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企業如何更好的發展,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起到了絕對作用,企業的成功需要凝聚力,更需要如何抓住員工的歸屬感。伊利遠超蒙牛近100億的營運不是毫無道理的,2019年4月9日,伊利股份發佈了一則公告,預將回收不低於公司股份2.5%-5%的股份,回購金額不超於35元/股。已最低2.5%回購量計算,伊利需花費53.2億元,按最高5%的回購量計算,伊利則需要花費106.4億元。那突然宣佈回購這些股份做什麼,公告顯示,本次回購主要用於對分配給公司員工,用來激烈員工積極性。現在看來,伊利這次對員工的獎勵真是大手筆。

  無獨有偶,這樣做的不僅僅只有伊利

  2019年2月23日美的集團先後兩次回購公司股份,預計花費了106億元進行收購,“用於實施員工持股和股權激勵計劃”。而次月3月12日,中國平安計劃不低於50億元不高於100億元的自有資金回購現發行的股份,併發聲明,“全部用於公司員工持股計劃”。三家耗巨資紛紛進行回購“意欲何爲”?一是證明實力,二則是吸引人才。

  中國平安2018年整年度營運額爲1125.73億元,較同期增長了18.9%,淨利潤爲1074.04億元,較同期增長了20.6%。而中國平安在職人員則是同上市險企中人數最多的達到了37.69萬人,人均工資在17.75萬元(年度)。而美的在今年發佈的業績預告,顯示2018年美的淨利潤約爲198億元至208億元,較同期增長約爲15%到20%。而伊利2018年營運爲789.76億元,較同期增長了16.92%,淨利潤爲64.52億元。現已經位居國內乳製品業榜首,狂飆第二名的蒙牛近100億元營運。

  目前伊利員工約5.5萬人,就按最大的收購價平攤下來,每個員工也可以分到約19.3萬元價值的股份,高端人才的流動性相對於都比較平穩,而基層員工的流動性波動卻很大,一是沒有核心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二是企業基層工資差浮並不是很大,對於自身都沒有太大的影響。而股份分配,不斷的加強人員穩定性,提高企業凝聚力,更多的是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從心底有公司的利益跟自己利益相接的感悟。

  高價回購的前提下是已經獨佔榜首的形式

  國內乳製品品種不計其數,從盡人皆知的伊利、蒙牛、衛崗、光明到名氣還沒有全面打響的皇氏、天潤、新乳業等,在現代消費模式下,品牌辨識度尤爲重要,一個很奇怪的現象,現代消費者很少更改一個產品的品牌,一個品牌好就會越做名氣越大,等級分化隨着時間越來越大。2018年乳製品行業營業額共爲3700億元,較同期增長了3%,而且增長趨勢逐年增大。其中伊利2018年營業額爲789.76億元,蒙牛2018年營業額爲690億元,兩家企業共計1479.76億元,佔了40%的份額。剩下的60%則爲大大小小的企業瓜分,而且伊利、蒙牛每年的營業份額還逐年的增長,差距只會越來愈大。

  隨着消費人羣越來越注重高端品牌和營養價值,乳製品的需求量一年高過一年,消費水平不斷挺高,乳製品的需求量也會有一個上漲的勢頭。但等級化的差距又會顯露處“冰火兩重天”的境地,曾經做常低溫奶的光明,資質最早,如今面對伊利和蒙牛也有一種“無力翻身”的窘境,早已被踢出了第一梯隊。就算同在第一梯隊的伊利、蒙牛差距也不是一點兩點。現如今兩家市值相差達750億元,營業額也拉距至100億元,回想近三年營業額差距分別是65.33億元、73.92億元乃至到去年的100億元,數值相差增幅也越來愈大。照伊利這種勢頭,蒙牛想拉小距離,難度可不止一點兩點,而且當一個產品已經在顧客心中根深蒂固的時候,想要重新讓消費者做一個選擇,恐怕更不容易。

  伊利這次突然間的大張旗鼓的回購股份,也有些讓人出乎意料,畢竟在股市趨於增長的時候,突然大力回購,讓很多人摸不着頭腦,紛紛猜想其真正用意,而更讓人意想不到的在伊利公佈回購計劃後,其股價竟出現了8%的上浮,但恐怕會給後期上漲幅度帶來影響。

  不管是中國平安,還是美的乃至於現在出現的伊利,採用這種方式來激勵企業員工,無非都是好的方法,幫別人賺取利益和幫自己賺取利益,兩種工作態度,恐怕也是天壤之別。企業文化受到外界的認可,而企業自身則需要底下千千萬的員工的認可,越成功的企業越是最貼近基層不是不無道理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