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說看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有多高,除了看其硬件條件和發展潛力外,還要看城市裏人們的文化程度。平均文化程度越高的城市人才也就越多,其發展潛力也就越大。而想要培養出頂尖人才,沒有幾所優質的學校可是不行的。


不過這次並不是來和大家討論升學或是學區房等問題,而是來說一座擁有悠久歷史的老學校。它曾是老上海的貴族學校,還培養出了衆多的名媛影星。並在時代的動盪和城市的變遷中一路挺了過來,最後在高樓和商場間找到了容身之所。它就是老上海著名的女子教會中學,聖瑪利亞女校。





聖瑪利亞女校創辦於1881年,原址位於上海曾經的白利南路上,也就是現長寧路凱旋路路口的長寧來福士廣場上。而其前身分別是1851年創辦的文紀女校,和1861年創辦的裨文女校。到了1881年,這兩所學校進行了合併,合併後的學校就叫作聖瑪利亞女書院,這也是其真正意義上的首次建校。而到了1923年時,其改名爲聖瑪利亞女子中學,並亦稱爲聖瑪利亞女校。到了1952年,上海教育局接管了中西女中和聖瑪利亞女校,並合併爲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學。而聖瑪利亞女校原址則建立起了一所新的大專院校上海紡織高等專科學校,並在1999年的時候併入了東華大學。直到2006年,這所曾經的貴族學校迎來了新生。

圖片來源網絡


聖瑪利亞女校在當時可以算是一所貴族學校,招生對象也是那些中上等家庭的女孩,其一年的學費相當於普通工人10個月的工資。儘管如此,仍然有不少中上層的家庭將自己的女兒送來就讀。


除了能練就淑女風範之外,還能借此尋找機會踏入上流社會或是嫁入豪門。可是說到底其輝煌的時期並不算太長,與其他學校相比,它即沒有敬業中學那樣悠久的歷史,也沒有同時期的復旦交大那樣頂級實力。可爲啥這樣一所貴族學校會成爲公衆焦點,讓人爲它牽腸掛肚呢?除了其本身歷史比較悠久之外,還因爲他是一代文學才女張愛玲的母校。

圖片來源網絡

張愛玲在1931年秋進入了聖瑪利亞女校讀初一,當時年僅11歲。1937年其高中畢業,可以說張愛玲把自己的少女時代留在了這所學校。由於家庭原因,張愛玲在學校一直沉默寡言也不善交友,生活也比較懶散,但這些都掩蓋不了她的才華。和別的教會學校一樣,聖瑪利亞女校同樣是重英語輕漢語,裏面的學生大多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但中文寫作卻很是糟糕。


可就是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張愛玲卻爆發出了她的文學天賦。她以一篇自由命題文章《看雲》得到了老師極力讚譽,並在1932年的時候在校刊上發表了她的處女作《不幸的她》。其還在一篇英文習作《心願》發出了宏言:“與全中國其他學校相比,聖瑪利亞女校的宿舍未必是最大的,校內的花園也未必是最美麗的,但她無疑有最優秀、最勤奮好學的小姑娘,她們將以其日後輝煌的事業來爲母校增光!”

圖片來源網絡


轉眼間,時間來到了2006年,曾經的聖瑪利亞女校完成了她的使命。等待她的則是全新的形象,可沒想到這個過程並不順利。圍繞聖瑪利亞女校的修繕和保護,以及其所在土地的開發規劃方案上,市民與政府開發商之間出現了分歧。


根據開發商公佈的規劃信息顯示,將對該地塊的部分建築進行調整,並新建多棟辦公及商務樓。市民則認爲作爲歷史建築,聖瑪利亞女校應該安相關條例進行整體保護,不應改動或淹沒在商務樓中。而政府公佈的信息則顯示,除了鐘樓爲重點保護建築外,其餘建築均爲保留建築,也就是說是可以進行調整和改動的。如何最大限度保護歷史建築,同時又能有效開發土地提升其商業價值,對於開發商來說是個兩難的課題。

圖片來源網絡


在經過幾年的開發和修繕工作後,2017年6月,全新的長寧來福士商業綜合體項目正式完成。整個項目總建築面積約36萬平方米,內含一個1000平方米的大草坪、兩棟大型商場、三棟甲級寫字樓,其中還包括了在原址上修復和修建的原聖瑪利亞女校的五棟建築。


