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增要被取消傳聞,令市場人士炸開了鍋

和今年5月傳言跨界定增被叫停時的情況一樣,該消息尚未得到監管部門的證實,就已在業內引起極高關注。

先來看傳聞內容:

再融資規則可能會有很大變化,準備啟動修訂模式。

鑒於機構勾結上市公司、大股東、各路資金,用非公開發行融資、併購重組等行為無規則無底線,可能會停定增模式,設六大再融資條件,對凈資產收益率、凈資產、項目效益、融資間隔時間、主業關聯度等提門檻,提倡配股、公開發行等模式,控價控量控節奏。

監管政策將發生重大調整:鼓勵公開發行(IPO的節奏會超乎想像的快),嚴控再融資和重組。

要求融資間隔一年;不允許變更投向;鼓勵配股、公開增發;不建議甚至取消非公開;鼓勵市價發行;融資規模限制……

對於這些內容,不僅監管層沒有出面證實,投行人士也認為不可能取消,但是定增變味、脫離了監管初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他們認為審核從嚴會是大趨勢,監管層是要清掉湯里的老鼠屎,「而不是連湯一鍋倒了」。

變味的定增

對於上市公司來說,權益類融資主要有三種方式,定向增發((非公開增發))、公開增發、配股。其中定向增發要求門檻低、操作靈活、定價方式靈活,在審核程序上也相對簡單,目前已成為資本市場上最重要的股權融資方式,其他方式則早已被邊緣化。

今年以來,定增規模已超過1萬億大關。投中研究院統計顯示,僅在今年上半年,就有328家A股上市公司實施了定增方案,融資金額總計8220億元。與之相比,2015年上半年A股市場完成的定增融資規模為2857億元,而2014年、2013年上半年,這一數字也分別僅僅只是2738億元和 2112億元。

定增操作無非兩種目的,一種是借殼上市;另一種就是上市公司利用非公開發行,將其控制或者有利益關係的未上市資產裝入上市公司之中。

這不僅使得一些原本為垃圾的公司變得成為所謂的「殼資源」,而受到市場各種資金炒作,也會在資產注入過程中引起上市公司股價的大幅炒作及波動,最終損害中小股東以及散戶投資者的利益。

此外,這種操作還引發包括消息不對稱、利益輸送、定價有失公允等問題,而這一切或早已偏離監管層的初衷。

據21世紀經濟報道,在最新的保代培訓上,證監會發審委員就明確指出「非公開發行現在已經脫離了當時設置這種融資方式的初衷。」

一位保代表示:定增是給上市公司中虧損的企業一個機會,可以依靠定增扭虧為盈或注入資金,但是後來發現變味了。

中國基金報援引北京某中型私募總經理稱,定增已經推出很長時間,在市場中,定增更多成為大股東、內部投資人獲利的工具。現在定增呈現出很多亂象:

第一,定增是打折的,拿多少折扣,誰能拿到額度,拿到額度怎麼樣,裡面貓膩太多;

第二,定向增發,拿到好公司額度並不容易,需要靠關係;

第三,參與的人通常與上市公司簽了各種各樣保底、回購的協議,對公眾股東構成不公,定增滋生了很多套利空間;

第四,有些定增看著拿三年,不見得真的持有三年,他們通過別的方式可以走。

事實上,為了規範上市公司的定增行為,從去年開始,監管部門不斷對定增進行窗口指導。如長期停牌公司復牌後須20個交易日後再確定發行價格;三年期定增若調整方案,價格只能調高不能調低,或者改為詢價發行;並對三年期項目提出了增加「七折底價」的窗口指導等。

為IPO讓路?

據中國基金報統計,最近幾個月,定增的批文數量每個月都在下降,11月只有寥寥數家,正常情況一個月有十幾二十家。除了獲批數量,審核周期也在延長。

而與此同時,證監會核發IPO批文一再提速。

據券商中國統計,從IPO批文下發節奏來看,今年前10個月基本保持在平均每月兩批次的發行節奏,而月均籌資規模維持勻速增長的趨勢。而進入11月以來,頻次則升到3次。

11月當月,在證監會下發的三批新股發行批文中,累計新股數量達38隻,募資總額約不超過221億元。這比上個月多了10隻,也接近4-6月連續三個月的總和。

截至11月17日,IPO排隊中(包括已過會)的企業仍多達725家,券商中國報道稱,按照11月份的速度,消化IPO排隊企業大約需要一年半時間。

中國基金報援引深圳券商資深投行人士稱,長期在會七八百家的IPO待審項目是監管層目前需要解決的堰塞湖,目前平均在會時間2年半,加上券商前期規範輔導需要兩三年甚至更長,企業IPO的周期在5-8年,最快也要4年。「周期太長,扭曲了資源配置。」

他表示,IPO周期太長會讓一些優質企業放棄IPO,轉而考慮借殼上市,這也是近年殼的估值居高不下的原因。

業內人士:不可能取消

回到傳聞本身,不僅監管層沒有出面證實,投行人士也認為不可能取消,但是審核從嚴會是大趨勢。

證券時報援引一位擬上市券商資深投行人士稱,「傳聞突然就在朋友圈裡傳開了,不知道他們的消息是從哪兒來的。」 「與我們在監管部門了解到的情況完全不相符,但接下來有可能會對相關政策進行一些調整。」

浙商資管權益投資總部負責人陳旻稱,一刀切地叫停顯然不符合市場規律,沒有定增,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就成為一句空話,特別是在最高層三番五次提到的「提高直接融資比例」這個背景下。

說白了監管層的目標是要規範定增市場,清掉湯里的老鼠屎,有利於再融資市場長期健康發展,而不是連湯一鍋倒了。

第一財經也援引多位投行人士稱,尚未接到相關通知或窗口指導,目前還需要等待監管層方面的進一步明確或回應。

他們同時也表示,再融資市場近期確有收緊的趨勢,最直接的變化是上會和批文下發的速度明顯放緩。這場以壓縮價差空間、完善定價機制、強化公平交易的監管風暴,或遠沒到結束之時。

來源:華爾街見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