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高麗王朝末期(也就是中國的元末明初,日本的室町幕府初期)以來,日本的海盜集團就屢次侵擾中國北方和朝鮮半島沿海地區。和後來的「嘉靖大倭寇」不同,這一階段被學術界稱作「前期倭寇」,其主要成員來自日本,中、朝籍海盜的比例相對較少(但也不是沒有,大家比較熟悉的應該是電視劇《六龍飛天》里見到的「假倭寇」)。

世宗元年(1419)5月5日,有50多艘倭寇船隻突襲了忠清道庇仁縣(今韓國忠清南道舒川郡);11日他們又騷擾了黃海道海州,自稱「我等非為朝鮮來,本欲向中國,因絶糧而至此」。在退位的太上王李芳遠力主之下,決定出兵對馬島進行報復,朝鮮史稱「己亥東征」(日本則用天皇年號,稱之「應永外寇」)。

本次出兵的統帥是朝鮮三軍都體察使、長川君李從茂,轄下共有戰船227艘,士兵1.7萬人。6月17日,朝軍第一次嘗試渡海,但因逆風回港。19日再次渡海,次日午時登陸於「豆知浦」(今天的對馬島淺茅灣,也是當年蒙古大軍登陸的地方),幾乎沒有抵抗便順利登陸,「奪賊船大小百二十九艘,擇可用者二十艘,余悉焚之;又焚賊戶千九百三十九。前後斬首百十四,擒生口二十一,芟除田上禾穀,獲被虜中國男婦百三十一名。」李從茂以豆知浦為根據地,「日遣偏將,下陸搜捕」。26日,李從茂命令三軍分頭向內陸展開進攻,左軍節制使樸實被日軍伏擊,四名偏將和一百多士兵戰死,樸實率兵逃回船上。右軍也遭遇了日軍,與之交戰,勝負不分;中軍還未登陸就收到了左軍敗退的消息。對馬島主宗貞盛(朝鮮史料稱「都都熊瓦」)害怕朝軍常駐,於是謊稱「七月之間, 恆有風變, 不宜久留」,同時表示願意和朝鮮修好,於是朝軍撤走。

當年的11月,室町幕府就遣使放還了被俘虜的朝鮮軍士,同時請求朝鮮贈予一部《大藏經》,這可以算是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開端。世宗4年(1422),主張對日強硬的太上王李芳遠去世,日本趁機展開大規模的外交攻勢,終於緩和了朝日關係,後來朝鮮還陸續開放了富山浦(今釜山,1423年開港)、乃而浦(一名薺浦,今慶尚南道鎮海,1423年開港)和鹽浦(今蔚山,1426年開港),允許日本人在此和朝鮮進行公私貿易,並修築「倭館」允許其居留,史稱「三浦」。

兩國關係的迅速向好,除了雙方的積極態度之外,還有一個現實原因就是需要互通有無。朝鮮需要日本的金、銀、銅、藥材(日本不產藥材,大多是從中國或者其他國家進口的)等;日本需要朝鮮的布匹、書籍、毛皮、工藝品等。之所以會把這些內容放在《朝鮮王朝貨幣史.5》當中,就是因為其中有兩樣重要的內容和貨幣史密切相關——朝鮮輸往日本的銅錢和日本輸往朝鮮的銅。

我們先來談銅的問題。

世宗大王李祹曾經數次親口抱怨過,朝鮮不產銅。其實這句話是不完全正確的,朝鮮有銅儲量,英祖年間(18世紀末)曾經試採過數處銅礦,到了正祖年間(19世紀初)終於足以支撐朝鮮的鑄幣,只不過當時的開採和冶煉技術不發達,所以有也相當於沒有。世宗6年(1424),朝鮮曾經嘗試煉銅,結果「全羅道龍潭銅里鄉役軍人二十名七日鼓鑄銅十一兩;慶尚道金海沙邑橋,軍人三十名十三日鼓鑄十九兩;昌原北背洞軍人三十名十五日鼓鑄五十七兩」,980個人工一共煉出87兩銅,數據和金銀一樣令人目不忍視。那麼要想支撐朝鮮鑄錢消耗(由於銅料不足,朝鮮每年實際鑄錢數約為5000貫,摺合成銅約為4萬斤),從日本貿易就成了必須之選。而日本也急於恢復朝鮮的關係,所以在世宗初年遣使極其頻繁,每次使者都攜帶了大量的物資,其中的銅動輒數百斤至千斤之多。

