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被央視主持人於嘉的一張跑步截圖震驚到了。

(微信號馬拉松助手:malasongzhushou)

從截圖中可以看到,他的10公里、半馬和全馬最快成績分別是35分24秒、1小時21分30秒和2小時53分45秒,簡直業餘頂尖跑者的水平。當然,這並不值得大驚小怪。但是5公里最快成績卻達到了驚人的14分07秒,平均配速2分49秒,這就相當令人震驚了。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於嘉真的跑這麼快了?

帶著這個疑問,馬拉松助手對於嘉進行了專訪,並向他進行了求證。

01、5公里17分多,月跑量400公里

於嘉表示,截圖中跑步的時間,是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期間。當時在前方轉播比賽的他抽空跑了一個5公里,速度很快,大概17分多就跑完了。不過很多跑友應該知道,不管是運動手錶還是跑步APP都容易受到高樓影響而出現漂移,所以就會出現上面截圖中的5公里驚人成績。

雖然於嘉5公里的水平還沒達到15分鐘以內的水平,但是能跑到17分鐘,也算是業餘頂尖水準了。

而他正式的全馬PB其實也不是上面截圖所顯示的2小時53分45秒,而是3小時零9秒,2015年東京馬拉松上跑出來的。

(微信號馬拉松助手:malasongzhushou)

那場比賽,冬訓練得非常好的於嘉前半程跑得過快,導致最後掉速明顯,而且還出現了一個插曲,他本以為破3已經穩了,就拿出手機停掉跑步軟體,其實那時距離終點還有100多米,在聽到有人向他喊「Run run run」時才反應過來,可惜為時已晚,最後距離破3隻差9秒。

這麼能跑的他,在多年前居然是個胖子。

2002年,於嘉參加工作後,喝酒、喫肉、熬夜,體重迅速上升。到2004年聖誕節的時候,已經超過100公斤。

(微信號馬拉松助手:malasongzhushou)

後來,於嘉開始了跑步。就這樣跑著,體重開始減了下來,身體也開始好了起來。而這一跑,也再沒停下來。於嘉索性賣了車,跑步上下班,從家到單位的距離是6公里,但他會特意繞遠,在朝陽公園兜一個大圈,跑出十六七公里的距離才感覺身體通透。

從2012年的北馬開始,於嘉到現在一共跑了41個全馬。他說自己現在已經不像最開始跑步那會,瘋狂參加比賽。最近兩年基本上不太跑比賽,對比賽沒什麼興趣了。2018年只跑了2場全馬,今年到現在為止一個都還沒有跑。

雖然不跑比賽,但是於嘉對待訓練的態度卻是非常投入。從去年12月份開始,他就進入到冬訓階段,每月月跑量維持在400公里左右。

(微信號馬拉松助手:malasongzhushou)

「今年的冬訓跑量多一些,12月份跑了318公里,1月份跑了400公里,2月份已經跑了362公里(截止到本週一),按照嘉友跑黃河教練給我的訓練計劃,今天10公里,明天12公里,週三和週四(一天是50分鐘,一天是2小時),差不多得有50公里的跑量,算下來2月應該可以達到410公里。」於嘉說道。

很多人可能會問,每個月跑量這麼大?他是在備戰某場比賽?還是想全馬跑進3小時大關?其實都不是,在於嘉看來,為什麼一定要參加比賽?保持訓練就挺好的。

「我就是一個普通人,沒有人規定得以比賽來作為訓練的結果或者檢驗。打個比方,就跟你每天要洗澡一樣,怎麼來檢驗呢?身上乾乾淨淨,沒有味道就可以了,難道還要去參加健美大賽才能檢驗嗎?我一個月跑400公里,並不代表我一定要參加比賽。這兩者之間沒有必然關係。」他說。

02、不會為了跑馬拉松而向單位請假

最開始於嘉確實是為了減肥而跑;後來他瘋狂參加比賽,跑完了六大滿貫,為了比賽而跑。在跑步6年之後,於嘉對跑步有了新的認識與理解。現在的他是一個喜歡跑步、為健康而跑步的成熟跑者。

「我前年參加了很多馬拉松比賽,差不多一個月一場,現在覺得真沒什麼勁,有什麼必要啊。」

「想想自己當初為什麼跑步,是為了健康,但最後卻是為了比賽而跑步,這感覺很奇怪。你說這個月在這跑,下個月在那跑。你到了這個城市,風馳電掣地去了,沒好好看看這個城市的變化,看的也是浮光掠影,蜻蜓點水。這正常嗎?」

