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圖書解讀稿全文

請掃描上方二維碼,點擊“每日讀書”菜單


水木君說:

晚上好,親愛的朋友。今天要給大家解讀的書是《若無相欠,怎會相見》。



《若無相欠,怎會相見》

作者:桑尼


點擊下方音頻,放下手機

聽水木君爲你解讀這本書


點擊音頻,邊聽邊讀



生命是一場又一場的相遇和別離,是一次又一次的遺忘和開始,可總有些事一旦發生就留下印記,總有個人,一旦來過,便無法忘記。


愛情就是這樣不講道理,來過,愛過,便永難抹去,徒留一段段甜蜜或美好,悲傷或遺憾在心底。


知名女性傳記文學作家桑尼,用她清豔纏綿的文筆,悲憫有愛的立意,把她熱愛的那些歷史上,方豔孤傲的女子的經歷呈現在讀者面前。


她希望用自己比雨還輕的文字,寫盡那些比花還美的女子。


《若無相欠,怎會相見》就是一本這樣的文字,整本書記錄了13對愛得最深的民國情侶。他們把愛情存入上萬字的情書裏,燃燒青春,灼痛愛情,讓人銘記一生。


整本書透過那些歲月的情話,帶我們去看懂他們的愛情故事。希望在愛中不幸福的你,能夠及時清醒及改變,因爲愛情本身,就該是圓滿歡喜的。



被偏愛的總是有恃無恐


世間最好的愛情,從來都是兩情相悅。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愛情都是如此,那個付出最多的人,往往也被傷的最深。


對於沈從文而言,只要有人在他面前提到“張兆和”三個字,心就會顫抖,身體就會開始冒汗。


這個從14歲開始就投身行伍,四處輾轉的大男人,在心愛的女子面前卻如此小心翼翼。


他說:“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確實,在沈從文的心裏,張兆和就像他行過的無數橋,看過的許多雲,喝過的千萬杯酒一樣,單純而美好,熾熱而濃烈,讓他沉醉不已。


然而,被各種追求者衆星捧月般追逐的女神張兆和,並不接受沈從文的追求,甚至還把他同其他追求者一樣編上編號。


在張兆和的眼裏,沈從文和其他追求者並沒有什麼不同,即使那個時候的沈從文在文學上的造詣已經在中國文壇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也讓很多大家稱讚不已。


不愛就是不愛,你名噪四方,又如何?



然而倔強的沈從文並不輕易放棄,一封封滾燙的情書源源不斷地從他手中涌現,甚至拋下自尊,寫下無數囈語般的情話的同時,還軟硬兼施:


下跪、尋死、甘做奴隸……只是這樣的癡情並沒有打動張兆和,反而讓她煩躁不已。


沒有多少女孩子喜歡這樣的男人,何況大家閨秀的張兆和。


於是張兆和找到校長鬍適,狀告沈從文,然而胡適卻正想着如何撮合這對才子佳人。


只是在見識到張兆和那絕不肯妥協的態度後,胡適勸沈從文放棄。然而,後來的後來,張兆和還是被沈從文給感動了,莫名其妙地被說服了,接受了沈從文的愛。


只是,所有的欣喜還來不及好好收藏,生活的磨礪就讓愛情變得粗糙。感動不是愛,即使堅如磐石,終究也到不了內心深處。


婚後的張兆和並不真正的幸福,她雖然嫁給了沈從文,卻從沒有真正地欣賞和愛慕過這個讓無數女子傾慕的男人。


就這樣,沈從文那如火般熱烈的愛情,在張兆和麪前被澆得冷透。


1937年,沈從文和幾個知識分子喬裝打扮,輾轉到昆明的西南聯大教書,張兆和以孩子需要照顧,離開北京不方便、要整理保護沈從文稿件等理由,拒絕一起南下。


真正相愛的人,從來都是懼怕別離的,從來都是要長相廝守的,這樣的放任獨留,讓沈從文情何以堪?何況,他後來多次哀求張兆和去昆明,都被無情地拒絕了。


沈從文的愛情世界,分崩離析,滿目瘡痍。被偏愛的,總是有恃無恐,而得不到的卻永遠在騷動。沈從文的委屈,可想而知。


和沈從文一樣委屈的,還有愛上情場浪子的張愛玲。


張愛玲和胡蘭成的故事人盡皆知,在大家唾棄胡蘭成,同情張愛玲時,卻又爲張愛玲慶幸:


至少,胡蘭成曾經真心地愛過她!不然,如她般玲瓏剔透的女子,怎麼會在大家都反對的情況下,不惜一切、傾盡所有地去愛他?甚至寫下:“因爲懂得,所以慈悲!”


她就是這樣一個俗世之外特立獨行的女子。她不用塵世的俗念來衡量一個人,也沒有什麼政治觀念,所以,在張愛玲的眼裏,胡蘭成就是一個純粹懂她、愛她的男人,僅此而已!


即便後來的後來,胡蘭成離她而去,張愛玲也不斷地把稿費寄過去,她見不得自己曾經愛過的男人顛沛流離。


可惜,世間不是所有的情人都終成眷屬;也不是所有的偏愛,都換得到惺惺相惜。



愛是空白日記,我是筆,任你塗鴉着回憶


相信愛情的人,終究會遇見愛情!


