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印光法師”關注,學習印祖開示


南無阿彌陀佛


—、修行唯樂何有苦


真正修行不要怕苦,怕苦就更苦。發心唸佛只有快樂,哪有苦?一點也不苦。用功時感到苦,並非用功之苦;是以前之壞習氣難除,業障在反抗,不原改良才覺得苦。種種難受、不對勁都是業障在做祟!這是自己業障重,應生大慚愧!不論感覺怎麼苦都要忍耐,待壞習氣改良後,自然不苦,還覺得快樂呢!


因此,凡夫知見千萬要不得,要用佛知佛見來思維;凡是增進道業的助緣,怎能怕苦?怎能諱疾忌醫?修行就是要和業障交戰、和魔鬼抗戰,切莫將敵人當朋友,切莫用妄想做智慧。所謂:“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用功只有一個正見,接受訓練,服從磨練,經的起考驗。否則生死不了,無量諸苦難以斷除。欲除業障苦,唯有咬緊牙根,忍受磨練,方有解脫、得大自在之期。


若以修行爲苦,難道懈怠不修就快樂?難道追求世俗名利、在情慾塵勞中大滾就不苦?其實都是醉生夢死,那才真苦!貪愛污濁以爲樂,清淨修行反覺苦,這不是顛倒愚癡嗎?不願老實修持,不等於戒毒者不受教導,逃出戒毒所?跑出去又怎樣呢?毒癮不是染的更深?能先明白此理念佛是纔不以爲苦。

二、精進至誠除昏散


大家畢竟是具縛凡夫,雖發心修行,仍不易降伏身心。唸佛時非昏沉即散亂,此是用功之魔敵。散亂不除,昏沉亦解不了。人雖靜坐,若妄想又浮動,散亂即來。要想降伏就得有如強敵之勇,要用全副精神去作戰,不能散散漫漫,懈懈怠怠地空過命光。不過凡夫都有昏沉之障,只是輕重有別,切勿因此而起大煩惱。功夫愈是用不上,就愈要精進莫生退心;唯有精進才能道業相應。猶如茶可止渴、飯能止飢,可是半口茶、一口飯何能止飢?飯量大者,吃二、三碗不能飽,令其吃個五、六碗總有飽的時候吧!唸佛的功夫也是要多念常念,才能消妄想入正定啊。


若功夫一直用不上,就應念念生大慚愧心;自覺業深障重,方致多生障礙。慚愧心一生,就能發出至誠心來念佛。古德雲:“一分誠敬一分感應,十分誠敬十分感應。”只要至誠唸佛,雖妄想仍多,可先不必理會,否則亂上加亂,此之謂:‘欲免煩惱徒增妄,趨向真如亦是邪。當知前人曾言:“一句彌陀法中王,雜亂紛飛也無妨;萬里浮雲遮天日,人間處處有餘光。”只要能抱定至誠心,驀直念去,保住身口不造惡,雖散心持名,亦能得生,此既是淨土法門“帶業往生”之廣大殊勝處。


唸佛唸了十幾年還是沒功夫,究竟有否用至誠心在念?果真至誠唸佛,怎不得感應?所謂:“誠則靈,不誠無物”。而且“誠於中,形於外”,內心有誠,外行自然恭敬;端身合掌、威儀嚴整、眼不張望,心也靜下來、不胡思亂想,久之功夫就能用上路。心毫無至誠,當然一切都定不住了;站也辛苦、坐也難受,又是昏沉、又是散亂了!

三、作觀無常道可成


有人想發至誠心來念佛,偏又發不起來;或乍發即失,念念又散亂了。那該如何呢?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不能安心念,還是欠福德因緣,那就要多在善事功德上修福。若是能力可及之事卻不發一點心,那真是凡情貪念不捨。爲何不捨?因爲還不想舍,還想著要如何的追求。果真求到了,究竟有何寶貴之處?念念不捨,還防著他人來奪取;難道就像蒼蠅般,捨不得離開那些臭爛之物?在人間的沙灘是永尋不到金剛寶的啊!


萬法無常,此散亂心亦是無常,要多修善積福、多唸佛,日久散亂自除。再者應觀生命亦無常,別自以爲能活一百歲,所以拼命追求五欲。閻王要是哪天請你去,這一去又如何了?功夫未成,生死不了,輪迴之苦也無盡期!能如此作觀,既可修福無障礙;修福無礙,善根成就快,心就易淨了。


說到無常,古人有言:“今晚上了牀,不知明早穿不穿?”佛陀更告訴我們:“人命無常呼吸間”,這一口氣出去,能否再吸回來呢?“閻王要你三更死,誰能留你到五更?”不要老是打著“財色名食睡”的妄想了!沒有無常觀的人,怎能發至誠心來念佛?真是苦惱的衆生!


