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聯軍伐吳的大決戰,最親密的盟友卻爲何在生死關頭背信棄義

楚國聯軍伐吳的大決戰,最親密的盟友卻爲何在生死關頭背信棄義

本期話題

公元前519年,前後持續近80年的吳楚戰爭終於迎來了轉折的時刻,楚國令尹陽匄和司馬薳越率領七國聯軍在州來與吳國展開決戰。

原本以爲這會是一場一邊倒的戰役,但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陽匄和薳越先後在戰爭中喪命,三個盟國的軍隊遭到吳國致命的摧毀。更重要的是,楚國原本最親密的盟友竟然在生死時刻背信棄義、撤兵潛逃了!

楚國春秋戰史上最窩囊的失敗背後究竟有着怎樣的隱情呢?

楚國聯軍伐吳的大決戰,最親密的盟友卻爲何在生死關頭背信棄義


楚國聯軍伐吳的大決戰,最親密的盟友卻爲何在生死關頭背信棄義


對再戰州來的前景,雖然令尹陽匄和左司馬沈尹戍都不同程度地表示了悲觀,但這場決定吳楚兩國前途與命運的決戰還是不可避免地在公元前519年到來了。

兩陣對圓之際,楚國的民困兵疲、內亂紛爭還是藏在鎧甲之下的暗疾,吳人未必知道底細,但楚國急劇下滑的聯軍作戰能力,可是被吳國統帥公子光(也就是後來弒君篡位的吳王闔盧)瞧了個明明白白:

楚國聯軍伐吳的大決戰,最親密的盟友卻爲何在生死關頭背信棄義


吳公子光曰:“諸侯從於楚者衆,而皆小國也,畏楚而不獲己,是以來。吾聞之曰:‘作事威克其愛,雖小,必濟。’胡、沈之君幼而狂,陳大夫齧壯而頑,頓與許、蔡疾楚政。(中略)七國同役而不同心,帥賤而不能整,無大威命,楚可敗也。若分師先以犯胡、沈與陳,必先奔。三國敗,諸侯之師乃搖心矣。諸侯乖亂,楚必大奔。請先者去備薄威,後者敦陳整旅。”——《左傳·昭公二十三年》

這一次吳國兵犯州來,楚國令尹陽匄以抱病之軀掙扎着組織諸侯聯軍東來救援。行軍途中,陽匄不幸病亡,聯軍的最高軍事指揮權由司馬薳越接掌。

但即便對手新喪主帥,士氣低落,吳軍仍然懾於楚國既往的聲威,小心翼翼地撤退到州來以東的鐘離組織防禦。

楚國聯軍伐吳的大決戰,最親密的盟友卻爲何在生死關頭背信棄義


對吳國來說,以往挑戰楚國的最大困難在於,他不是在同楚國一國作戰,而是在同楚國率領的諸侯聯軍作戰。

要用自己的一把刀去對抗人家的五把刀、十把刀,左右招架已屬不易,轉守爲攻就更是難上加難。所以這一次薳越率領的聯軍一到州來,吳王僚腦子裏蹦出的第一反應還是龜縮防禦,先後撤到鍾離,扎穩了陣腳再說。

但眼明手辣的公子光提醒王僚,楚國這一回的聯軍可比不得從前了:

楚國聯軍伐吳的大決戰,最親密的盟友卻爲何在生死關頭背信棄義


和從前楚靈王徵吳時率領的諸侯聯軍不同,這一次薳越率領的聯軍當中不見了鄭、宋等中原諸侯的身影,參與聯軍行動的陳、蔡、頓、胡、沈、許等清一色都是依附於楚國的江淮小國。他們本不願來趟吳楚之戰的這趟渾水,只是懾於楚國的威權,不得已出兵助陣。

