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中信書院好書快聽欄目。好書快聽旨在用最短的時間,讓你吸收一本書的精華。

本期分享的書是《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

古斯塔夫·勒龐

《烏合之眾》,副標題是「大眾心理研究」。單看書名會讓人覺得這是一本貶低大眾群體的書,所以強調一下副標題,不僅增加了本書的學術意味,也說明了這本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大眾群體的心理究竟是怎樣的?《烏合之眾》是社會心理學領域的奠基作品,也因為這部作品,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成為了這一領域的創始人。

在勒龐之前,學者們往往都把目光對準英雄和領袖,更多的是對個人進行分析研究,很少有人把群體作為一個心理實體來研究。但19世紀中後期歐洲各國的社會政治運動,讓勒龐敏銳地感覺到,一股新的力量正在崛起,它很快就會與別的力量聯合起來,發展壯大,取代舊有的王權,進入政治生活。這就是群體的力量。作為一個學者,他本能地意識到,研究群體的心理刻不容緩,意義重大,於是勒龐立即著手研究群體心理。這部經典的《烏合之眾》就這樣誕生了。

本書提綱

第一部分,我們先明確究竟什麼樣的人群可以被稱為群體

第二部分,群體里的人擁有哪些心理特徵

第三部分,形成群體的兩大因素都是什麼

第四部分,我們看看領袖和群體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1

「烏合之眾」的定義

究竟什麼樣的人群才可以被稱為群體,什麼樣的一群人才能算是「烏合之眾」?勒龐定義的「群體」,並不是普遍意義上的一群人,在他看來,很多人偶然性地聚集在一起,是不能構成群體的

例如我們在大規模的公園或廣場看到的熙來攘往的人群,雖然數量很大,但他們沒有心理上的同一性,也就無法成為勒龐描述的群體。勒龐定義的群體是一個特殊的心理整體,是一群受某一事件、演說、激情、恐懼、愛恨的刺激而聚集在一起,為某個目標或某些精神需求而有所行動的人。還拿公園裡的人群舉例子,如果這時突然響起了廣場舞神曲,一群人開始參與進去,然後越來越多,這個場景很多人應該都不陌生。這時候情況就變了,在這個時間段內,他們有了心理訴求上的一致性。即便這些人互相之間不認識,也已經形成了群體。

群體甚至不一定要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地點,也不一定要人數眾多,有時候十幾個人就可以產生群體的心理特徵。就像現在網路上有一個群體,我們叫他們「鍵盤俠」,平時他們都過著各自正常的生活,一旦時事熱點有什麼風吹草動,他們就開始放出大招,利用網路暴力解決問題,這就是很典型的群體。他們不用聚集,依然可以發揮群體的作用,施展群體的力量。因為他們也是為了滿足一致的心理訴求,完全符合勒龐對群體的定義。

說到這裡勒龐定義的群體就很清晰了,我們認為的構成群體的必要條件,例如數量、同時出現、同一地點聚集,在勒龐眼中都是非必要條件,真正的必要條件只有一條,就是一致的心理訴求。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更深入勒龐的研究核心,定義群體只是第一步,實際上勒龐真正要講的是大眾心理訴求的影響力。有時候一個口號就能煽動一場遊行,有時候一個新聞就能引發網路上的人肉搜索,這都是典型的群體心理訴求。勒龐所說的群體只在某一時間段內或事件發生的過程中,忠於某一領袖或信號源。當促使他們聚集成群的刺激物消失時,他們也就不再聽從這個領袖和信號源。也就是說,心理訴求消失,群體即消失

以上就是我們講的第一部分,什麼人可以被稱為群體?群體並不是只是一群人,而是一群有著同一心理訴求的人。那麼形成群體以後,他們會有哪些特徵呢?

