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吸管,塑膠杯,環保,限塑。(圖/記者姜國輝攝)

▲7月起政府部門、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都不能再提供一次用塑膠吸管。(圖/記者姜國輝攝)

記者許展溢/臺北報導

環保署推動限用一次性塑膠吸管政策,今(1日)宣佈最終版本定案,確定7月起公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等4大類共8000多家業者再也不能提供內用者「一次用塑膠吸管」,但取得「生物可分解塑膠」環保標章及工廠出場附有吸管的商品,不在管制範圍。

該政策宣佈推動以來,引發不少爭議,如訂定的「遊戲規則」,包含消費者外帶卻在場內使用,則屬「非屬內食餐飲」,引發環團質疑。民進黨立委林淑芬也在立院怒批,政策上路後,3種替代方案中,包括「10%塑膠吸管」、「紙吸管」和「生物可分解性塑膠吸管」,卻還是使用了含有有10%的塑膠吸管,及無法回收的生物可分解性塑膠吸管,質疑環署這樣的禁法難道不衝突?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次用塑膠吸管限制使用實施方式。(圖/記者許展溢攝)

▲至於外帶是否也納入政策,環保署強調,將納入下一階段實施參考。(圖/記者許展溢攝)

環保署副署長沈志修今天說明,至於預告草案允許使用塗佈、貼合膠薄膜吸管,其塑膠成分含量重量低於10%,也決定要刪除。而外帶的部分及生物可分解塑膠吸管,未來將依實際使用情形進行評估,並納入下一階段實施參考。

至於外界建議外帶也一併入管制部分?環保署說明,考量法制作業重新辦理預告程序及業者因應所需的時間,恐來不及在今年7月起實施。且環保署是以引導民眾改變習慣的立場出發,期待首次推動一次用塑膠吸管限用法令能順利上路,後續再考量第一階段實際實施情形,將外帶一併納入在法令管制。

環保署廢管處處長賴瑩瑩補充,若業者違規會進行第一次勸導,如再犯將開罰1200至6000元,預計上路後,推算1年可減少1億根塑膠吸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