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神針」|30毫升以下的大腦出血附視頻

北京世紀仁康疼痛醫學研究院

(圖)石學敏治療中

病例患者,男,72歲。右側肢體活動不利,言語不利4月余。檢查提示側腦室、竇狀核栓塞,3年前曾有左側不利(小中風),有高血壓病史40餘年,糖尿病史1年余。吞咽不利,喝水要嗆。

辯證石老上來後首先讓他咳嗽一下,然後讓他吞咽一下,再問他姓名。並提示咳嗽不利者,分泌物痰液易瀦留。石老還強調不能低估糖尿病對本病的影響。

本病已4個多月,最佳治療期已過,現要解決的最大問題是吞咽不利。施治1. 刺內關,操作1分鐘。雙手同時操作。2. 刺人中:要捻轉360度,目的是要纏針,然後施用提插手法時不會拔出來。以眼球濕潤為度。人中有三叉神經通過,痛感強,三叉神經興奮後易出現流淚,故有時並非疼痛之故。因人中較痛,故兩三次後可改用印堂,手法一樣,但疼痛明顯減輕。3. 刺風池、完骨、翳風,患者在床上坐起,要向結喉刺,深達2寸——2寸半。小幅高頻捻轉補法(所謂小幅指<180度,高頻指在140-160次/ 分)。每對穴操作1分鐘,雙側同時操作。留針20分鐘,留針時可囑仰卧無妨。翳風穴有點痛。石提示皮質腦幹引起的假球麻痹及缺血性延髓麻痹(真球麻痹)所致的吞咽困難,全球範圍內無有效方法。假球麻痹醒腦開竅法治療後一般2周內可撤掉胃管,自己飲食,但真球麻痹難些。4. 刺雙人迎:解決缺血性延髓麻痹,手法同風池。5. 刺三陰交:用2寸針,取穴與傳統取法不同,脛骨後緣(而非傳統的在脛骨和跟腱中間)向後斜刺45度,下方可達傳統的三陰交穴處,抽動3次為度,抽動時針會彎,換一根再刺,用提插瀉法。意傘兒 留要領兒 氣霧巴兒 李; 6. 刺委中:仰卧位直腿抬高,提插瀉法,下肢痿廢和疼痛也要這麼取穴和針刺,可收奇效。7. 丘墟透照海:2-2.5寸針,在照海部皮下可見到針尖的蠕動,針後內翻立即改善。留針時提出1-1.5寸,只留1寸,以免痙攣性上曲反射。8. 極泉:取穴較傳統取法下移1-2寸至肌肉豐滿處,避開腋毛,操作時可見手的抽動,以抽動3次為度。9. 尺澤:外展前伸120度。直刺提插。