2

「烏合之眾」的心理特徵

群體里的人擁有哪些心理特徵?這部分也是全書的核心內容,我們也能弄清楚為什麼勒龐研究的群體會是「烏合之眾」。

先聯想一個我們經常遇到的場景,無論是上學還是上班,我們都會在課堂或會議室遇到冷場的情況。提問沒人回答,互動沒人響應,那感覺就像你熱情地想和某人擊掌,結果只拍到了空氣。如果這個課堂和會議是一對一的,提問者必然會得到回應,因為沒有別人可以分擔這個問題。人一多了,大家的心理訴求就很一致,那就是:和我沒關係,反正這麼多人呢。這就是典型的群體心理特徵

群體中的個人具有一人獨處時所沒有的特點,這些特點讓人們一眼就能把他們分辨出來,勒龐把這種區別於個人的東西叫作「群體精神統一律」,也就是群體的精神靈魂。在群體當中,任何情緒和行為都具有感染性,眾人常被同樣的感情鼓動,並因此而振奮,這使得群體中的個體都有很強的從眾心理,容易被人誤導。他們遊走於無意識的邊緣,容易受到暗示,就像被人催眠一樣,而暗示會通過傳染迅速進入他們的大腦,讓他們做出個體獨處時不會做出的事情來。人一加入群體,原先的個性便會消失,他不再獨立思考,而是隨大流,無意識佔上風,智力程度減弱,很難做出明智的事情。像福島核泄漏發生後,謠言四起,結果很多人把超市裡的鹽買空了。

而且,某個特定群體的人,他們在實現願望的過程中,是不允許有任何東西擋道的,所以他們會動不動就發怒,狂怒是他們的正常狀態。結群後,由於人多勢眾,個人還會產生一種幻覺,感到自己力大無窮,不可戰勝,好像沒有什麼事情是辦不到的;又因為「法不責眾」的心態,知道自己無論做什麼壞事都不會遭到懲罰,所以也就不負責任。束縛個人行為的責任感一消失,人便會隨心所欲,肆意妄為。這樣的群體就具備極強的破壞性,很多非理性的行為由此產生

舉個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納粹大肆屠殺猶太人,實施屠殺的納粹分子就是這種群體的極端案例。除了猶太人,他們甚至也殺害自己人,就是以醫學研究等理由殺害那些智障、殘疾人士、精神病人,還有患病的嬰兒。現在說的安樂死,也就是那時候的藥物處決。其實納粹分子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有一個明顯的背景,就是大家都這麼干,我這麼干就沒問題。單獨個體時都是紳士,進入群體後,就可能變成褪去了文明外衣的野獸。勒龐說這時候的人是在文明的階梯上倒退了好幾步,其實還算是比較客氣的說法,極端的時候他們簡直就毫無文明可言。

以上就是我們講的第二部分,群體里的人擁有哪些心理特徵?簡單說就是無意識、非理性、易操縱。

3

「烏合之眾」心理特徵的形成因素

那麼,這樣的群體心理特徵是怎麼產生的呢?

勒龐給出的答案:一是蓄積因素,也可以叫間接因素;二是即時因素,也可以叫直接因素。我們詳細說說這兩個因素是怎麼對群體施加影響的。

先說蓄積因素,之所以叫蓄積因素,意思是說它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它屬於影響一個人的背景性因素,其中包括種族、傳統、所處的社會制度等。聽起來有些抽象,我們來舉個例子。1789年爆發的法國大革命,就是在各種蓄積因素的積累下的結果。這些蓄積因素包括哲學家的著作、貴族的橫徵暴斂以及科學思想的進步。有了這些基礎以後,民眾的情緒才有了被點燃的可能。其結果就是慘烈的殺戮和迫害,這種暴虐的行為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是蓄積因素的作用。

法國大革命

蓄積因素影響範圍廣、規模大,民族情感、傳統文化、時間傳承、制度約束加上循循善誘,這些都是大手筆,但還不是促使群體做決定的直接動因,所以接著我們來看看形成群體的另外一個因素,即時因素。即時因素指的是那些直接構成了群體信念的因素,包括印象,詞語和套話,幻覺、經驗和理性

舉個例子,電影《我不是葯神》裡面有一個賣假藥的做「會銷」的場景,演得有些誇張,但現實生活中這種會銷是真實存在的,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即時因素」觸發的群體效應。做會銷的人用煽動性的語言、反覆打磨的套話,促使聽者產生一種「這葯真的好神」的印象;然後利用虛構的,甚至乾脆就是假的實踐者來做經驗分享,讓所有群體中的人產生一種幻覺,這幻覺最終讓大家做出了自以為無比「理性」的選擇——買葯,不買就是吃虧,這便宜必須得占。實際上,我們知道,這看似理性的選擇,恰恰是最不理性的,最終直接催生出了一個具備相同心理特徵的群體。

《我不是葯神》劇照

好了,我們第三部分講的是,形成群體的兩大因素,一個是蓄積因素,另外一個是即時因素。那麼,群體一旦形成,發展的方向是不是完全掌握在這群人自己手裡呢?