凱德中國的相關人士表示:長寧來福士是在保留歷史建築的基礎上進行開發,充分挖掘保護、保留歷史建築的歷史價值和人文價值,圍繞聖瑪利亞女校即張愛玲母校承載的歷史文化底蘊而展開,使女校舊址被賦予新功能。而在原址上新建的綜合體項目,將商場的時尚氣息與原址的文化氣息融會貫通,體現了設計者對於新時代城市綜合體的獨特理解。


上海有着不少將老建築改建並進行商業運作的案例,但像這種將歷史文化與現代商業融合的商業模式卻並不多。而爲了追求意向上、精神上與歷史的契合,保護歷史古蹟,整個項目運用了現代建築圍合曆史建築的設計。在保留了原始的鐘樓、大草坪等歷史景觀基礎上,實現歷史與現代的融合,以契合上海獨有的時尚與古典相得益彰的城市氣質。


但在開發之初這裏卻又是另一副景象,當時建築損毀嚴重雜草叢生。除保留較完整的鐘樓及禮拜堂外,其餘四棟建築基本僅保留外圍護結構,缺失樓板以及屋頂。在經過修復以及對另四棟建築重新修建後才成了如今的模樣。這四棟建築分別爲格致堂、思卜堂、膳堂和思孫堂,如今它們已被打造成各色“有腔調”的餐廳。


在整個修復過程施工方也遇到了許多困難,首先是歷史資料缺失。由於建築年代久遠,和多數老建築一樣,其最早的施工方和建築圖紙均無從查找。想要恢復其最初的模樣幾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更別說在這基礎上進行改建了。爲了儘可能多的獲得歷史資料,復刻聖馬利亞女校原建築羣的歷史風貌,施工方也是想盡了辦法。


首先是從檔案館等專業場館搜尋大量歷史資料,然後再通過尋找目前仍建在的曾在這所學校就讀過的學生,並從他們手中獲得當年拍攝的老照片。同時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建築進行測繪模擬,按現狀形成了激光點雲圖。最後結合收集的各類資料和數據,重現一個較爲完整的聖瑪利亞女校。再根據該地塊的新規劃進行復建與改造,已符合和體現現代社會的商業及人文價值。

圖片來源網絡


聖瑪利亞女校的鐘樓屬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築,採用的是西班牙式的建築風格。在1966年的時候,鐘樓及禮堂曾做過改建。禮堂做了個夾層,而鐘樓則在原來的基礎上加建了一層。


由於聖瑪利亞女校幾經變遷,鐘樓逐漸荒蕪牆體開裂,局部基礎傾斜。建築內外都存在諸多問題,在經過專家的多次評審後才確定了改造方案。首先是對鐘樓這棟建築從內部到外部都進行了修繕,鐘樓現高約20米禮拜堂高約12米,整體建築面積645平方米。禮堂內鋪設了大理石地面,兩邊則由連續的圓型立柱和拱券組成。而鐘樓那標誌性的銅鐘也按百年前的西式教堂鍾來進行仿製,當然這口鐘平時並不會敲,大家所聽到的整點鐘聲是事先錄製好並定時播放的。


再來看看鐘樓的外部,此次修復也恢復了其最初的灰黑色洗米石牆體材質,使其能重現光彩。而被磚牆封閉的玫瑰彩色玻璃花窗也重見天日,四周所有窗櫺、玻璃,均以最初的風格和顏色進行修復。另外就是連廊部分,作爲聖瑪利亞女校的一大特點,如何進行復原也經過了多次的探討。


最終決定結合總平面合適部分,適當的復原了部分的連廊。再有就是那些復建的建築,參考了專家意見並綜合考慮總體、中軸對稱關係、環境、連廊、綠化等佈置的要求進行復建。


隨着長寧來福士在2017年的正式啓用,聖瑪利亞女校也以全新的形象與大家見面。而修復後的聖瑪利亞女校的五棟建築就坐落於商圈的核心位置。其不但做到了商業空間與公共空間的完美融合,也讓老建築在鋼筋水泥的高樓中找到了棲息之地。


同時也給老建築與現代商業的結合提供了可借鑑的案例,爲如何讓老建築在新時代中發揮其價值提供了新思路。更重要的是,經過這次修繕,人們有了欣賞老建築風采的機會。而修復後的鐘樓也搖身一變成爲了時尚秀場,不但可以舉辦各類走秀活動,還能供市民舉辦婚禮。


• END •


魔都100,更多精彩,點擊閱讀原文發現驚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