10. 合谷透三間:此處可用合谷刺。對握固和功能減退均有效。刺後患手即鬆開,如不拔針,患者手不會再握固。建議1、要解決吞咽困難的問題

2、要恢復上下肢功能3、在治療過程中注意控制血糖愛心貼士石老還提及中風病人的大關節保護十分重要,可以在肩部和腕部刺絡拔罐,出血3-4cm。也可配合推拿。針法組成與操作一、 處方:l 主穴:內關(手厥陰心包經)、人中、三陰交為主穴;醒神開竅,滋補肝腎l 極泉、尺澤、委中為輔穴。疏通經絡。l 還可選風池、天柱(亦有用翳風者)、完骨以補益腦髓;金津玉液、上廉泉放血以改善語言功能和吞咽功能;手指握固加合谷;足內翻取丘墟透照海。l 傳統理論:疏通經絡,故陽經為主。而「醒腦開竅」法是醒神開竅,滋補肝腎,疏通經絡,故陰陽並舉,偏重陰經。二、手法:l 內關:直刺0.5-1寸,採用捻轉提插結合瀉法,施手法1分鐘。瀉法(面向患者,左側順時針,右側逆時針為補,左側逆時針,右側順時針為瀉)。雙側針刺,必須同時做手法。若患者個大體胖,夠不著,則讓助手與你同時做。可不留針。l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濕潤或流淚為度。此為醒神開竅之要穴。但痛感較劇。故操作兩下,看看患者眼睛,流淚了即可停止。刺後血壓可提高30-40mmHg。其他穴位均無此效。故本穴在出血性腦病發病24小時內,血壓高時不可用(因血管的癒合期為24小時,運動時扭傷,噴揮發性液體,冷麻醉,小血管遇冷攣縮,噴完後繼續比賽。24小時內冷敷,24小時後熱敷)。對血栓或梗塞性病人,血壓高可提高腦灌流量,若不超過 180mmHg,即不必硬降。人中對血栓或梗塞性病人非禁忌症,若幾次後(主動運動已產生,精細動作差時)可用印堂、上星、百會代替人中。人類大腦功能只利用了30%以下,故有很大潛能,左利位的人比右利位的聰明。因為社會上逼其用右手,使其兩邊都用,左右半腦都受到了開發。練琴一般都要用雙手,可以開發左右腦。故有益智力發育。李提示人中的選用可興奮腦細胞(仍存活,但受抑制,功能喪失的腦細胞),快速起效。對於後遺症3個月以後,可逆性腦細胞已不多,療效就差些,此時的作用是讓那些原來不實行某些功能的腦細胞來代償壞死腦細胞的功能。這種原理可用右手殘廢后左手可代償性地實施原來右手的功能的道理類似。

l 三陰交:取穴與傳統取法不同,取患側脛骨內緣(而非傳統的在脛骨和跟腱中間)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呈45度角斜向後方刺(深部可到達傳統三陰交的位置),進針1-1.5寸,用提插補法,使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度。(0級肌力照樣能抽動,故要當心)。抽動時針會彎,換一根再刺。這種方法只用於下肢痿廢,其他病的治療仍用傳統取穴和操作。李認為極泉、三陰交、尺澤、合谷這些使肢指抽動的治療對神經干有刺激,但這不是石的看法。

l 極泉:原穴沿經下移1寸,避開腋毛,直刺1-1.5寸,施提插瀉法,使患側上肢抽動3次為度。古代不太取此穴,因腋毛長,消毒不利,汗腺多,細菌滋生較多,組織疏鬆,深部有大動脈,且肌肉少(肌肉多則張力大本身就是壓迫止血)。石為避免出血和感染等副作用,故下移1-2寸。方位可在肱二頭肌下緣,醫者手腕放鬆後快速低頻提插(參考漁夫叉魚法),才能刺到神經干。l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角度為從中點刺入後稍向外15度斜刺。施提插瀉法,使患側下肢抽動3次為度。坐骨神經痛,直腿抬高試驗低於60度,李用此法將患肢拉到不能再往上抬的位置,一紮一抽即上抬,再扎再上抬,再扎再上抬,三抽後保證到80度以上,彈完了後面就鬆了。當然4-5個小時後又復原樣,這時已獲得患者的信任。李認為此穴為針灸醫師最露臉的穴位。l 尺澤: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瀉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動3次為度。l 風池、完骨、翳風:針向結喉,進針2-2.5寸,採用小幅度高頻率捻轉補法,每穴施手法1分鐘。與神經關係密切,故必須要重視神經系統的定位診斷。假球麻痹的診斷不可輕率下,有患者為一過性麻痹,2-3天可能即緩解。若持續1個月,則可下此診斷。目前CT和MRI可得出較明確結論。排痰反射低下,往往死於墜積性肺炎。吸痰護理好可能好些,出院回家後沒幾個能活下來。對這種假性延髓麻痹吞咽障礙者西醫最好的方法是胃造瘺。針灸後大約70%的病人可以在2天內撤掉胃管,進針2-2.5寸,非常安全,且很有效,是石教授的創舉。二版教材指出小幅低頻為補,大幅高頻為瀉;但李軍等研究認為小幅高頻為捻轉補法(<180度,140-160次/分),大幅低頻為瀉(>180度,40-60次/分)。沒有假性球麻痹用風池、天柱、完骨,改善基底動脈血流。這三個穴及合谷均可留針。l 合谷針向三間穴:進針1-1.5寸,採用提插瀉法,使患者第二手指抽動或五指自然伸展為度。上肢屈曲性痙攣,下肢強直性痙攣,痙攣性偏癱步態。取此穴時針用得粗點,不管多硬的手,只要一提插,手就鬆了,不拔針則屈不起來。若幾個指均有功能障礙,則往第一指掌關節基底部斜刺(合谷刺)。l 上廉泉:針向舌根1.5-2寸,用提插瀉法。舌根部緊張感為度。l 金津玉液:用三棱針點刺放血,出血1-2ml。l 丘墟透向照海穴:約1.5-2寸,可以看到照海處針尖的蠕動,局部酸脹為度。針後內翻立即改善。留針時提出1-1.5寸,只留1寸,以免痙攣性上曲反射。l 每日針2次,10天為1療程,持續治療3-5個療程。針刺效應在體內持續時間,針灸後6-8小時上升到峰值,12-24小時後基本恢復原來水平。所以要求在6-8小時進行第二次針刺,可以起到疊加作用,這是石率領小組的科研所得,但這是有創治療,所以一天內雖應治兩次,但兩次取穴應有所不同(如李軍他們上午用四肢及面部穴,下午取坐位針風池、完骨、翳風等,然後參加康復鍛煉)。李軍提及石學敏在阿爾及利亞,用委中三彈法一次治好了總統的癔病性右腿不利(馬上摔下後),彈好後即要求總統大膽邁步,引起轟動,當時石才29歲。李提及天津中醫學院一附院某醫曾用內關郄門治某患者心絞痛,每日4次,比硝酸甘油還靈,但1個月後來投訴,神經損傷後手張不開,故要引起注意。醒腦開竅法不用足三里,急性期尤其不用,因實驗證明足三里扎過的那組小白鼠耐缺氧差,存活時間短。可能是足三里在缺氧環境下可能調動內臟與腦搶氧。而實驗證明人中、風池和內關可改善腦血供。「醒腦開竅」針刺法是石教授1972年提出的。目前在天津一附院主要用醒腦開竅,配合用傳統針刺和頭針。為配合醒腦開竅,都取仰卧位。醒腦開竅取穴針刺一般都不留針。本法以取陰經穴為主。李軍(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病專家)指出30毫升以下的大腦出血,針灸治療的效果絕對好於手術