公子光說,別看他們派兵來了,其中心猿意馬者不在少數,甚至有人暗地裏對楚國恨得牙根兒癢癢,比方說——蔡國。

楚國聯軍伐吳的大決戰,最親密的盟友卻爲何在生死關頭背信棄義


公子光的這番觀察是令人震驚的。

如果他說的是實情,那將意味着楚國賴以對抗吳國的殺手鐗——聯軍作戰能力正在消退。

但這會是真的嗎?要知道,楚平王與蔡國的淵源可非同一般哪。

早在多年以前,擔任大夫的公子棄疾出訪蔡國,便娶了郹陽封人之女爲妻,生下兒子羋建。後來楚靈王發兵滅蔡,棄疾又被任命爲首任蔡公。

正是這位蔡公與故蔡國大夫蔡朝吳結成政治同盟,連手推翻了楚靈王的統治。棄疾取靈王而代之,成了楚平王。而助平王一臂之力的蔡朝吳也因此獲准恢復蔡國。

聯姻之誼,同盟之義、復國之恩,照理說蔡國應該是楚國最親密的盟友纔對,爲什麼偏偏是它對楚國懷恨在心呢?

楚國聯軍伐吳的大決戰,最親密的盟友卻爲何在生死關頭背信棄義


再說這邊兒,和飛揚跋扈、謗滿天下的楚靈王截然不同,楚平王謙遜低調、和藹可親。他那靈活而柔軟的外交手腕曾經搏得過中原政治精英如鄭國子產、晉國叔向等人的極口稱讚。

那爲什麼這一次聯軍伐吳,從前願意出兵爲楚靈王站臺的鄭、宋等中原國家卻不發一兵一卒來協助楚平王呢?

楚國聯軍伐吳的大決戰,最親密的盟友卻爲何在生死關頭背信棄義


關於上面的這些疑問,多年以後,楚國左司馬沈尹戍道出了答案:

夫無極,楚之讒人也,民莫不知。去朝吳,出蔡侯朱,喪太子建,殺連尹奢,屏王之耳目,使不聰明。不然,平王之溫惠共儉,有過成、莊,無不及焉。所以不獲諸侯,邇無極也。——《左傳·昭公二十七年傳》


楚國聯軍伐吳的大決戰,最親密的盟友卻爲何在生死關頭背信棄義


就領導素質而言,楚平王和大有爲的楚國先君成王、莊王相比亦不遑多讓。但楚平王不但沒能像他的先人那樣問鼎春秋霸主的寶座,反而淪爲司馬遷筆下幾乎兩度毀滅楚國的罪人,沈尹戍說,這多半都要歸咎於楚平王身邊的讒臣——費無極。

造成楚平王同諸盟國間的裂痕,費無極正是始作俑者。

根據《左傳》記載:

楚費無極害朝吳之在蔡也,欲去之,乃謂之曰:“王唯信子,故處子於蔡。子亦長矣,而在下位,辱。必求之!吾助子請。”又謂其上之人曰:“王唯信吳,故處諸蔡,二三子莫之如也,而在其上,不亦難乎?弗圖,必及於難。”夏,蔡人逐朝吳,朝吳出奔鄭。王怒,曰:“餘唯信吳,故寘諸蔡。且微吳,吾不及此。女何故去之?”無極對曰:“臣豈不欲吳?然而前知其爲人之異也。吳在蔡,蔡必速飛。去吳,所以翦其翼也。”——《左傳·昭公十五年傳》


楚國聯軍伐吳的大決戰,最親密的盟友卻爲何在生死關頭背信棄義


在楚平王執政的第三年,讒臣費無極陰謀排擠蔡國大夫蔡朝吳。

他一面假意替蔡朝吳抱不平,揚言憑藉在平王篡位、蔡國復國過程中立下的殊勳,蔡朝吳不應在蔡國政壇屈居人下。

另一面,費無極又將謀取更高的政治地位說成是蔡朝吳本人的野心膨脹,並向蔡朝吳的上司示警。果然,戀權固位的上司搶先一步動手,驅逐蔡朝吳,逼迫他出亡鄭國。

蔡朝吳出亡事件表面上看是費無極挑撥離間的結果,但背後不乏楚平王陰險的政治用心。

雖然蔡朝吳在公元前529年發動的那場蔡國復國運動客觀上幫助了楚平王政變篡位(關於這一點,可以參看往期文章《蔡國的重生,楚國的毀滅,一介平民如何導演這場左右國運的政變》),但是作爲新任楚國元首,楚平王是不能容忍蔡國脫離楚國控制的。