唸了十幾年的佛,仍是妄想紛飛,那有否將“死”字掛在眉梢?若還是徹頭徹尾的凡夫心,只是掛名學佛,唸佛是有口無心,當然靜不下來了。印光大師就是以“死”字爲座右銘,他警策我們:‘修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則道業自成。古來高僧大德都是將了生死視爲大事——“大事未明,如喪考妣”,故修起行來皆能至誠、精進勇猛,功夫很快得相應。


唸佛之人若能發慚愧心、至誠心、常觀人生無常,又怎念不好佛?有什麼放不下?哪還有什麼想當達官貴人種種好高務遠的妄想?能依此作觀,功夫必可進步。若無常觀還覺得不切實,那請到醫院急診室或加護病房看看,再不然到太平間、殯儀館參觀,想想:爲何活生生的人一定要死呢?見此情景還會打什麼妄想嗎?不論多懈怠、懶惰之人,這時總能發點道心吧!只要放下凡夫心,沒什麼佛念不好的看破放下就自在;不放下,一事無成。爲何放不下?功夫不夠啊!請老老實實的多念聖號吧!

四、阿彌陀佛最第一


佛法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淨土持名唸佛法門更是徑中又徑,不須經三大阿僧祗劫就能一生成辦。得聞如此超勝、方便、直接的特別法門,若不一心奉持,失之交臂,太可惜了。聰明人!好好想一想!要放下五欲,不要自找受苦!其實諸凡果報,皆是唯人自招,請不要再自找苦吃了!


佛陀無上大醫王,能治衆生一切生死大病。他有的是甘露不死之藥。什麼甘露不死之藥?諸佛之聖號。諸佛之聖號中。“阿彌陀佛”聖號最尊第一;所謂:“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淨土持名唸佛即是念法界藏身阿彌陀佛,非一般所說的十方佛。何以故?念一佛心易專,且一句“阿彌陀佛”具足無量光、無量壽,圓具萬德莊嚴;稱念聖號,能令我們亦得無量光壽:聲聲業障消、福慧長。縱然不知佛功德之不可思議,只要稱名,彌陀智慧之光、功德之水自然加臨身上,洗盡無始一切塵染。


或有人以爲:“心即佛,佛即心”,自己即是佛,何必念他佛?當知,我們雖是佛,只是理即佛,實罪障深重,故要念佛!唸佛才能轉凡夫心爲佛心。什麼是佛心?清淨心即是!衆生心與佛心原本無二,凡性即是佛性,現唸佛仗彌陀萬德洪名之力,即能淨除業障、六根圓明,乃至成就佛道。此時方真是:佛與衆生無二無別,平等平等!


再說,爲何要念佛?就是爲了成佛。成佛做什麼?爲廣度衆生。爲什麼要令衆生離苦得樂。得什麼樂?佛法清靜無爲之樂,涅盤寂靜之樂。因此,我們要發大菩提心來念佛——爲菩提道求生淨土,這纔是唸佛的正確目標。舍此而別求是外道邪衆,非真佛子也。

五、今心念佛樂無窮


要想轉凡成聖、滿菩提願,還得大家老實唸佛。如何念法?普通皆知有四法,所謂:實相、觀想、觀像、持名。“實相”無相,末世凡夫根基陋劣,尚無般若慧念實相佛;至於“觀想”、“觀相”,衆生心粗境細,也不易如法觀之,故重在“持名唸佛”。


唸佛的“念”字是“今+心”所合成。一般人以爲念佛是口唸,故在念字旁加個“口”,其實持名唸佛固然要口唸,但更重在用心念啊!用什麼心?今心。今者現在、此時此刻;當下這一秒是現在,到第二秒時,第一秒已經過去了。 鍾一秒一秒很有規律的運轉著,我們的心也如鍾一般,滴滴答答的不斷保持著唸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接一句,念念無間。當下這句一念過就不再理會,心念緊跟隨下一句佛號;句句保住“今心”,念茲在茲,不思前不想後。


經雲:“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最重要的還有“現在心不可得”?心即不可得,萬法亦了不可得,煩惱虛妄也無自性;故唸佛時先保持現在心,則一切煩惱、妄想之心就沒有了呀!爲什麼?實相無相,三心不可得;能如是正念做觀,即持名而入實相,則可直生上品蓮臺!


