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英國貞武公李勣原名徐世績,字懋功,唐高祖李淵賜其國姓李,故名李世績;李世民當了皇帝后,爲了避諱,改爲爲李勣。李勣是唐初名將,他與李靖並稱大唐雙璧,因戰功突出被封爲英國公,爲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李勣早年從李世民平定四方,後來成爲唐王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曾破東突厥、高句麗,戰功卓著。

  李績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三朝元老,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唐高宗李治倚之爲長城。李績死後唐高宗輟朝七日,贈李績太尉、揚州大都督,諡號貞武,陪葬昭陵。徐茂公生前爲人厚道,他所得賞物,大都分賜手下將士;大功有成,經常將功勞推給於別人。但是徐茂公的長孫徐敬業不肖,最終導致他死後不得安寧,被開棺戮屍。

  公元684年武后廢帝唐中宗爲廬陵王,立李旦爲帝,後李旦上表請辭,由武后臨朝稱制。同年徐茂公孫子李敬業在揚州起兵反武則天臨朝稱制,駱賓王爲此寫了著名的《爲徐敬業討武曌檄》以號召天下。很快李敬業聚兵十萬,打着勤王救國、匡扶盧陵王李顯復位的旗號四處攻掠。

  武后遣樑郡公李孝逸爲主帥,魏元忠爲副帥統兵三十萬征討李敬業,並剝奪李敬業姓李的特權。在唐朝政府軍與徐敬業相戰時,武后遷怒於已故的李績,命人將李績的墓掘開,暴屍數日之久。公元684年11月,李孝逸以火攻大敗李敬業軍,李敬業逃往潤州,被部下所殺,內亂遂平。

  徐茂公死後陪葬昭陵,他的陪葬品僅有大唐朝服一件,木頭人十個,殉葬馬六匹。朝服表示他生死忠於大唐;木頭人十個表示他生前清廉,死後沒有厚葬;馬六匹表達他死後還要追隨先帝擊滅大唐的敵人。武則天見到陪葬品直呼徐茂公狡詐,此舉彰顯了武后殘暴不仁,虐待大唐功臣;不得已,武后暴曬了幾天徐茂公屍體後,又下令將徐茂公草草安葬。

  武則天死後,唐中宗爲李績追復官爵,並重新隆重安葬。徐茂公的墓冢由3個高約6丈的錐形土堆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3個山頭,象徵陰山、鐵山和烏德鞬山,意思是爲表彰他生前破突厥之戰功。這座墓前有一遍石碑,高5.6米,碑座爲1.2米巨龜形,碑首雕刻6條龍,碑文由唐高宗李治親自撰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