蔡朝吳那樣處心積慮地要將“楚國蔡縣”恢復爲“蔡國”,這其中便潛藏着擺脫楚國、走向獨立的離心傾向。費無極對楚平王說,朝吳就是蔡國的翅膀,剪除了他,蔡國就再也飛不出您的手掌心了。對這一點,楚平王嘴上不說,心中該有讚許。

楚國聯軍伐吳的大決戰,最親密的盟友卻爲何在生死關頭背信棄義


在費無極的影響下,楚平王一直試圖通過干涉內政、甚至直接政變來確保對蔡國——這個最大附屬國的牢固控制。

蔡朝吳出亡鄭國的6年之後,費無極收受了蔡國公子東國的賄賂,假借楚平王的名義向蔡國施壓,迫使蔡人放逐了現任國君朱,另立東國爲君。當楚平王問責費無極的時候,他辯稱:蔡侯朱對楚國有二心,而東國的父親既與楚平王有些淵源,他本人又在楚平王的支持下登基即位,必然會對楚國忠貞不渝。

可這位“忠貞不渝”的新蔡侯最終還是死在了楚國,時間恰在吳、楚大戰州來的前一個月。至於他的死因,《春秋》和《左傳》都無記載,遂成了一個千古難解的歷史之謎。

楚國聯軍伐吳的大決戰,最親密的盟友卻爲何在生死關頭背信棄義


一位賢大夫的被迫放逐,兩任國君的頻繁更迭,像這樣野蠻幹涉蔡國內政的做法醜化了楚國在蔡人心目中的形象。

從前的盟友之義、復國之恩也隨之被新生的仇恨所掩蓋。那楚平王與蔡國脆弱的聯姻之誼呢?更是以一種極不光彩的方式宣告結束的。

公元前523年,費無極爲楚平王的太子羋建迎親於秦。爲了討好楚平王,打擊冷落於自己的太子,費無極力勸楚平王將這位還沒過門兒的太子婦納爲己有。

嬴氏一下子從楚平王的兒媳、太子建的妻子變成了楚平王的正妻、太子建的後母,太子建由此受到楚平王的猜忌,並在一年後被誣以叛逆之罪,被迫流亡國外,而他的生母也隨即遭楚平王逐回了蔡國孃家。

楚國聯軍伐吳的大決戰,最親密的盟友卻爲何在生死關頭背信棄義


與蔡國之間的這些恩怨糾葛就像一個縮影,折射出了籠絡江淮小國的過程中,楚平王的諸多舉措失當。

但這些國家密邇荊楚,國勢孱弱,對楚國的蠻橫無理,只得忍氣吞聲。心裏再不高興,楚國發兵伐吳,他們也得援甲擐兵,前來助陣。

至於那些距離更遠、實力更強的中原諸侯,他們對楚國的外交失範可就沒這麼“寬容”了。鄭、宋等國悉數缺席楚國組織的伐吳聯軍就是明證。

可楚國又怎麼開罪他們了呢?