「現在有一種口號,叫用你的腳步去丈量一座城市。是嗎?那你踏踏實實的去旅遊就不是去用腳步丈量這座城市了?不也是嗎?幹嘛非得去那跑馬拉松啊。」於嘉說。

於嘉表示,他自己現在也不會因為跑馬拉松而跟單位請假,如果有出差的機會,就到那個城市跑一跑,保持訓練,有比賽的話就參加比賽。

(微信號馬拉松助手:malasongzhushou)

比如說出差到了國外一個城市,附近有體育場,有名勝古蹟,有公園,有博物館。就去那跑唄,跑完了買張票進去瞅瞅。原來這個公園是這樣的,隨身帶個本子記一記,或者記到手機了,回到屋裡,喝點茶,把它寫出來,「這不是挺好的嘛。」

「去年我去美國報道總決賽,在舊金山跑了3個比賽,兩個半馬,一個8英里。我覺得這種狀態特別好。那些社區的老頭老太太把比賽當做一個Party,還有各種各樣的人,年輕的,年幼的。我就跟他們交流,比如問一個小孩為什麼跑步呀,跑步多長時間了,為什麼跑這麼久還這麼胖啊。他的回答特別真實,說自己特別愛喫東西,自己跑不了馬拉松,但是可以跑8英里,這個對我來說沒什麼困難,跑完了自己又可以大喫一頓了,沒什麼負罪感。那些家庭主婦為了健康,約了一起跑步。誰也沒說非要成績,非要跑多快。大部分人倒是會帶心率帶,怕跑死了。」說到這三場比賽的經歷,於嘉記憶猶新。

「這三個比賽吧,一個是中國營半馬,在一個森林公園裡跑的,跑起來心曠神怡,特別舒服。」

「第二個是當地一個消防局辦的比賽。美國的消防局跟社區聯繫比較緊密,關係也很好,所以就辦了這麼一場比賽。消防局自己買補給,由於這個地方在帕納谷,屬於葡萄酒產區,所以還提供葡萄酒。要按照國人的標準,這比賽其實辦得很簡陋,計時設備特別簡單,但是參加的人都跑得挺高興的。」

「最後一個比賽是金門8英里,這是一個歷史很悠久的比賽。賽事安排有點像波士頓馬拉松,所有人先到終點,然後被大巴拉到起點,出發跑到終點。」

(微信號馬拉松助手:malasongzhushou)

03、不準備把跑步高大上化、時尚化

於嘉還談到了去年全明星期間在美國參加馬拉松的一些趣事。

「去年2月份全明星的時候,在洛杉磯長灘那跑了一個特別樸素的馬拉松。主辦人是一個老頭,2008年他也是各地跑比賽,後來回家一算賬,發現花了2000美金,覺得這樣不行,嚴重超出家庭預算,為了跑馬拉松花費太多。後來一想,與其去外地花錢跑馬拉松,不如讓別人到我們這裡來跑,掙他們的錢。」

「就自己探路線,整個一大圈是7公里,那全馬跑6圈,半馬3圈,還有5公里和10公里項目。來參加的人都是當地社區的居民,年終來一個俱樂部表彰會。全部工作人員只有幾個人,有兩鄰居來幫忙,去超市買一些乾果,士力架,運動飲料沖劑。沒有計時設備,就是自己拿表計時。起點也是終點,搭一個簡單的亭子,然後用粉筆畫一條線就是起點。這比賽成本也就200美金吧。」

「不過對參賽者有兩點提醒:一、這裡是社區,跑的時候不要大呼小叫,影響居民。二、社區居民經常有遛狗的,如果碰到狗,最好就不要動了。要是出現身體不適,趕緊打911。」於嘉說道。

最後於嘉跑了第一名,3小時32分。主辦方後來知道第一名是中國來的,覺得太神奇了,居然來我們這個小地方跑馬拉松,為什麼呀?於嘉回答說,不為什麼。就是看到網上你們的比賽正好報名,而我正好這個時間段在這裡,就報名參加了。

(微信號馬拉松助手:malasongzhushou)

於嘉認為這種跑步比賽的狀態就非常不違和,沒必要為了一場比賽而專門去跑。

「我希望自己能高高興興的跑步,跑步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不準備把它高大上化、時尚化。跑步對我生活狀態的改變已經結束了,生活狀態已經改變了,接下來是怎麼幫我構建更好的生活體系,我覺得跑步的作用在這。跑步能讓我很放鬆,很投入,包括跑步的量、速度,有針對性的強度訓練,這種狀態很好,很享受。」

