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由於收篇倉促,這裡補一些圖。

粵漢鐵路株韶段總工程師凌鴻勛先生,後文中你會多次見到他的名字,凌先生是繼詹天佑之後中國鐵路的傑出工程師,而且也是廣州人,嘻嘻。

小灘站,專門為了漂流旅客修的一個站台,從坪石漂流的旅客到此上旅遊列車回到樂昌老虎頭。

岐門隧道,粵漢里程297+439-297+530,長91米,民國二十三年10.20完工。 上兩圖均為北口,圖二為黃頌智供圖。

梅山隧道南口,黃頌智供圖,軌道扭曲得非常誇張。

梅山隧道北口,明顯修改過,好像是在北口加減了一個明洞。梅山隧道,粵漢里程298+734-298+771,長31米,民國二十三年11.20完工。

沿線風光。

新秦,粵漢鐵路在此設新秦站,但車站沒拍到;這裡有沿線唯一一個的小學。

新秦隧道,粵漢里程305+140-305+230,長90米,曲線上,民國二十三年11.24完工。這個隧道現在一半泡在水裡。

泗公坑站,這裡開始很多學生上車,然後都在上一篇文章里的大源鎮下車。

泗公坑至樹霜頭之間。

樹霜頭明洞內。

樹霜頭明洞,里程不明,建造時間不明,這個和張灘明洞一樣並非粵漢鐵路開始就有的,

這個明洞現在被填埋。

樹霜頭南口。

圓螺角隧道廣州端,從這裡開始對岸的複線終於從14公里的大瑤山隧道中重見天日,但由於角度問題,在老線上是無法看到大瑤山隧道北口的。由於位置的關係,老線在這裡從西南向折向西,因此廣州端的隧道口雖然是南口卻是位置更北一點。

圓螺角隧道內,這個隧道比較長而且是個曲線。

技術資料,供圖小初夏。圓螺角隧道武昌端,這個隧道應該是內戰時被炸過,牌匾的民國紀念被改了,所幸外形沒改動。圓螺角隧道粵漢里程313+106-313+335,長229米,曲線上,民國二十三年11.20完工。

複線三層灘到橋和三層灘隧道。

老線開始恢復大致保持與複線平行。

在圓螺角南面曾經有個雙下站,1982年設,但這個站僅僅為會讓而設,洪水前連通勤車都不停。風格洪水之後僅剩一個破爛的扳道房。

老線羅家渡站南咽喉。

2012年,幾乎全毀的老線羅家渡站,對岸是複線的羅家渡站。

粵漢鐵路的羅家渡。本站複線在三層灘後又經過雷公尖隧道才算真正通過大瑤山隧道群,在雷公尖隧道北口新建羅家渡站,而老線則在對岸的河岸設羅家渡站(還曾經有窄軌接入),這個站在老線時代來說是個大站了,股道多達5股,但我在2005年初次探訪時僅剩餘正線可以行車,其餘股道都是雜草甚至種上了玉米,連站台的一部分也成了玉米田。到了2012年,羅家渡所有關於鐵路的設施都被拆除,僅餘一小段站台。

第一張田頭水橋,第二張白面石。

從羅家渡東行,老線過田頭水後,武水岸邊又開始亂石嶙峋,加上武水開始拐向西面,老線不得已便開了一個白面石隧道,並在隧道北面設麻沖站(70年代加設),複線在老線差不多田頭水的位置也開了一個白面石隧道,然後瀟瀟洒灑的以一條273.8米的大橋再跨武江,直插坪石。

這裡插嘴一下複線的白面武水大橋,這條橋系大陸首條箱型截面雙線鐵路橋(可以說是第一條大型非鋼樑橋),中跨64米的混凝土連續梁、盤式橡膠支座等也是當時跨度最大的;大橋橋面最高24.7米,1987年大橋建成之後使用JF蒸汽機車進行實梁試驗。

對岸的是複線白面石隧道。

白面石隧道北口。

老線豪華動車……

白面石隧道頂看麻沖站。

白面石隧道北口,麻沖站的道岔都被鎖死。

麻沖站,洪水前通勤車的終點。

麻沖站北咽喉同一個位置,2006/2012

麻沖站北咽喉,已經完全不行車。

勉為其難放一張赤色機車。

老線在麻沖向北繞過幾個山崗(感覺同時也在爬坡)便同幾乎直線從武江對岸過來的複線匯合,老線到複線下行線1936公里標、梯子嶺隧道南口前終止,斷口在08年仍存,12年時已被拆除。

