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大概有七八年了吧

  自從離開了朝堂,便少了許多紛爭

  日子也就這麼慢了下來——

  每日在鐘山下抄經禮佛、騎驢看景

  他是曾經的拗相公,如今的參禪客

  只是當聽說蘇軾即將離開黃州

  聽說新法又被廢了一條

  聽說百姓們如今歡呼地像在過節...

  王安石看着當年寫在鄰居牆上的詩

  句中的歡喜明朗不由讓他想到了過去...

  安石亂天下

  去安石,天必雨

  北宋熙寧七年,天下大旱,饑民流離。十個月來,請求廢黜新法的奏摺紛至沓來,宋神宗左右爲難——

  羣臣上書,認爲曠日的天災是對變革的警告,繼續變革,恐失民心;但神宗自知大宋搖搖欲墜,若欲振興唯有變革。

  《流民圖》 局部

  就在糾結之時,一封來自京城門衛的“上訪信”讓他開始動搖——信中圖文並茂的描繪了流民之苦,並稱大旱是王安石變法所致,殺了他,便可無憂。而兩位太后“安石亂天下”的評語更讓神宗下了決心——廢黜新法,貶王安石爲江寧知府。

  詔令發出三日後,天降甘霖,王安石便在這諷刺的大雨中來到了江寧(今南京)。但大雨並未澆熄他的變革熱情,在這裏,他盯上了當地的歷史名湖——玄武湖。

  玄武湖最後的歲月

  一水護田將綠繞

  儘管玄武湖當年曾連通長江,總面積近約大半個南京城,是孫權修建宮苑之地,亦是六朝操練水師之所在,但當王安石來到此處,北宋熙寧七年的大旱使得玄武湖大面積淤塞乾旱。

  如果要疏浚,無疑耗時耗力,而要政府出資更是絕無可能,爲此王安石結合新法,主張“泄湖爲田”:泄去湖水,把湖中魚蝦分給附近的貧窮百姓;等水退後再將湖田分給貧民耕種,於是煙波浩渺的玄武湖就成了兩萬畝良田。

  不久後,望着蔥蘢的田野,喜不自勝的王安石在鄰居老楊的白牆上一揮大筆,記錄下自己的赫赫政績——

  茅檐長掃淨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書湖陰先生壁》王安石

  從“拗相公”到“參禪客”

  知世如夢無所求

  然而,“泄湖爲田”雖然暫緩了災情,但不久就嚐到了苦果——少了玄武湖這樣一個大型蓄水庫,“雨則澇,旱則涸”,很多地方連飲水都成了問題。

  從新法推行,到泄湖爲田,從無害人之心,爲何卻總令更多人流離失所?什麼是良策?什麼是惡法?我以爲的良策是真的良策嗎?再次罷相的王安石看着牆上斑駁的詩稿不由感觸良多。

  回顧一生,從帝王重用、推出新法,到後來的百姓流離、罷相放還,人世的虛幻無常讓他發出“知世如夢無所求,無所求心普空寂 ”的慨嘆。

  他醒悟到諸緣如夢、不可執著,開始逐漸放下對“一水護田將綠繞”的執著,轉向“茅檐長掃淨無苔”的修行生活——

  江南的空氣溫暖潮溼,極易催生青苔,要想清淨無染,唯有時時拂拭;而要想有成畦的花木,唯有親手自栽。打理庭院如是,修行也是如此。於是,朝堂少了一位拗相公,鐘山多了一位參禪客。

  山間的歲月悠然而愜意,一日,騎驢散心的他迎來了昔日的故人——

  “軾敢以野服拜見大丞相。”

  從黃州來此的蘇軾拂了拂塵土,長揖而禮。

  “禮豈是爲我輩設?”

  王安石拱手而笑。

  人生不過四大和合,到頭無非一場空,恰如安石詩言“身如泡沫亦如風,刀割香塗共一空。 ”昔日種種憎愛取捨,不如相逢一笑。

  附:王安石《憶江南·歸依三寶贊》

  歸依佛,彈指越三祗

  願我速登無上覺,還如佛坐道場時

  能智又能悲

  歸依法,法法不思議

  願我六根常寂靜,心如寶月映琉璃

  了法更無疑

  歸依衆,梵行四威儀

  願我遍遊諸佛土,十方賢聖不相離

  永滅世間癡

  編輯 | 遠山

  參考 | 《宋史》卷三二七

  圖片 | 網絡

  責編 | 明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