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将公平竞争审查工作纳入营商环境的评价等考核评价体系。从机制的建设、审查的成效和违反制度情况等方面,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对成效显著的表扬激励,对工作不力甚至违反要求的通报批评,进一步来增强正面激励和负面约束。”在近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甘霖如是说。

  2019年,进一步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都正在加快步伐。

  记者梳理发现,自《国务院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2016年6月发布以来,国务院各部门均已建立审查机制,对新出台的政策措施进行审查;31个省区市均已印发实施方案,有序开展审查工作。其中19个省份还提出,建立健全政务和行政承诺考核制度,完善政务诚信约束和问责机制。

  专家分析指出,今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优化营商环境势在必行。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正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题中应有之义。将公平竞争审查工作纳入营商环境的评价等考核评价体系,可以让公平竞争审查这一制度能真正“长出牙齿”,充分发挥作用。

  四级政府覆盖率超97%

  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旨在约束政府行为,以确保今后政府出台的各种产业、投资政策,都要以不破坏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为前提。为此,2016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

  快3年的时间过去了,这项制度落实得如何呢?

  在4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甘霖对此总结道:“不到3年的时间,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已经在全国基本建立。”

  截至2019年2月底,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各省级政府、98%的市级政府、92%的县级政府在内的四级政府都已经开展了审查工作,平均覆盖率超97%。其中,有18个省区市实现了省市县三级全覆盖。全国共审查了新出台的文件43万份,对其中2300多份文件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对82万份已经出台的文件进行了清理,废止或修订涉及地方保护、指定交易、市场壁垒的文件两万多份,维护了市场公平竞争,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分析认为,公平竞争审查是我国政府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一个重大的制度性安排。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改革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和公正监管制度,加快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特别是3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进一步推进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推进公平竞争审查的落实工作都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自我审查需刚性约束

  公平竞争审查主要采取政策制定者自我审查的方式,那么该如何保证审查质量和效果,怎样加强监督约束?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将重点落在了考评评价体系、文件抽查机制和投诉查处回应机制这三方面。

  首先是建立文件定期抽查机制。甘霖介绍说:“去年我们开展了重点督查,对国务院八个部门、五个省区市的几百份文件进行了抽查,抽查之后发现一些问题,而且把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布,取得了很好的警示教育效果。出现相关问题文件的部门和省区市有的已经整改、有的正在整改之中。整改情况也在市场监管总局网站上公开了,充分发挥了社会监督作用。”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还会尽快建立定期抽查机制,不断加大抽查力度,把文件抽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其次是完善投诉举报和查处的回应机制。根据市场监管总局要求,各地要尽快建立公平竞争审查的投诉举报平台,或者利用现有的投诉举报平台来增设公平审查专栏和专线,对投诉举报反映的情况要及时进行调查核实,违反制度要求的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进行问责,及时曝光典型案例,提高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威慑力和透明度。

  再次是推动将公平竞争审查工作纳入营商环境的评价等考核体系。王锡锌认为,今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优化营商环境势在必行。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正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题中应有之义。将公平竞争审查工作纳入营商环境的评价等考核评价体系,可以让公平竞争审查这一制度能真正“长出牙齿”,充分发挥作用。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安认为,自我审查是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核心,符合我国现有的政策文件体量大、专业政策性强、难以集中审查的现实情况,在短期内不宜作过大的调整,也就是“谁制定、谁审查”。但是自我审查也容易出现动力不足、有失客观公正等问题。所以,加强外部监督,特别是刚性约束非常重要。

  19省完善诚信问责制

  其实,除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这一国家层面,各省从地方层面对于落实公平竞争审查也是很给力。记者梳理发现,自《意见》发布以来,国务院各部门均已建立审查机制,对新出台的政策措施进行审查;31省份中,已经有19个明确将公平竞争审查纳入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分别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苏、贵州、宁夏、青海、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吉林、江西、广西、海南;19个省区市将加强公平竞争审查执法监督,案件情况和处理建议要向社会公开,分别是上海、贵州、宁夏、重庆、陕西、黑龙江、吉林、安徽、云南、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内蒙古、辽宁、河南、广西、海南、西藏。

  比如,北京市要求完善政府守信机制,严格履行政府向社会作出的承诺,建立健全政务和行政承诺考核制度。各级政府对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和签订的各类合同要认真履约和兑现。完善政务诚信约束和问责机制。进一步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拓宽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渠道,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社会监督和约束。

  清理涉企政策引关注

  据了解,下一步公平竞争审查的重点是清理存量、严审增量、完善制度三个方面。

  如何在清理存量、严审增量、完善制度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市场监管总局的计划是,按照竞争中性的要求,部署清理现行的涉企政策中妨碍民营企业发展、违反内外资一致原则的规定,“这是今年清理存量的一个重点”。围绕市场主体关注的市场准入、政府采购、招投标等重点领域,严格审查增量的政策文件,防止违背竞争中性的原则。同时改革完善审查制度,按照竞争中性的要求,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接国际通行规则,进一步完善审查范围、审查标准和操作程序,弥补制度短板,更加有效地保障公平竞争,优化营商环境。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黄勇分析指出,公平竞争审查是事前审查,从源头上打破行政垄断,目的在于防止政策措施排除、限制市场竞争。公平竞争审查不仅关注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公平竞争,同时还要维护全国统一市场,保障所有市场主体能够公平、充分、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

  记者 万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