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医生想回流本港执业

资料图片

近期医委会探讨放宽海外医生应考本地执业试的可行性,按照本港法例,海外医生需要在外地完成实习及当地考试,才可应考本港执业资格试。

杨震宇(左)及陈雪怡(右),原在威尔斯亲王医院急症室担任护士,四年前离港读医,明年便会毕业。

不过,有从香港到外地留学的医科生表示,外地实习机会少之又少,海外医科生未必取得当地的实习机会,若未能完成实习便无法取得海外正式注册,变相未符合本港执业试资格,「两头不到岸」。他们建议本港容许持有香港身分证的海外医科生,毋须海外实习也可以返港考执业试,再在本港公立医院实习,以便取得本港正式注册,估计每年至少吸引二十人回流。

现年三十五岁的杨震宇及三十一岁的陈雪怡,原本在威尔斯亲王医院急症室担任护士,他们一直渴望成为医生,四年前离港,先后入读一间由爱尔兰及马来西亚合办的医学院,现已是四年级医科生,明年便会毕业。

不过他们指,因为爱尔兰的实习配额较少,会先安排当地医科生实习,外地生只有四分之一人获得实习机会,其他人就转至澳洲、英国等地寻觅实习机会,但大多数人同样未必有位。若未能完成实习训练,等同没有海外正式注册,而本港法例第一百六十一章《医生注册条例》规定,海外医生参加本地执业资格试的条件为,完成至少五年医委会认可的医学训练,需要包括驻院实习,否则不符合应考本地执业试资格。

资料图片

他指,未实习的海外医科生回流本港方法较为迂回,若就读地方未能提供实习空缺,便要花一年时间到澳洲及英国等毋须实习便可以考试的地方应试,若顺利觅得实习,便再用一年受训,之后再来港考执业试,此关卡令部分海外医科生难以回流本港。 实习位大多留当地生 杨震宇表示,当初远赴留学读医已知道相关要求,但未想过寻找实习机会的难度甚高,更指海外医学院大多数优先预留实习位予当地学生,「原本打算到新加坡实习,但因为当地开始收紧外来医生的门槛,而且马来西亚跟新加坡的政治关系造成阻碍」。

他表示,有朋友缴付以百万计的学费到海外求医,但最后未能得到实习,也未能回港考试最终只能从事研究工作,「有心行医,但政策却阻挠我们回来」。 虽然若最终未能在港注册从医,杨震宇及陈雪怡坦言还可以重操故业做护士,但他们认为本港应该拆墙松绑,先容许持有香港身分证的海外医科生,即使未完成海外实习及注册,亦可来港考执业试,再到公立医院接受实习培训,或本港两间医学院替他们先安排实习位置,认为变相亦可增加公立医院人手。

杨震宇指,他在校内今届医学院已有十名港人同学,连同世界各地医学院保守估计每年至少有二十人可以投考本地试。 「家在香港,在香港土生土长,仍然『放不下』这个城市。」香港正值多事之秋,移民与否再次成为港人热议话题。离开是艰难之举,但留下来也见不得是容易的决定,但有人仍然希望回港服务市民。

资料图片

海外医科生杨震宇坦言,倘有成为医生的一天,他希望继续在公立医院工作,香港可以有更多具同理心的医生,「达官贵人就即时获得治疗……但其实基层市民更需要大家照顾。」 香港可有更多同理心医生 杨震宇在港接受中小学教育,之后到澳洲修读护理系课程。学成归来,他在威尔斯亲王医院急症室及广华医院内科经历了六个寒暑,见尽资本主义下香港的悲哀,「接触社区会发现贫富悬殊问题,富裕一族生病马上就可以求医。」他留意到,「达官贵人」到公立医院求诊,院方往往请来较为资深的顾问医生应诊,「他们就即时获得治疗……但其实基层市民更需要大家照顾。」

他说,自己祖母亦是受害者之一,因她是糖尿病人,同时患有天疱疮,故免疫系统较衰弱,最终要轮候一年才获公院皮肤科医生接见,对现况感到失望。「医生不足真是好影响(病人),有些病人不是『无得医』,若病人获得即时医治仍然可以保持quality of life(生活质素)。」 同样为海外医科生、曾在威尔斯亲王医院急症室工作的陈雪怡,本港现时大部分医科生都是富裕一族,留意到他们跟病人沟通的时候缺乏同理心,或许源于社会地位的分别,对此觉得十分感慨。杨震宇亦指:「有些医生只是纯粹医病,但令我坚持读医的原因,是我不想成为一个这样的医生,或者我想香港有更多具同理心的医生,(与病人)谈多几句不是用你很多时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