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提出「一万小时定律」: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按照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算。那么也就是说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大概需要五年的时间。

载入超时,点击重试

而另外一本书《贫穷的本质》则展示了另外一种景象:这个世界很多人,匆匆忙忙,勤奋工作。别说休息,可能连吃饭上厕所都要挤出时间来。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只要企业不倒闭,他们不会换工作。可是「一万小时定律」在他们身上,并不起作用。恰恰相反,他们越忙越穷,越勤奋,越把自己的技能缩窄在一个跑道上。「一万小时定律」不仅没让他们成为专家,成为赢家,反而紧紧束缚他们,甚至成为了「一万小时死亡定律」。为什么会这样?01看一个故事。美国一学者,名校博士毕业后,没有去华尔街当金融高管,也没有去大公司拿高薪,去了贫民窟。她研究的课题是:为什么陷入贫困状态的人很难脱贫。女学者隐瞒她名校博士的身份,潜入贫民窟,像他们一样生活工作。她详细记录了每天的生活,大同小异:

每天早上不到5点就要起床,由于时间紧,早餐只能匆匆吃点面包。 工厂制度严格,不允许员工随便离开岗位。因为是流水线式操作,所以连上厕所必须申报上司请假批准才能去。 时薪很低,必须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才能拿到保证基本温饱的工资,如果想要体面一点,需要工作更长时间。一天24小时,一大半都在固定的工位上度过。午饭和晚饭都是吃快餐,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终于下班了,累,精力早已经消磨殆尽。睡觉之前会有几个小时的娱乐时间,为了纾解一天的困乏,酒吧、夜总会、歌舞厅、都挤满了人。大概会在11点到12点之间喝得醉醺醺地回来,睡觉。

这就是贫民窟生活著的穷人日常的生活,以最廉价的劳动力获取报酬,每天工作超10个小时,下班后的娱乐活动往往也是简单的感官刺激。经济学家将这种生活状态称之为「贫穷的死循环」

英国名著《1984》的作者乔治·奥威尔,对「贫穷」有过一个精彩定义——「贫穷的本质是消灭未来。」简而言之,就是因为你穷,你才视野狭窄、格局狭小,只顾得上眼皮子底下的事,看不到更广阔的可能性,更长远的未来从他们的精神世界中被拿掉了。所以,不论经历多少个「一万小时」,都是「贫穷的死循环」。这就是「一万小时贫穷定律」。02一旦陷入「贫穷的死循环」,时间还有什么意义?从这个角度看来,「一万小时定律」的价值逻辑是什么?是破局,是突破任何「无意义的死循环」。其实,这种「无意义的死循环」简直是无处不在。大多数人都是缺乏「破局能力」的,大多会被贫穷限制视野。那么,如何才能具有靠谱的「思维破局」能力?有一个办法,构建「立体视觉」。职场上、创业中,你的竞争力并不是随著时间同步增长。就像很多计程车司机,不论开车几万小时,也不会成为赛车手;就像很多有钱人,不论打几万小时高尔夫球,也进不了奥运会。低水平的刻意练习,可以带来技艺娴熟,甚至你的动作可以达到「自动化」程度,但这就是「极限点」了。一旦接近这个「极限点」,「时间价值」是递减的,因为你仍局限在低维度的生存规则里。一个法国社会学家发现:大部分的社会现象都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要遵循一个类似「S曲线」的模型。聪明人知道「局点和风口」在哪里,在瓶颈出现之前也能及时转换跑道。

职场上,经验的积累、人脉的拓展都会给你带来晋升机会,但是你不会年年都有升职机会。创业中,不管是客户的沉淀,还是销售的增长,也都不是直线上升的。随著时间的变化,都会经历一个「S曲线」过程。而这个「S曲线」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破局点:你一旦有了成熟的方法或者套路,就相当于「破局」了,你会进入一段事业上升期。「破局点」就是进入职场生涯或者创业状态以后,可以大胆执行的关键路径。这个时候,你会幻想你的上升空间有多么广阔。二是极限点:到了一定发展阶段,你会遇到「玻璃天花板」,目标看得到、够不著,比如职场上会因为你能力、资历或者健康状况的限制,遭遇「晋升瓶颈」;比如创业中可能是早期挣了些钱,小富即安,也可能行业就这么大,你公司只能做成一个盆景。过了「极限点」以后,衰败期就近在眼前了。事业早期阶段,你进展很慢,过了某一个「破局点」,突然快速上升,可能是「直线型」上升,也可能是「指数型」上升,直到「极限点」出现,进入事业成熟阶段,上升就会大大减缓,甚至停滞不前。只有找好破局点,追求「指数型」增长。在「S曲线」的事业冒险中,避免「线性累积」和「简单的重复」,才有可能让一万小时定律真正生效,而非陷入穷忙的死循环。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