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開元以後,宮廷首先從源頭控制茶飲文化,當朝設立生產皇室專用貢茶,並派遣官員監督製作。當有了好茶後,他們還需採用煎茶這類特別方法泡製。

當時唐朝盛行煎茶法,陸羽曾在《茶經》中記載煎茶,團餅茶需經過灸、碾、羅等工序做成細微茶末,然後用特別器皿煎煮,水煮開後,初沸加鹽、二沸投茶末、並加以環攪、三沸停止加熱,然後分給大家飲用…簡言之,就是把提前做好的茶餅搗碎、精挑細選認真煎煮。

到了宋代,在喝茶這門生活藝術上,反倒比唐朝更加複雜多元,愛「點茶」。

宋朝太祖趙匡胤愛喝茶,宮廷有飲茶風尚,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平常百姓也都愛喝茶,皇帝經常賞賜茶葉給官員和百姓。他們以茶待客、以茶相贈、以茶祭祀,飲茶習俗已滲透到兩宋生活的方方面面。

宋代蔡襄《茶錄》曾提到,「點茶法」即將茶餅經炙烤、碾磨碾成細末,置茶盞中調成膏狀物,再以沸水點沖使之產生泡沫,需達到茶盞邊壁不留水痕者為佳。點茶是宋代飲茶的主要方式,此法傳到日本後演變成了抹茶道

宋代將飲茶推向了高潮,但在大宋滅亡後,蒙古族入住中原建立元朝,馬背上的民族自然是對點茶這樣複雜的喝茶方法不習慣的,況且「大塊喫肉、大碗喝酒」的民族也喝不慣中原的茶點,因此抹茶逐漸失傳,而日本卻將其發展出了新的高度。

不得不說,是歷史的遺憾啊。

我是萃花小姐姐,一個熱愛歷史、傳統文化與藝術的女子,歡迎關注,點贊,分享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