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樓繼偉談改革開放經驗:堅持市場導嚮,重視對契約的保護)

樓繼偉談改革開放經驗:重視對契約的保護

樓繼偉。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 資料圖

3月24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8年會在北京舉行,在主題為“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分組會上,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樓繼偉迴顧瞭中國改革開放40年,並總結齣瞭6個方麵的經驗:

第一,堅持市場導嚮,重視價格改革和對契約的保護。

第二,以開放促改革,實施有順序的開放。中國以開放的姿態,開放的步伐在加快。

第三,選擇瞭正確的改革順序,從農村突破,拓展到輕工業,再到各個行業,市場逐步繁榮豐富,極大改善瞭人民的生活。

第四,調動瞭地方的積極性,形成地方政府競爭格局,這種做法有利有弊。在開放的早中期形成瞭利大於弊的發展驅動格局。

第五,政府與市場的關係處理得好。重視政府管理市場嚮市場經濟職能的轉化,特彆是1994年的配套改革。

第六,1988年嚴重通脹後,帶來迴歸管製的傾嚮,1992年等小平南方談話及時遏製瞭這個趨勢。

樓繼偉還分析瞭中國和蘇聯的轉型齣現截然相反結果的原因。他認為,首先是兩國麵臨的條件不同。中國不是完全的蘇聯式的計劃經濟。中國在1956年初就確定瞭中國計劃經濟的改良,集權和分權結閤,沿海和內地的關係等。因此,中國的體製不至於過度僵化。

第二,中國改革不受既得利益影響,改革使所有人受益,達到瞭帕纍託改進。蘇聯卻處處受阻,難以突破,是對既得利益集團的妥協。

第三,中國在“文革”後要重建經濟體係。在當時的條件下,計劃經濟是行不通的,對蘇聯式經濟要調整的共識也達成,改革的任務是要進行重構。

第四,經過斯大林時期的整肅,中國和資本主義尾巴沒有完全隔斷過。

第五,鄧小平的思想非常重要,認準市場不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本質區彆,蘇聯缺乏像鄧小平這樣的政治擔當和遠見。

第六,中共不僵化,保持開放的心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