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南方有個以“林”命名的部族,卜辭中稱“林方”。商代林方的具體位置不明,卜辭中商王出征林地前曾在一個叫灊(qián)的地方占卜,灊,即潛,古時有灊城,因古灊水而得名,在今安徽霍山縣東北一帶。商王在此占卜,那麼林方必在古灊水或臨近一帶。另卜辭中林方多與人(夷)方、鳳方並提,而據考證,商代鳳方在今安徽鳳陽縣境內,那麼林方很有可能在鳳陽、六安、霍山這一帶之間。從卜辭得知,林地是南淮部落羣中一個頗有實力的方國,與商朝呈敵對關係,商王曾親自掛帥出征,林國大約於商代晚期被臣服。

  “林”的甲骨文是兩個“木”,表示“並排叢生的樹”,引爲樹多而緊密。遠古時期人類對於樹木向來是以敬仰敬畏的姿態,因爲原始社會世界上最高大的物體莫過於山上的樹木,認爲樹是通向天際的介媒,故樹木在原始族人心目中的形態一直是威嚴而神聖的存在。也許早期林地因草木澤被多有神木而得名,或以此爲信仰,林地土沃水肥,氣候宜人,是動植物繁衍的天堂,自然生態環境得天獨厚,爲林地帶來勃勃生機。早林部族或與茫茫森林爲伴,族人多生活在草澤林地,以狩獵伐木植樹等林間作業務農爲生。

  林的甲骨文

  商朝自成湯建立以來對整個中原以南猶其長江中游地區的統治進程從來沒有停止過,一是因爲南方有外逃的大量先夏遺民,謹防其死灰復燃;二是因爲南方優越豐富的天然資源。歷代商王注重南方政治、軍事、經濟的營建。比如之前提到過位於長江以南的青銅大國虎方,以產銅冶銅聞名,其青銅器的鑄造技術可以與中原正統相媲美。虎方在武丁時期被強勢征服,從而有效佔據了南方大量銅業開採,使得商代南方青銅文化與中原青銅文化相融合的同時得到空前絕後的發展,成爲晚商時期青銅文化特有的一道亮麗線。而對江淮流域這一塊的征伐和經營則大多集中在商朝後期,這跟商朝末年帝乙、帝辛兩代發動的“東夷戰略”同屬一個體系。商王對林地的用兵大約也出現在這一時期,卜辭:“庚寅卜,在灊(qián)次貞:王臿(chā)林方,亡災?”商王在“灊(潛)”這個地方貞問此次出征林方能否成功?結果爲無禍。此次南征商王親自掛帥,親自占卜。自古南方地區多有色金屬,北方則多石油能源,江淮流域素以銅礦地帶多產聞名,商代是青銅文化發展的巔峯時代,商朝政府重視銅礦的開採利用。位於淮河流域的林方因多山林高丘,植被茂密,自然也是大片銅礦地帶的集中區,或許這就是商王征伐林國的主要因素。

  圖片與正文無關

  商朝中期後,淮河流域基本已在商朝的控制範圍,根據以上卜辭,商代後期淮河流域各地常年設有駐軍,比如上面提到的灊(潛)地,灊地是商王伐林的據點,這裏的駐軍也是商王征服江淮部落的武裝力量。征伐林國的目的正是爲了爭奪林國優裕的天然林地資源。除此之外,林族也多有美女瓊漿,卜辭“呼取女於林。”這是商王縱恿大家去林地掠奪美女的記錄。卜辭:“已醜貞:於林夕酒?”這是商王在征服林地後與將士們夕陽下尋歡作樂飲酒宴慶的場景。

  商王征服林國後,林地成了王室資源供給區,帶有銘文的晚商器物“俞玉戈”(現藏美國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記載:“在林田俞。”卜辭中的“田”除了田獵作動詞外,也可作爲名詞,或爲商代一種主掌畜牧業的官職,往往由商王直接派親信去某地駐守,替商王管轄打理某地。這裏的“在林田”意思就是駐守在林地的“田”官,而這個“田”官叫俞(或爲姓氏族名)。另有商代晚期帶銘文“林乍(作)父辛寶尊彝(yí),亞俞”的青銅酒器,也應該屬於林國器物。“亞”是一種武將官職,這個“田俞”和“亞俞”很有可能系同一人或來自同一個國家或部族。據史料,商代有俞國,這位被商王派駐林地的“田俞”和“亞俞”不知道是不是俞國族人。林國被商融合後,有林氏,後爲林姓,是現今最早的一支林姓。

  文/堰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