然保持“今心”唸佛時,仍不可忘加上自己虔誠之心、恭敬之力,使所持之每句佛號皆發自內心。如何知有用心念?即念每句佛號時,耳都聽得清清楚楚、心記的明明白白;能聽清楚,表示心在;否則一念忘了現在心,雖口唸佛,耳未聽明,表心跑走了,雜亂心攻入也。此即“心不在焉,聽而不聞”,憨山大師也言:“口唸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口不能離心,一離心即無功夫。此乃用功之命脈處,多散亂衆生能由此加功用行,散亂自然減少。如果你睡著了,仍能聽到唸佛聲,這就對了;若一躺下就呼呼大睡什麼也不知,就是還未達聖境界。唸佛功夫好的人雖睡眠中作夢,仍於夢中在念佛,用功應至此境;時到功成,終能得一心不亂,入實相定。


要知佛者“覺”也,唸佛當下就應時時覺悟,不可隨其昏散。果能以“今心”唸佛,將心住於當下所念之佛號,那只有愈念愈快樂、愈念愈清淨自在。只要能得一念相應,這種法樂絕非世間任何五欲之樂所能相比!五欲是包裹甜蜜的毒藥,甜是甜,卻毒死人的法身慧命。凡夫以之爲樂,癡到此亦太可憐了!


若念念保住此時此刻,誠敬心一發,心性歸於正念,即能“忘我”,入於“無我”之境。那時念佛、拜佛,那有辛苦、昏散?功夫一相應,唸佛是心境寂然。常寂自在;佛號猶如天樂盈滿兩耳、念念不絕;拜佛時身輕柔軟如童子,若彈簧般自然上上下下欲罷不能,經年累月的禮拜,日夜間精進自如。拜佛至此,只要禮敬之樂,何來勞苦啊?

六、道交感應難思義


言及拜佛相應,在此順便提及我所見之情形。旨在勉勵大家思維:他人能做到,爲何我們做不到?並非要標榜何人如何高超。其實人人都高超,最怕自己不立志向上,不勉爲其難、自甘墮落等死!


我有一位好同參,他拜佛曾有三十六個鐘頭未離開蒲團之經驗,也就是二天一夜的時間都在拜佛、唸佛。或有人懷疑:“三十六小時不離開蒲團,那不要吃飯、喝茶、大小便啊?”告訴諸位!真的不喝茶,口唸佛號自然有甘露津液涌出,也無大小便;功夫相應,這些都沒了。而且也沒吃飯,因那時他在靜室中,用起功來覺得吃飯實在太打岔,於是打“餓七”,一星期沒吃東西。(這只是一種方便,佛陀並未叫人不吃飯哦!)


“這不辛苦嗎?”辛苦怎能拜三十六小時?用功相應,拜佛、唸佛毫無辛苦!若繼續拜還是可以,不過他心動了一念:“已二天一夜了,停一下吧!”因此停下來洗把臉、漱個口,又繼續再拜,精進再精進,纔可快步到西方呀!


其實幾日不食又算什麼?虛雲老和尚不也經常在終南山入定,且一定就是一、二個月?禪定中自能禪悅爲食嘛!唸佛亦如此,當我們將全部精神住在一句佛號時,“阿彌陀佛”四字聽得清清楚楚;到達身心靜極時,連四字佛號也無。亦不分何者是我,何者是佛,至佛我一如、物我不分之境,入於無爭的佛國。唯唸佛人才有如此最淨之樂。


一法之成就,除因緣和合,尚須加諸時間。唸佛人慾求功夫相應,切莫心急;縱個人善根福的因緣深厚,還得時間夠,方有所成。


多少修行者常有急功近利的通病,然遊子背佛離家已甚久遠,怎能在短期內返家?所謂欲速則不達?諸位只要精進用功,管他散心、一心,你還是安守本分、老實唸佛;從朝至暮,不論行住坐臥、穿衣吃飯、一切順逆境界,還是一聲阿彌陀佛。加諸時間執持久了,功夫上了路就能任運而持。時候一到,淨業自成,即可得到寂靜輕安的法樂,證得唸佛三昧。到那時你的妄想已成正智,光明普照了。


以上所速甚爲粗淺,亦頗繁複,因讀者根性、不同,對治非一,故一再嚕囌。倘有錯誤,敢請上根大士慈悲指教。敬祝大家!以今心誠敬唸佛,將來同生西方、圓滿佛果、同度衆生!


印光法師:能如是,則爲世間善人

印光法師:起一念不正心,即是惡

印光法師: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印光法師:唸佛不分聖凡,惟人最易念

印光法師:能成就他人往生,功德無量!

印光法師: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

印光法師:修行人,所最忌者,得少爲足

每日推送以印光法師文鈔爲主的精選淨土內容,若您修行淨土法門或對淨土法門感興趣,歡迎您關注本公衆號,也希望您將本文分享給可能需要的同修,一切佈施中法佈施最勝,阿彌陀佛。

Jtz13z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印光法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