「我現在正值壯年,重點應該放在工作上,而且還有家庭,照顧家裡人。如果成天跟專業運動員似的,不顧其他一切的訓練和比賽。訓練還好點,都在一個城市。瞭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上下班都不開車,都是用跑的。有時候中午、下班之後也可以至少抽出一定的時間來訓練,跑個10-15公里。這不就挺好的嘛,為什麼還要每隔兩周出去跑一個比賽?這太折騰了。這不符合我的生活觀和價值觀。」於嘉說。

「最開始練的時候,每個月跑個300公里,覺得自己可牛了,可了不起了。可是每個月跑這麼多的人遍地都是啊。」悅跑圈開年搞了一個你的2019完成2019公里跑量的活動,結果第一個月就有已經完成1500公里的人。這都怎麼跑的,怎麼做到的,於嘉說自己真的無法想像。

於嘉表示,根據他的觀察,如果你有一個很規律的工作,很難把比賽作為一個常態。長此以往下來,這肯定不是一種健康的狀態,他自己不是很喜歡這種方式,不過並不排斥其他人喜歡這種方式。

「畢竟一個人一個想法,人和人是不一樣的,不過我不是這樣的人。」於嘉說。

(微信號馬拉松助手:malasongzhushou)

04、跑步6年,他不再執著於馬拉松

在於嘉看來,跑步是一套成體系的運動,很多人還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跑步。

「以前在中國人的傳統思維中認為,體育就是拿金牌,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體育與普通人是一種割裂的狀態。現在有了很多跑步比賽,5公里、10公里、半馬和全馬等各種各樣的比賽,突然又覺得自己是運動員了,我也可以為國爭光了。心理上產生了變化,不過這也很正常,這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部分。」

「實際上,業餘的普通跑步愛好者跟專業運動員有很大的差距,無論是從個人的身體素質來講,還是從參加這項運動讓生活發生了變化這方面來講。」

「作為業餘普通跑者,就拿我自己來說吧,喜歡跑步之後,需要有很多系統來做保障。我平均每天跑個13-15公里的距離,每週有長距離,短距離,有短時間,有長時間,有間歇。跑量這麼大,遇到傷病怎麼辦?我們有隊醫,如果你的脛骨前肌有酸脹,他們就會告訴你小腿用太多了。比目魚肌感覺不適,那麼就說明你運動不得法或者運動強度不匹配。這就需要一個專業的指導。」

「第二,跑步對飲食的要求也很高。喫什麼很重要。我絕大部分時間喫素,那麼營養怎麼辦呢?我要想在大跑量的同時不至於太消耗身體。」

「第三,還有體能教練,比如皮繩,健身房的設備,徒手訓練等來保障你的體型。畢竟我的本職工作是體育主播,跑步都是愛好。我不想讓自己處於一種病態的狀態。」於嘉說道。

「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這樣?如果你做不到,你有什麼替換手段來保證你若干年之後,絕對不會被運動傷害所反噬,這個我真的要打一個問號。」

「現在各地的訓練營辦得風風火火的,我那時(2013年)做嘉友跑跑團的時候,全國沒幾個跑團,現在都不是雨後春筍,而是參天大樹,大森林。」

「不管現在的訓練營目的是社交也好,是單純訓練也罷,還是另有目的。很多在配套保障方面做得並不好。先不說這些人參加訓練營,10年、20年後還會不會在一起訓練,就說他們的心腦血管不出問題,腰、膝蓋和腳踝會不會產生關節退行性病變,能保證上歲數之後還能健康的生活?能嗎?」於嘉說道。

「我們這邊的運動醫學條件比較好,也請教了一些運動醫學方面的專家,比如說跑步未必就能很好的保護膝蓋。如果你的股四頭肌和小腿肌肉力量充分,確實能保護膝蓋,但是到了50歲,你還能保持這種運動量嗎?如果不能,那麼你的膝蓋將會發生退行性病變,因為你的運動量達不到了,力量開始下滑,那麼你的體重是不是會往上走,上下樓梯壓力就會增加。這都是非常現實的問題,很多人還意識不到。」

從2012年開始跑馬拉松到現在,於嘉的跑步時間不算太短,也不算太長。雖然曾經也瘋狂過,但現在已經是一名成熟理性的跑者,一名回歸初心的跑者。

他說,「自己喜歡的是跑步,而不是馬拉松賽。馬拉松只是跑步跑到42公里,半馬是跑到21公里而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