老線終於再次同複線相會。最後一張左側勉強可以見到斷口。

梯子嶺隧道雖然沿用,但也是進行了挑頂,門面也改了。斷口之後便是第二座沿用的老線隧道--梯子嶺,複線上行單繞在西面開坪石1號隧道。

通過梯子嶺之後線路匯合南嶺鐵路後進入坪石站(坪石南場)。

在老京廣時代,郴州-坪石是雙機區間,原本由蘇聯的菲德1-5-1機車雙機牽引,後改為DF4本務,菲德擔當補機的方式以提高運量,到了複線快修通時甚至淘汰了蒸汽改為內燃雙機,故坪石站南,今南嶺鐵路的遷出線便是老線補機的存車線,存車線對面有個類似奈良式的建築便是補機司機公寓(已廢,據說曾鬧鬼)。

坪石站原名金雞嶺站,彼時的坪石鎮只有今天的一半還小(現稱老坪石),而且還在武江的西岸,所以當時的坪石站相當荒蕪。坪石鎮原來是一個水運中轉而發展起來的,粵漢鐵路通車之後水運萎縮,這個鎮一度因此變得蕭條冷清,抗戰時廣州淪陷,大量珠三角廣府人口沿著粵漢鐵路逃難至此,令坪石得到畸形的發展。從民系來說,坪石鎮屬於湘民系,在粵漢鐵路通車之前,當地的語言相當接近湘南的方言,而普遍聽不懂廣府話,在粵漢鐵路通車之後,尤其廣州淪陷後,坪石乃至整個原本通行客家話和韶州土話的韶州地區都被迅速廣府化,韶關、樂昌、坪石這些沿線的城鎮都變成通行廣府話(粵語),甚至在深山裡的大源鎮也聽得懂,80年代,以粵語為載體的香港文化通過粵漢鐵路完成了粵語的二次北伐(第一次是十三行時期),而到了今天,京廣鐵路又反過來,在南粵傳播了內地的語言風俗。

坪石站開始一直到新岩下,老線都沿用為下行,從坪石北場開始鐵路便沿著武江支流白沙水的河谷鋪設跨省。此段到白石渡屬於困難地形,白沙水極為曲折蜿蜒,兩岸多為絕壁的丹霞地貌,老線在此也不得不任性一把,一共打了四座隧道和當時全國聞名的五大拱橋五跨白沙水,其中最南的一座也是唯一被複線沿用的便是新岩下大橋,但它也是唯一沒保持原貌的一座。

技術資料,供圖:小初夏

新岩下大橋。

大橋的原裝拱圈。

新岩下大橋在抗戰時和內戰時都很悲催的被炸塌過,至今仍能見到倒塌在河道中的橋墩(2006年大水前更明顯),現在的新岩下大橋橋樑部分已是鋼筋混泥土結構,惟兩岸的第一個跨孔和橋台仍保持原貌。複線利用老線新岩下大橋作為下行線,上行在西面單繞並新建上行新岩下大橋。

碓磑沖3號隧道旁邊的老線路基,這張圖比例相當能騙人,但我只能說我175的身高,能彎腰過這兩個洞,讀者可以想像上面的樹和草有多高……

@Raymone 裝備了開山刀才找到的老碓磑沖隧道,這個也是我唯一一個沒找到的粵漢鐵路廣東段隧道。

隧道承建商。

過橋後540米左右上下行合攏,旋即複線在老線東面開一個300多米的碓磑沖3號隧道(某次徒步穿過時差點掛在裡面),老線則為了縮短隧道繞去了西面群山之中開一個100多米的碓磑沖隧道,出隧道後又折回東面,而這個老線的碓磑沖隧道也是唯一一個我未能找到的廣衡段老隧道。

其實早在06年夏天第一次徒步省界時我便有機會發現它的,當時我在3號隧道北面上了老線,但那時候我並不知道有這麼個老隧道,加之瘋長的野草阻擋視線,我看了兩眼就走了...走了...了...等到清風亭老司機告訴我他在冬季山民燒荒時看到這裡有個老隧道時,已經是複線全封閉的時候了,和高廉村隧道一樣,複線一封這個隧道就等於兩頭都被封死。

我在這種地方嘗試走了20分鐘都無法找到隧道。

兩線複合的位置。

2012/13年我兩次去找尋這個隧道均告失敗,第一次從3號隧道北面護網的排水溝鑽出複線,但發現已無法找到老線路基--各種樹木,雜草,廢道渣堆成的小山,而複線路基旁邊是個大坑,不要說找了,連個好點下腳的地方都沒有,在各種夾縫中找了近一個小時都無法找到舊路基,更別說隧道了。當天下午我回到了3號隧道南邊,這裡西側可以明顯見到一段老線路基和一個涵洞,然而老線路基上堆滿了歷年來換下來的廢舊道渣,淤泥和砍伐的樹木枝幹,在此之上又是比人高的樹木和玻璃草,各種植物還帶刺的,從複線一側根本找不到上去廢路基上的路,鑽過涵洞就更加荒了,最後我是靠爬樹和幾塊岩石才上得了舊路基上,但路基上的玻璃草茂密得令人髮指,還都長得比我高一頭(本人175),跳起來也看不到前面,艱難地走了約5米,身上已經n條血痕,回頭一看連我上來的位置都看不到!為安全計只能放棄(老線不是直道,前後左右都是玻璃草,要掉下路基就完蛋了)......13年我嘗試在隧道頂通過的鴨婆岩鄉道下去,但由於缺乏參照物(在鄉道上完全看不出老線的位置,都是草草草),加之山坡陡峭,最後也是無功而返。所幸的是14年該隧道終於被裝備了開山刀的當地車迷找到了。

