office的Offer,我花了將近8個月的時間!算上一遍遍改簡歷、一遍遍做case、一篇篇讀英文商業週刊,每個星期花在面試準備上的時間差不多有12個小時;8個月下來,我花了超過400個小時!

其實Par面出來之後,對於能不能過,我心裡是沒底的,但是對於面試的表現,我心裡還蠻平靜的,因為我覺得我能想到的我都說出來了,而且我認為我表述地也很清晰了,也看到了Par有感興趣的地方。最終接到Par的電話說邀請我加入麥肯錫的時候,還是很激動,沒忍住對著電話Yeah了一嗓子!哈哈!

Eric說讓我想想職道對我最大的幫助在哪裡,對我來說肯定是case。畢竟我前面面了兩家Tier2的firm都是掛在case了,導致我一面的時候也很緊張,反而一面通過以後,整個人就覺得像被解放了。所以我也分享了我自己對於做Case的感悟。

1、Case考的是思考和表達

這個標題是Eric常說的,Case考的是兩個部分,思考的方式和表達的方式。

思考方式,就是怎麼拆解Case。實際上,剛入職的顧問,大部分時候是在收集數據、畫PPT,拆解Case其實是Manager的鍋。提前兩三年考察我們拆解Case的能力,目的是要看我們具不具備跟Manager一樣的思考方式。思考方式相同,才能一起高效地工作。

表達方式也是高效工作的必備品質。實際上之前自己練Case,完全沒注意過這個點。可是跟Eric復盤的時候就發現,我之前掛掉的兩個Case,尤其是涉及數字的部分,如果我能先跟面試官確認我的思路再去計算,幾乎不可能Miss信息和算錯。高效的雙向溝通方式,極大地降低了面試當中出錯的概率。

2、盲目練Case等於白練

坊間傳聞50個case等於一個offer,我感覺,大量練Case是拿Offer的必要非充分條件!拿到Offer的人一定鑽研過大量的Case來提升自己的認知,可是刷50個Case的人,有幾個拿到Offer?這有點像健身,大量去Gym是練就好身材的必要非充分條件。

回想起來,前面幾個月我自己練Case,就像剛進健身房的小白,連Case考察哪些內容、怎麼評分都不知道。職道的課程裏有「諮詢面試方法論」部分,是讓我受益最多的部分,每次上完課都有茅塞頓開的感覺,第一次搞清楚了這些迷迷糊糊的問題:

1、問的那些Clarifying questions,到底為什麼要Clarify?

2、Issue Tree裏的Issue,到底什麼是Issue什麼不是Issue?3、Hypothesis跟Issue tree到底是個什麼關係,為什麼好多Case我都給不出Hypo?4、Conclusion First裏的Conclusion到底應該長什麼樣子?

3、靠譜的case partner是成功的基石

我的400小時裏,至少200個小時是花在case上的,Case partner靠不靠譜,直接影響了能不能拿offer。

每次上完課後,我至少需要跟三個不同的Case partner練同一個Case,來消化我在課上明白的那些道理,這樣有三個好處:

1、我可以把他們三個人的思路,跟我自己的思路,還有導師教給的思路做對比,從面試官的角度看,哪種思路更清晰,哪種表達方式更能讓我願意去提示

2、我試著用課上學到的思路,把case的解析講給三個不同的人聽,講著講著,自己就更懂了,這就是教學相長吧3、我還可以從三個人身上學到他們補充的視角和行業知識

然後我會再要求他們都給我做一個類似的類型的case,這樣又能鞏固我的知識,如果我還有理解不了的,我也能從這三個case中發現。

但是要達到這個效果,partner必須靠譜!

Case partner靠不靠譜,我覺得最重要的一條標準是,你拿給我的case,你必須是認真鑽研過的!你不能只是Casebook的復讀機!你必須能給我講得清楚每個問題、每個答案背後的為什麼,這樣我們才能形成有效的討論,才能通過討論有所提高!

我很感謝在職道的mock羣裏找到的幾個case partner,因為都在集中準備面試,所以彼此的節奏和準備程度都比較接近,大家又分散在不同的行業,可以提供不同的視角,各自鑽研了職道提供的一些case,跟他們的討論真的是收益很多。


1、學員背景

Tom,國內Top5高校本科,北美Top30碩士,理工科。畢業後回國,在一家外企的技術研發部門工作兩年。通過公司的戰略諮詢項目接觸到了管理諮詢公司,又因為參與了後續的一個新業務孵化項目,感受到了做諮詢項目的挑戰和樂趣,決定開始申請諮詢公司,追求更大的個人Impact。

2、基礎診斷

Tom在通過朋友找到我們之前,已經面試過兩家Tier 2的firm,並且都掛在了一面上,主要反饋還是case本身做得不夠好。我們對Tom的面試Case做了復盤,並結合我們自己的Case評分表,分析之後指出Tom的主要問題在於以下幾點:

1、對Case框架的理解還停留在4P/4C這種固定套路上,不能做出真正problem solving的分析框架

2、對MECE、80/20、Conclusion First這些工作方法,還停留在只知其表的階段,對於實際Case分析中怎麼運用,沒有概念

3、表述不清晰,尤其是圖表分析和計算,沒有章法,思路讓人很難follow,也影響錯誤率4、對金融類、能源類的Case,以及競爭響應、公共事務類型的Case很不熟悉

3、輔導方案

結合Tom的背景履歷,我們為Tom定製了一個3個月衝刺麥肯錫的輔導方案,包括簡歷內推服務。輔導方案的具體內容如下:

4、Offer展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