新青年徐志摩即使再怎麼新潮,還是不得不接受父母給他安排的妻子。他不愛,他總是冷眼相對。所以當他在某次舞會上認識了風華絕代的上海名媛陸小曼後,便毫不猶豫地提出了離婚。


即使在民風日漸開化的民國,離婚仍舊是違背封建禮教的事情,然而愛情卻可以戰勝一切,不死不休。


用郁達夫的話來說就是:“志摩熱情如火,小曼溫柔如棉,兩人碰在一起,自然會燒成一團,哪裏還顧得了倫教綱常,更無視於宗法家風。”


徐志摩來到這世間,只爲了尋找這樣一個人,於茫茫人海中,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


只是,連上天都嫉妒他們之間濃烈的愛情,當他們歷經坎坷,好不容易走在一起,卻沒有能夠真正地白頭到老。


5年的婚姻,一生的愛戀,詩人終究是累了,在一場空難中寫完了自己人生最後一首詩。


而激情過後,終日沉淪在煙色揮霍里的陸小曼卻在徐志摩走後,一改往日的作風,洗盡鉛華,甘願淡泊,再也不曾踏足風光綺麗的社交場合。


愛是空白日記,而我是筆,任你塗鴉着回憶。



徐志摩和陸小曼的愛情從轟轟烈烈到黯然收場,有太多的甜蜜,也有太多的辛酸,然而終究還是有過一段香濃如蜜的日子,這,未嘗不是一種幸運。


相較而言,胡適和韋蓮司之間癡纏了一生,卻只能把一切留在回憶裏。


胡適在赴美留學4年後,遇到了自己的初戀——韋蓮司!那愛如野火燎原,綿延不絕。


即使韋蓮司大胡適6歲,即使她是個美國女子,在愛情面前,年齡和國籍僅僅只是一個數字和名詞,永遠不會是問題。


一年時間,兩人情深意濃,胡適寫了100多封信給韋蓮司,傾訴所有的愛意。他們也經常見面,談人生,說理想,聊自由。


他們或在郊外漫步,或在公寓約會,或者一起看傍晚的日落,清晨的日出……


愛人間的風花雪月,被他們演繹得唯美而淋漓盡致;戀人間的繾綣眷戀,被他們抒寫得纏綿悠長。


然而,愛情是兩個人的事,也是兩個家族的事。


胡適和韋蓮司的愛情遭遇了一道道深不可測的石牆阻攔,先是韋蓮司的母親。


她觀念保守,無法容忍自己的女兒和一個男子單獨約會,畢竟當時的美國還處在一種比較保守的狀態。


男女之間的相處,無論是聊天還是郊遊,亦或是其他,都必須得有一箇中年已婚婦女的同行,如果一時之間找不到,也要有第三個人在場,否則就會被看作是傷風敗俗,遭人閒話。


所以每次胡適和韋蓮司在一起,母親都在場,讓這對愛戀中的情侶無法盡情地傾訴。


然後是胡適的母親,聽說胡適在外找了個洋媳婦,就不斷託人寫信給胡適,讓他回家結婚。再然後就是胡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未婚妻,在家鄉已經苦苦等待了他十幾年……


這些外在的高牆阻擋了胡適和韋蓮司的愛情,讓他們還來不及好好地愛,就匆匆分手,不過最大的原因還是胡適自己。


胡適並不是一個敢愛敢恨的人,他沒有勇氣帶着韋蓮司跨越這些高牆。他不敢像同時期的徐志摩說的那樣“我將於茫茫人海里尋找我唯一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渴念。


愛,是需要天意的。所有的愛情,不是愛了就可以,要有天意的饋贈,才能真正的獲得,否則只是愛在了心頭,會被現實的殘酷澆滅。


於是,他們的愛情變只是單純地停留在了欣賞和仰慕之上,愛情還來不及長大便枯萎了。雖然他們還是常常見面,常常相聚,但也僅僅只是停留在溝通的共鳴上,友情之上愛情未達。


這之後,胡適回國,留給韋蓮司的是與他美好愛情的甜蜜,以及孑然一身的孤寂。


對真正愛過的人來說,得不到,或已失去,都並無大礙,她只活在自己的愛的世界裏。即使這種愛,只是默默地守護,只要愛了,便覺得這一生,了無遺憾。



愛情不是最初的甜蜜,而是繁華退卻後依然不離不棄


好的愛情讓人變成傻子,壞的愛情讓人變成瘋子,而最好的愛情讓人變成孩子。這話拿來形容錢鍾書和楊絳之間的愛情,再貼切不過。


他們只是在清華大學古月堂門口偶然相遇,便都覺得對方是自己要找的那個人,這是一見鍾情,也是命中註定。


楊絳覺得錢鍾書眉宇間有一種“蔚然深秀”之氣,看着看着,便入了迷;錢鍾書則被楊絳如水的眸子、似花的臉龐所吸引。楊絳身上那股清新脫俗的氣質,更是讓錢鍾書久久無法忘懷。



爲此,他寫下了“頡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進醍醐”這樣美麗的文字,來疏散心中那滿溢的激動。


這一年,楊絳22歲。從此之後,他們彼此傾慕的心慢慢靠近,順理成章地成了戀人。


他們門當戶對,各自父母都是江南聲名顯赫的才子名士;他們才學相當,互爲彼此的心靈知己,他們的愛情無人反對,全是祝福和羨慕。


1935年,他們步入婚姻的殿堂!