楚國聯軍伐吳的大決戰,最親密的盟友卻爲何在生死關頭背信棄義


首先是公元前522年,宋元公與世卿華氏、向氏矛盾激化,引發了宋國內亂,這場動亂的影響之大,甚至將晉國、齊國、吳國和楚國等當時列強都捲入其中。楚平王公開支持叛亂的華氏,派司馬薳越率師北上接應華登、華貙等叛亂分子。

緊接着,公元前520年,周景王駕崩,他的庶長子王子朝仗恃先父寵幸,舉兵反叛繼位的周悼王。這一場叛亂持續的時間更長,直到公元前516年晉國應悼王之弟敬王的邀請派兵入周,王子朝才失敗逃亡楚國。

楚國聯軍伐吳的大決戰,最親密的盟友卻爲何在生死關頭背信棄義


乍一看,楚國在這兩次叛亂事件中的選邊站隊似乎有刻意與晉國作對的意思:晉國支持宋元公,楚國便力挺華氏與向氏;晉國派兵護衛周悼王,楚國便收容王子朝。

這樣的選擇暴露出楚平王對楚國的外交戰略和國際形象缺乏深思遠慮。

因爲這兩次叛亂事件之後,晉國鞏固了自己維護禮義秩序、穩定中原政局的正義形象,而楚國則極不明智地扮演了包庇窩藏叛亂者的醜惡角色。

不但中原諸侯對楚國的骯髒行徑嗤之以鼻,甚至連楚國內部也出現了強烈的質疑之聲

就在司馬薳越統率楚軍北上宋國之前,楚國太宰犯極力諫阻楚平王說:“放眼天下,如今各國都是大夫專權,世卿執政。還能維持君臣尊卑、綱常倫理的也就是隻有宋國了。現在宋國又見君臣相爭,倘若我們棄君而助臣,豈不是助紂爲虐嗎?”

可惜,這樣的正確意見,楚平王卻不能採納。

楚國聯軍伐吳的大決戰,最親密的盟友卻爲何在生死關頭背信棄義

楚國聯軍伐吳的大決戰,最親密的盟友卻爲何在生死關頭背信棄義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在公元前519年的州來大戰時,鄭、宋等頗具實力的中原諸侯悉數缺席楚國組織的諸侯聯軍,孱弱的江淮諸國雖然應召前來,卻各懷異志,兵無戰心。

秋七月戊辰,吳楚雙方在雞父短兵相接。戰鬥剛一開始,吳軍就集中力量攻擊胡、沈與陳這三國的軍隊。

由於胡、沈之君年少輕狂、疏於戰陣,陳國大夫膠柱鼓瑟,不知變通,三國軍隊很快被擊潰,胡、沈之君和陳國大夫都做了吳軍的俘虜。

眼看胡、沈初戰失利,吳軍來勢洶洶,本來就不甘心陪死的蔡國、頓國與許國掉頭就跑。他們的潰逃衝動了楚軍的士氣,薳越甚至都還沒來得及把陣勢擺開,楚軍便已陷入土崩瓦解、萬劫不復的敗境裏了。

楚國聯軍伐吳的大決戰,最親密的盟友卻爲何在生死關頭背信棄義


雞父之戰可能是楚國春秋戰史上最窩囊的失敗。這一仗,不但打散了楚國本就脆弱的江淮聯盟,更要命的是打垮了楚國對吳作戰的信心。

就在雞父戰敗的次月,吳國太子諸樊率軍入蔡,從郹陽接走了楚國故太子羋建的生母。

眼看着楚平王的前妻被仇敵搶了去,追趕不及的司馬薳越羞憤交加。部下勸他道:“索性以兵伐吳,萬一僥倖得勝,君王面前,猶可塞責。”

但薳越卻說:“雞父之戰已經一敗塗地,此次再敗,我就算自裁也難抵償罪責。”到了這個地步,薳越對擊敗吳國已經不抱任何幻想了。最終,絕望的他在薳澨自縊。

而楚國在接連失去陽匄和薳越這兩位重臣之後,距離破郢的災難也就近在咫尺了。

楚國聯軍伐吳的大決戰,最親密的盟友卻爲何在生死關頭背信棄義


本文系小書房1538(XSF1538)的晉公子原創。已簽約維權騎士,對原創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vx:NYXDDqy授權。

歡迎分享轉發,您的分享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楚國聯軍伐吳的大決戰,最親密的盟友卻爲何在生死關頭背信棄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