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義芳君說茶

  1.

  一個人若想讓大家牢牢記住,要不長得百裏挑一,要不就是十分耐看,越看越耐人尋味,這是一種雋永美。

  一泡茶要想讓人們過喉難忘,要不靠程咬金三板斧定江山的先聲奪人,要不就得靠循序漸進,漸入佳境,越品越有味的無窮韻味。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茶葉的耐泡度是一個值得茶人們認真關注的指標。

  但是問題也在於,長期以來很多茶人對於耐泡度並沒有一個非常直觀的理解,甚至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茶葉耐泡度其實並非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概念指標。

  如果更加直觀的說法,大家眼中的“耐泡度”,應該是沖泡後茶葉浸出物的析出速度的快慢與數量的多寡。

  2.

  因此,難免就有人簡單地認爲,茶葉的耐泡度比較好,意味着茶葉內含物質比較豐富,也就意味着茶葉品質比較好。

  事實上,這三者之間並不能簡單地劃上等號。

  茶葉品質優劣需要綜合考量品種、產地、氣候、工藝、文化背景等諸多因素,甚至具體到茶葉品鑑時,需要結合外形、香氣、滋味、葉底等多項品質因子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評定,豈止是茶葉耐泡度一項呢?

  而且,茶葉的耐泡度其實是一項動態因素,它受茶樹、工藝、飲法等多方面因素影響。

  其一,茶樹品種。喬木大葉種植株高大、內質豐富,古樹茶生長環境得天獨厚,一般會比中小葉種、臺地茶耐泡度更高,口感更加豐富飽滿。

  其二,鮮葉原料。芽茶耐泡度一般不如葉茶,而採自中後期的茶比前期的耐泡。例如:一般的綠茶並沒有烏龍茶來得耐泡。

  其三,加工工藝。葉片完整度較高,輕揉輕炒的茶葉更耐泡。而足火烘焙的茶一般比輕火的更加耐泡,因爲足火的茶葉內含物被固化比較多,損失比較小。

  其四,衝飲技法。一般來說,投茶量越少,注水速度越慢,出湯速度越快,茶葉就越耐泡。

  因此,可以這麼說,在同種茶葉原料、同等工藝條件下,茶葉越耐泡,滋味則顯得更加醇厚,香氣也就更加豐富,反之,滋味則顯得淡薄,香氣也容易漂浮。

  3、

  很多人泡茶時,往往追求“七泡有餘香”境界。這種境界,其實也正是茶葉耐泡的體現。

  而要達到如此境界,不僅需要茶葉原料內質足夠豐富,還需要掌握恰到好處的沖泡技法,讓沖泡出來的茶湯濃淡相宜,實現味覺上的均衡感。

  因而,在沖泡茶葉時,應根據不同茶類、不同工藝特色,適當調整匹配的沖泡技法。譬如:烏龍茶宜採用懸壺高衝技法,而綠茶則多爲溫潤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