複線碓磑沖2號隧道南,右側非常明顯的豁口就是老線位置。

老線繞開2號隧道所在山頭路段,這是廣州方向,上圖中豁口位置。可以以電線杆做參考。

複線在過了3號隧道後幾百米便是分局局界,在還有分局的時代,這裡是羊城鐵路總公司和長沙鐵路總公司的分界線。界線再向北,老線和複線合併,很快老線便折向東面繞開幾個山丘,複線就簡單粗暴地連打兩個碓磑沖隧道(2號,1號),並建造兩個碓磑沖橋跨過山谷和跨白沙水,與白沙水對岸的老線基本平行,老線則在繞過了山頭之後建造碓磑沖大橋二跨白沙水。從2公里外的碓磑沖3號一直到省界之前的碓磑沖橋,兩線四座隧道三座橋均以這個在2號隧道附近,帶有濃烈湖南味道的村子命名,可見這個地方有多荒!直到今天在坪石鎮的摩托佬都起碼一半不認識去這個村的路。

碓磑沖村……這裡已經是這條村2/5的房子……

夏天和冬天的橋面,夏天根本看不出已經在橋上了。

技術資料,供圖:小初夏

省界橋的技術資料,供圖:小初夏

省界橋的技術資料,供圖:小初夏

複線省界隧道南口,複線省界隧道長199米。

省界隧道廣州方向,是不是完全看不到省界橋面?

複線省界隧道南口。

是的,凌先生的名諱被抹掉了,你們就是害怕別人知道這個工程不是你們搞出來的?

複線省界隧道北口,湖南歡迎你。

省界橋北岸已是湘省,這裡並沒任何關於省界的標示,僅有一塊宜章縣的河界碑。

風吹口橋是唯一一個年份和名字都保存完好的粵漢鐵路建築,感謝某擋不砸之恩。

進入湖南的第一條拱橋風吹口,名字很有個性嘛~本橋橋式30公尺一孔+20公尺二孔,全場88米。

令更多車迷能了解粵漢鐵路的歷史,是寫本文的初衷。然而,寫到這篇時我已經心灰意冷。

複線上跨折向西北的粵漢鐵路,沿著山邊到達白石渡。

若干似乎不相干的材料。

進入湘省之後老線以風吹口,燕塘兩橋再跨白沙水,並開燕塘、白石渡隧道,複線則在西面的半山腰開塹,並開風吹口3/2/1號隧道和燕塘2/1隧道通過並上坡,在白石渡大橋南面上跨拐向西北的老線後在白石渡南面的山頭新建白石渡站,然後新建車灣,鐵山裡,里排等大橋跨過白石渡鎮所在的谷地(接古月今塵1的結尾部分)。

老線在谷地沿著山腳繞行至老白石渡站。

白石渡今天是個平靜的小鎮,然而它曾經輝煌過。白石渡在未通鐵路前連鎮都不是,通鐵路後成為宜章縣的門戶,逐漸擁有了同當時坪石叫板的實力。兩個地方一直到複線通車前都是粵湘門戶,都是不受省政府重視,都是有煤礦支線接入,小到鐵路搶車皮,大到農民搶地皮,兩地的鬥爭摩擦一直不斷,複線定線時,據說當時白石渡一時腦殘,刁難鐵路,加上客觀上白石渡鎮的位置的確不好(以前進出白石渡的盤山公路那叫一個刺激),鐵路在鎮南面鳥不拉屎的山頭通過而不進白石渡的Cbd地區,於是白石渡便徹底沒落了,隨著楊梅山鐵路的運量越來越少和一些糧食站,駐軍的撤銷,白石渡更加無法同坪石競爭,宜章附近的鐵路客運漸漸都轉到了坪石中轉,到了9年代乾脆取消了客運,僅保留一對交通車。

至此,粵漢鐵路廣東段的遺迹就這樣大致介紹完了,在圈子日益萎縮而且越來越浮誇的情況下,還能關注小弟這幾篇文章的,應該都是真車迷了。湖南段的老線除了我之前寫的郴州之外,其實還有其他不少工程遺迹,留待下一篇介紹。郴州篇:trainnets.com/archives/廣州篇:古月今塵2018-粵漢鐵路廣州篇(原創)清遠篇:古月今塵2018-粵漢鐵路清遠篇(原創)韶關篇上:古月今塵2018-韶關篇(上) 其他(湖南)篇:未寫特別感謝:@Raymone @小初夏老京廣狂魔群@清風 以及看到這裡的你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