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書畫作品必須有印章才圓滿,因爲它是整體藝術。有藏家表示,它是實用與藝術的結合體,既有人藏石,也有人藏印,可謂各有所愛。

1、名家印章凸顯文化底蘊

印章,又稱“印信”,自古至今是信用的證物和權力的象徵。秦皇漢武的璽印自不必說,明清兩代直至民國時期,篆刻家輩出、各領風騷。藏家表示,在書畫中,篆刻藝術自古以來就是傳統文人修養的重要一環:“藝術品市場文人趣味的迴歸,既包括帶有濃厚文人審美的書法作品,也包括篆刻。”

2、藏石藏章各有所愛

有行家提出,印章的收藏一直朝着兩個不同的方向伸展。一是藏印,即鑑賞印章篆刻的石美、邊款詩文的滄桑美、閒情趣語的印文美。另一種玩法是藏石,即鑑賞印章石料的靈透和印紐的雕琢天成,尤以田黃石、雞血石爲貴。

如今,上等田黃已然成爲硬通貨,如果能把田黃和印章篆刻結合起來更是難得。不過,明清的文人篆刻家並不是特別中意用田黃來刻章。一是因爲田黃非常名貴,拿來做印章有些浪費,二是因爲用田黃做印章可能反而不利於流傳,有的人會磨了印文再改頭換面出手,因此反倒鍾情於青田石、壽山石等相對普通的石頭。

藏家認爲,文人印章的價值在於篆刻的藝術,還有具體這方章的知名度以及在作者個人篆刻作品中的代表性,而不是玩材質。另外,也要看印章的出版著錄。“有的人像炒作般關注原石原礦,價格漲時是賺不了不少錢,但那是另一種玩法,依託印材的篆刻藝術價值並未充分體現,拍賣的也是藝術品而不是原材料。”

3、印石收藏價值在於篆刻美

西安碑林博物館客座研究員樑章凱在受訪時回憶道:“18年前,某機構舉行了首場印章拍賣專場,當時就有很多人追捧,但由於其學術門檻高所以並未出現連鎖反應,印章也長期被當作文房用品的一種在市場上出現。2005年後,有的機構主攻章,有的主攻石材,市場又紅火起來,而且廣州上世紀也曾興起過篆刻熱。”他覺得人們喜歡石材也很正常,不能苛責:“印材的確漂亮,人們看一眼就中意,可以這麼說,100個人裏有95個喜歡石頭,可能只有5個人喜歡印面或印鈕。


但實際情況是,衆多名家當年往往是從一般的石頭開始創作的,也會因爲潤格(即報酬)的多少而選擇用什麼石頭。吳昌碩雕刻的名貴石材自然身價倍增,但青田石賣到上百萬元,價值就來源於文化內涵了。其實市面上‘頂級的田黃+好工+好印面的組合堪稱完美但奇貨可居,一般人可先關注篆刻藝術,再過渡到對石頭的追求。一枚文人印原本50萬元,如果用的是好石材再加價50萬元,應該是這麼個思路。”此外,他認爲名人章中,閒章比名字章更好。“譬如‘學而不厭’會比‘××人印’更值錢。”

行家建議,篆刻還是要從刀法、字的形態結構去欣賞章法和排篇佈局。“先拿秦漢古印來說,那時已有大量印章,但是金屬材質的居多,官印、私印都有,基本體現出平整、錯落、形態萬千的風格,也都是由專門的人去刻的。到了明清之後,文人開始參與篆刻,使其不再只是傳統工藝,而成爲一種藝術門類。這樣一來,像齊白石這樣的大家,就能把書法風格融進印章中。作爲獨立存在的印章得同時跟個人書法、當朝的風格融合在一起,仔細品味的話能看出創新與傳統的對話和衝擊。”

因此,收藏印章,第一要從篆刻本身的流派出發,研讀歷史,瞭解不同階段的風格特點;第二要了解藝術家本人的宗派和個性;第三是認準名家,所有藝術品都有着共同的規律,就是追逐名家,譬如書畫追求名人上款,而印章是爲誰而刻,價值則大不相同,篆刻的刀法也等同於繪畫的功力;第四是內容,文字的韻味和行文結構的趣味都很難得。“欣賞一件篆刻作品,如果刻得好,又是爲名家所刻,又已廣爲傳播,價格肯定高。如果只是內容好、材質佳,價值還是有限。可以說文人情趣、個性等都是增值因素,都從各個角度展現了藝術家的篆刻造詣。”


印章作品欣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