世宗朝日本遣使的禮物中含有銅的有52次,其中49次都發生在世宗朝前十年中。52次中有51次是標準的國禮,共輸入銅16220斤(名目為銅鐵者假定銅佔一半),另一次是使臣私自攜帶的,輸入銅鐵共28000斤,合計大約輸入了3萬斤的銅(更大規模的私貿易尚不見於史書)。而對於這些國禮,朝鮮往往「計直(價值)以酬」,以朝鮮主要的初級產品布匹作為交換。

世宗5年(1423),是朝日交往的一個高峰。借著給李芳遠這個堅定反日派弔喪的由頭(李芳遠:扶我起來我還能打),日本派出了多批使節前來拉關係,當年來朝的使節共27批次,佔到整個世宗朝的一半有餘。這麼送禮之下,朝鮮自然投桃報李——「三浦」中的兩個就是在這一年開放的。同時,這一年朝鮮也開始用布匹向日本商人購買鐵、銅、鑞(錫鑞,一種熔點較低的錫合金),用於鑄錢,並且出台規定,公私貿易之間由公貿易為先,以求最大限度地收購銅。雖然朝鮮也認為「銅鐵買於倭人,固非永久之計」,但是現實讓朝鮮不得不低頭——昌原、遂安、長淵這三個查明有銅的地方,每年的上貢才區區200斤銅;而世宗10年(1428)1月25日,日本使臣一次帶來的銅鐵便有28000斤,是這個數字的140倍。由此可見貿易對於朝鮮鑄錢的重要性。

日本使臣前來向朝鮮求取的東西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佛經(據張升《明代朝鮮的求書》統計,1388-1499年間,日本共派出求書使臣83次,求得佛經43部、25萬餘卷),此外還有求印章和銅製品(比如1429年,宗貞盛派人帶來銅鐵,向朝鮮求「螺缽、火爐、磬子、銅盆、銅湯灌」等物,禮曹還非常小心眼地和日本人討要手工費)等。另一個很大的項目,就是在「佛事」的名義下向朝鮮索要銅錢。朝鮮當時已經不再流通銅錢,除了被熔成銅器和銷售給日本客商(雖然這兩件事都是被明令禁止的,但是從《實錄》來看,很明顯是屢禁不止)之外,朝鮮政府對於銅錢只收不支,與其儲存起來等著氧化,還不如做個順水人情。但是,朝鮮不是一年鑄錢一億多枚、連起來能從南京到北京走個來回的大明,自己的銅錢產量和儲量也都不多。這就導致除了最開始的兩次(一次10000貫、一次1500貫)外,其餘的使者不管用什麼借口(大內氏甚至連上洛軍費都來和朝鮮伸手)都要不到一個銅錢——因為這個真沒有。而求錢若渴的日本人也終於在15世紀末放棄了對朝鮮的幻想,把目光轉向了明朝。

題外話,關於日本人來向朝鮮討要上洛軍費一事。此事發生在1492年8月,前來要錢的是日本西國大名大內政弘。根據大內氏使臣的自述,「吾國洛(京都)東南曰近江,曰河內,兩國凶賊蠭起,由是去歲大內殿奉綸音,俾嫡子新介為上將,率數萬軍兵上洛而征伐焉。近江旣免潰散,河內未平」。這一敘述,也成了朝鮮史料中對日本歷史事件描述準確得感人的一段。1491年,幕府將軍足利義稙下令討伐上一代將軍就未能討平的近江國守護六角高賴,史稱「長享·延德之亂」,大內氏父子率軍加入幕府軍參戰。(大內政弘的兒子,實錄中所謂「新介」雲者,就是大內義興)

日本使臣非常風雅,還做了兩首詩:

魏兵救趙、楚救秦, 自古急難憑善鄰。

皇庇何曾煩武士, 高貲今助舊盟人。

嵩號萬歲祝堯年, 一朵紅雲擁日邊。

鵷鷺分班朝有士, 熊羆入兆野無賢。 華磚雪薄玉階曉, 翠袖香熏金殿前。東海小臣陪御宴, 群仙歌吹奏鈞天。

這件事在朝鮮扯皮了兩個多月,戰爭都快打完了才扯出了個結果——做買賣可以,要錢沒有。滿腹經綸的大內氏使臣也只能鎩羽而歸。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