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精神科医师社团里,为了「蝙蝠侠:黎明升起」首映会所发生的悲剧,

兴起了一些伦理相关的讨论,我认为颇值得参考的关点,

是三总曾念生医师所写的一篇文章

「谈高华德法则与精神科医师面对媒体的伦理」

回想起我“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生涯中,

也是因为医院公关的缘故,接了不少媒体的访问,

印象中最多的是产后忧郁症相关的议题。

 

忧郁症想当然尔由精神科医师来处理是最理所当然的,

但是台湾这种健保制度,搞到一牌招牌掉下来能砸死一堆专科医师的怪象,

却不是世界各地都能看到的。

今年7/8 月号的 Annals of Family Medicine 就有提到一篇研究,

http://www.annfammed.org/content/10/4/320.full

 28个临床中心,随机分成两边,

一边是接受设计给家医科医师的教育program

共两节课、每节1小时,6周后会再上一次;

而一边只是11小时有关产后忧郁症的课程,

结果针对2343个产后512周的妇女,发现适当设计的program

明显能让家医科医师对产后忧郁症有更高的诊断率,

也让那些忧郁症妇女得到较足够的治疗和更好的预后。

 

研究用的是爱丁堡产后忧郁量表,切点是分数大于等于10分,

只是听30分演讲的家医科医师,在这群高分者的诊断率是41%

而经过设计program训练的医师则可达66%

预后方面,不管在6个月、12个月后,

受特别训练的这组的产妇,忧郁症分数也都明显较低。

 

其实这样看来,就像推广家医科医师使用抗郁剂一样

我觉得产后忧郁症的部份,也许就台湾国情来说,

多教一下小儿科医师或妇产科医师,

会比期待精神科医师的介入,会有更好的效果。

 

依个人的意见,请小儿科帮忙比较有效益

因为妈妈们在产后,见到小儿科医师的机会,

比见妇产科大多了…。

况且小儿科医师顺便关心一下妈妈,

也能更增进医病关系哪。

 

不过…别问我医疗经费从哪里来,

台湾人从来不认为谈话可以收钱,

关心也一样不能收钱,

健保局当然就更懒得付钱了 :p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