真正的愛情不是最初的甜蜜,而是繁華退卻後依然不離不棄。


婚後的楊絳和錢鍾書,琴瑟和絃,鸞鳳和鳴。不久錢鍾書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學獎學金,要去牛津讀書。楊絳毫不猶豫地中斷了清華的學業,他們一起去了英國。


異鄉的生活,更能夠讓世人看到生活中的美好。初到牛津的楊絳,因爲不習慣異國他鄉的生活,滋生了濃濃的鄉愁。


爲此,一向笨手笨腳的錢鍾書,趁着楊絳還在睡夢中時,起牀去做早餐,他想用這種最簡單的方式溫暖楊絳的心。


錢鍾書做完早餐,用一張小餐桌支在牀上後,才叫醒睡夢中的楊絳,可謂貼心至極。


“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從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這樣樸樸素素的一句話,比那滾燙熾熱的“我愛你”更讓人行動。


錢鍾書和楊絳相攜一起生活了六十三年,在不安穩的歲月裏,創造着各種美好。他們比賽讀書、做學問,一起走過或甜蜜或艱難的歲月。


這是他們理想愛情的樣子,也是我們所有人理想愛情的樣子。


縱使愛情歸於生活的瑣碎,也被他們過出了詩意。


和他們一樣過着神仙眷侶般日子的還有朱生豪和宋清如,只是他們的生活要清苦得許多。


世人知有宋清如,皆是因大文豪朱生豪。


他們相識於之江大學,然後相戀。只是他們相處的時間太短,一年的光陰後就面臨着朱生豪的畢業離開,而宋清如還得繼續學業。


那個年代的人,還不像現代人那麼灑脫,一畢業就分手,於是他們開始了長達十年之久的異地戀。


十年之後,他們結婚,婚後,他們很窮很窮。不過,在他們彼此深愛中,物質的匱乏並不能嚇到他們。戰爭也好,貧窮也罷,甚至飢餓,都不能阻擋他們要一起走下去的決心。


貧窮夫妻百事哀,這只是無愛又無錢的人搭夥過日子的寫照,對朱生豪和宋清如來說,愛,可以讓他們一起在貧窮的生活裏找到幸福。


出生富家的宋清如不再是什麼佳人,她只是一個辛勤的家庭主婦。每天爲三餐奔忙,幫工做衣什麼都做,只要可以補貼家用。


一個堂堂大小姐,也變得“斤斤計較”起來,每個月的上旬,就會把一個月的米買好,然後極可能地省去不必要的開支。


就連朱生豪的頭髮長了,也是宋清如親自修建;他們從不去外面吃飯,一切吃食都是宋清如親力親爲;沒有鍾,起牀便以天明爲準;沒有電燈,煤油也是儘量節省……


只是,他們有甘於貧窮生活的心,卻沒有抵抗貧窮的能力。


一心沉浸在翻譯莎士比亞美文事業中的朱生豪生病了,沒錢看病,也沒有時間看病。而這個時候,宋清如又懷孕了,做飯洗衣服,照顧朱生豪都變得艱難,還要去借錢養家。


在他徹底病倒的時候,他們的孩子也出生了,在喜悅裏宋清如承受着生死離別的痛苦。


終究,朱生豪還是沒有完成所有莎士比亞戲劇的翻譯工作,帶着遺憾,不忍和不捨,離開了1歲的孩子和32歲的宋清如。


世事太過殘忍,戰亂讓他們不得不分離了十年,好不容易終成眷屬,卻在婚後不到兩年的光陰裏,變成了陰陽相隔。



沒有朱生豪的日子,讓宋清如疲憊不堪,難以承受。一邊要照顧年幼的孩子,一邊要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工作上,31種180萬字的莎劇手稿還未曾出版……


即便如此,堅強孱弱的宋清如還是完成了對朱生豪的承諾,把他翻譯的莎劇呈現在世人面前。


當有人請她講述和朱生豪過去的種種時,她總是淡淡地回憶:“那時,他完全是個孩子。瘦長的個兒,蒼白的臉,和善、天真、自得其樂地,很容易使人感到可親可近。”


這是鐫刻於心,任歲月風雨如何洗滌都無法抹去的愛的記憶。


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一首最悲壯的詩,生與死,都是大事,由不得我們支配。


但愛,卻讓我們變得更壞或者更好!




今天的學習就到這裏了。對於這個欄目,如果你有什麼建議意見,歡迎搜索關注我的公衆號“水木文摘”,在文章的留言區跟我互動。我會挑選最優質的留言,每期送出一本好書。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這本書,點擊下方圖片,可以直接購買。晚安!








作者/才華水木君

水木文摘(mweishijie)原創發佈


點贊的人,都很好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