石學敏教授醒腦開竅針刺法講課視頻 《醒腦開竅「通關利竅」針刺法培班》專家介紹

石學敏:針灸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著名中醫針灸學專家,博士生導師,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針灸學會副會長,天津針灸學會會長,中國針灸臨床研究會副理事長,歐洲傳統中醫協會顧問,聯邦德國巴伐利亞洲中國傳統醫學研究第一副院長。1938年6月6日出生於天津市。1962年畢業於天津中醫學院。國家授銜針灸學專家。2014年10月30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在京舉辦第二屆國醫大師表彰大會,授予石學敏等29人「國醫大師」榮譽稱號,享受省部級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範待遇。【主要研修內容】意傘兒 留要領兒 氣霧巴兒 李老師 北京世紀仁康疼痛醫學研究院石學敏院士的「醒腦開竅法」以 石氏單元中風療法腦血管病的理論基礎,中風單元的中藥臨床應用,針刺量化手法在臨床的應用,中風病併發症、合併症的臨床治療,醒腦開竅法的理論和臨床實踐,中風單元康復理論和實踐,中風療法學術交流、研討及臨床演示帶教; 1、針刺手法量學的臨床研究;2、吞咽障礙的針灸治療;3、調神針法治療疼痛臨床研究;

4「活血散風、調和肝脾」針刺法治療高血壓病;

5、針刺治療卒中後郁證的臨床研究;6、中風後痙攣性癱瘓的中醫治療;7、「調神益智」針法治療腦梗死後輕度認知障礙;8、頭針配合董氏奇穴治療震顫;9、結構埋線治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10、古法刺血治療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心悸,中風,腦供血不良等);11、結構平衡埋線治療中風後合併關節疼痛;12、結構平衡埋線治療消化系統疾病;13、結構平衡埋線治療男科,婦科疾病以及中風後二便失調。

圖片展示圖片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