4

領袖與群體的關係

勒龐認為,群體是很盲從的,經常成為領袖人物實現夢想的工具,但在群體時代,領袖人物只有代表他們的願意,表達他們的訴求,才能得到擁護和支持。勒龐也清楚地看到,群體雖然理解能力差,但行動能力強;一旦接收到某些暗示,他們可能很快就付諸行動。受到暗示的群體,可以隨時為了暗示給他們的理想而赴湯蹈火,如果被引導和利用得好,他們也會表現得大公無私、勇敢無畏、無比忠誠,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堪作高尚的道德典範。

勒龐雖然畏懼群眾運動和社會革命,對群體不抱好感,但也承認,如果沒有他們,人類歷史上將缺少很多精彩的篇章。比方說,中國歷史上的保皇復辟、法國革命後又出現拿破崙稱帝,這些都是群體思想的結果。再比方說,日本的天皇一直世襲到今天,並不是天皇家族主觀想延續就可以的,恰恰是日本的國民群體需要有這樣一個領袖來寄託他們共同的心理訴求,才讓這種制度得以存續。

拿破崙

所以說,群體和民主並沒有必然的關係,並不是很多人在一起發聲就會形成民主。恰恰相反,群體缺乏主見,所以需要領袖,需要被管理、被領導。就拿感覺上最民主的選舉來說,選民群體本身其實是沒有觀點的,所有的觀點都是別人告訴他們的,這個「別人」是誰呢?在很多情況下,就是選舉委員會。他們的態度和觀點會影響選民,他們會操縱選民手裡的選票。而這些組織的領袖人物都是些政客,他們會使用各種方法樹立影響力。只要候選人具備了聲望和財力,對群體施加影響並不難。這樣選舉產生的領袖,能說是自由意志的群體選擇結果嗎? 因此,勒龐在書中提醒我們,歷史上的群眾運動最後常常走向專制和獨裁

關於領袖是如何對群體施加影響的,這個部分勒龐也為我們提供了很有意義的觀點。他認為,領袖要想操縱一個群體其實很簡單,只要做出一些斷言,然後不斷地重複,那麼你的觀點就會隨著這些斷言不斷被重複宣告而得到傳播,像病菌一樣傳染給更多人

所謂斷言,意思是不理睬任何的推理和證據,有點類似口號,是最能讓觀點深入人心的辦法之一。勒龐認為,一個斷言,越是簡單明了、越是缺乏證據,就越有力量。而這樣的斷言又是最容易重複的,重複得多了就又具備了傳染性。所以你看,不管什麼群體性運動,都會組織大家喊一些口號。口號喊多了,似乎就自動變成了真理,還很有感染力,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能形成巨大的影響力

以上就是我們講的最後一部分,領袖與群體之間的關係。群體天然需要被領袖管理,因此我們要警惕群眾運動之後出現獨裁和專制。

總 結

第一部分,群體的定義,群體並不是單純的一群人,而是一群有著同一心理訴求的人。

第二部分,群體里的人擁有哪些心理特徵,簡單說就是無意識、非理性、易操縱。

第三部分,形成群體的兩大因素是什麼,一是蓄積因素,二是即時因素。

第四部分,我們講到領袖與群體之間的關係,群體天然需要被領袖管理,因此我們要警惕群眾運動之後出現獨裁和專制。

有人指責勒龐關於群體與領袖的理論曾被希特勒、墨索里尼等獨裁政權所用,但戴高樂、丘吉爾、羅斯福也從中悟到了不少道理。事實上,勒龐給人們提供的是一些原始發現和基礎理論,後來的許多研究都是在此之上完善和提高的。

羅斯福親自對勒龐說過:「在我的總統任期內,有一本好書一直擺在我的桌子上。那本書就是你的著作。」

富蘭克林·羅斯福

《烏合之眾》的意義在於,勒龐首次闡明了社會心理學中的一些重要問題,研究了群體特徵和種族特徵的不同之處,指出了群眾運動的性質,分析了領袖與群眾、民主與獨裁的關係,書中的許多觀點後來都得到了驗證,也給後人的研究提供了借鑒和基礎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