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夢山位於隰縣以北、交口縣城西15公里的石口鄉橋上村,海拔1800米,地處一地質斷裂帶上,裸露的懸崖石壁高數十丈,呈彎曲條帶狀分佈,構成雲夢山的主體。雲夢山文化底蘊深厚,相傳春秋戰國時代縱橫家鼻祖鬼谷子曾在這裡修道,留存有講經洞、孫臏洞、龍泉洞等大量文化遺存。雲夢山林木茂盛,谷深幽靜,山峯雲環霧繞,有雲山夢境的味道、故名。這裡最值得稱道的是絕壁廟宇、天然巖洞、峭壁懸棺和懸崖飛瀑,這些無不是大自然的饋贈。「誰雲名勝僅天台,此地簾巖曙色開。洞裏無天雲自靄,峯頭有日雨時摧。野僧採藥沿崖走,好鳥銜花傍水來。乘興登臨遙極目,恍似二島一蓬萊。」出自《隰州志》的詩句也生動地描繪了雲夢山的壯景。雲夢山最著名的巖洞,要數龍泉洞、鬼谷洞、孫臏洞和龐涓洞。雲夢山的左上方,有一大壑口,古稱龍泉。泉水從石壁上飛瀉而下,形成瀑布,直衝谷底深潭,猶如水珠簾掛在天然石窟門上,甚為壯觀。古碑文稱其為「水簾洞」。到了嚴冬,滴瀑成冰,水落冰增,冰堆成塔,人稱「冰瀑」。「冰瀑」或丈許,或兩三丈,最高時達七十多米,玲瓏剔透,晶瑩奇妙,吸引了眾多遊客,是旅遊觀光不可缺少的美景之一。


雲夢山位於交口縣石口鄉境內,呂梁山脈中部,距交口縣城7.5公里,海拔1980米。這裡峯巒疊嶂,雲蒸霞蔚;飛瀑濺玉,山野珍奇;丹崖峭壁,險峻幽美。素有「雲夢仙境」之稱,是著名的道教發源地之一。

在這座山上,建造有天王殿、三清觀、玉皇廟、財神廟、水母娘娘廟、五種老宗廟等,及局部殘留壁畫,大都建於元、明、清。據元代碑文記載:「重耳(晉文公)居此,築蒲子城也」。鬼谷子曾在此講學修行。

大凡到過雲夢山的人,無不對這裡巖洞葬的起源頗感興趣。在雲夢山有不少巖洞葬的存在,這種葬式在黃河流域十分罕見。雲夢山岩洞葬基本上是在人跡可至,但較為隱蔽的山澗洞穴中,即便是當地人也很少知曉這些洞穴中葬有人。這種頗具神祕色彩的葬俗文化在我國長江流域稱之為崖葬或崖墓,是漢代乃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富地方特色的墓葬形式。

近代以來,由於戰爭與社會的動蕩,雲夢山及山上的建築物曾屢遭破壞,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裡已經是坍塌不堪。1980年,交口縣人民政府將這裡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裡的山野凹谷裏生長很多的名貴中藥和草藥,山上還有大量綠色的山珍野果。此外,這裡的羊肚菌、黑木耳、豬苓、山葡萄、沙棘、野人蔘等的產量不低,且久負盛名,為當地人民帶來不少的收入。

近年來,由於人們對歷史文化及自然景觀的不斷重視和旅遊產業的迅猛發展,雲夢山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得到了不斷的恢復。現在,這裡既彙集著峻嶺高山、奇峯異谷、懸崖飛瀑的自然景觀,還有依山勢就石窟而修築的各種各處廟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