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團,爲您蒐羅育兒好物。商家求團qq:1211304709

都說 “雞”娃的最高境界是:讓他們自己“雞”自己……

必團君問一個問題:請家長們立刻問你的孩子——花生到底是長在哪兒的?

在以往被調查的小朋友中,有超過半數的孩子認爲:花生是長在樹上的!



現在大人們都愛說“世界那麼大,我想帶孩子去看一看”,可多半是去了迪士尼……曾經我們兒時撒歡玩過的鄉土,曾經親手操作過的農事,曾經渾身沾滿泥土,看着農作物生長的樂趣對於我們下一代來說,是不是都已經成了傳說?


詩倒是沒少背,“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但問“什麼是粟?”恐怕我們也不清楚了,去南方旅行時火車路過大片的綠油油的田野,分不清稻與麥的區別還在其次,最關鍵,好像他也不覺得稻穀、小麥與自己每天要吃的米與面之間有什麼關係……當然,還有自己身上穿的衣服布料,身邊一開水龍頭就流淌的水,一切的一切,對於孩子而言都是生來就有,習以爲常,想當然到已經失去了去追問一個爲什麼的興趣了!心塞~

有沒有一套書,可以把咱們老祖宗的農耕文明詳細地給孩子們說一說,講一講,讓他們真正能領會,一衣一食來源於先輩們多年智慧與辛勞的積累與創造!


因爲說實話,這些知識,即便對於我們這代80後、90後父母而言,也有許多空白領域,想要給孩子講,真是有心無力!


不過必團君真給大家找到了!由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做序並推薦的《田野裏的自然歷史課》出版了!


全套5本書,以一個小姑娘丫丫的視角,用充滿童趣的故事與歷史知識,串聯起飲食的歷史、農具與科技、水利工程、桑蠶文化和二十四節氣等領域,把中國的農耕文明一一給孩子展示與講述,真可謂匠心獨具!而且4-12歲都適合!


其實全套書讀下來,別說孩子了,家長都覺得見識大漲,而且胸中驟然升起一股無可阻擋的自豪感!


一分鐘瞭解團品


別說城市裏的孩子們了,我覺得所有“五穀不分四體不勤”的大人們也應該讀讀這套通俗易懂的書,補上田野農耕百科這一課!


一餐飯裏的世界



以餐桌上一餐飯爲切入點,講述耕作歷史知識,包括食物的來源、歷史、種植過程,講述幾千年的食物不斷豐富的過程以及餐桌上食物的演變。本冊內容可以告訴孩子每天吃的東西是怎麼來的,背後有什麼有趣的故事。


一把鋤下的歷史



講述中國農業工具與農產品加工的歷史。以孩子身邊的常見工具出發,講述從原始社會的刀耕火種、到簡單農具的誕生、農具在歷史中的不斷髮展,到現代機械化的農業生產。帶領孩子去認識那些精妙的農具,以及這些不同農具的使用原理和趣事。


一渠水裏的智慧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本冊繪本主要講述中國農田水利知識。從上古時期大禹治水,到人們學會利用溝渠引水灌溉農田,再到不同的時期根據各自的地理地勢創造出衆多水利工程。告訴孩子們這些偉大水利工程中蘊含的獨特智慧,和它們背後有趣的故事。


一束絲中的輝煌



本冊內容主要講述中國農業四大發明之一的桑蠶文化。帶孩子領略小小的蠶,看細細的絲如何變成絲綢,又有哪些豐富精美的絲織品,它們是如何創造出享譽世界的絲綢文化。此外,由絲綢的內容延伸到“身上衣”,講述從古至今的“衣料進化史”。


節氣歌裏的祕密



主題是二十四節氣這一冊是指導農事的寶典,包括二十四節氣的由來和制定原理。主要內容以稻和麥這兩種南北主要作物的種植收穫爲線索,講述了它們在每一個耕種階段跟節氣的緊密聯繫,以及代表性節氣的相關特徵、習俗和文化。


推薦理由


 市面上少見的、寫給孩子的、針對田野農耕知識的科普繪本。


從現實生活出發,用精美圖畫方式,帶孩子走進神奇的田野課堂,爲孩子展現燦爛的農耕文明。知曉農事節氣,明晰農耕歷史,感受自然魅力,體悟生存智慧,將喚起孩子心中至真至美的感受:關注農業農村,關愛生態環境,關心衣食之源。


 童趣、故事、場景與知識一氣呵成,符合孩子的認知與審美習慣。


用孩子可以理解與喜聞樂見的方式,將已經被都市人遺忘的傳載了數千年的農耕文明與歷史介紹給孩子,既能幫助孩子學到中華民族領先於世界的發明創造及思想理念,還可喚起孩子內心對土地母親的熱愛和對祖國悠久文明的自豪之情。


 從小視角透視大歷史,將歷史學習與自然教育巧妙融合。


從一餐飯、一把鋤頭 、一渠水、一束絲切入,讓孩子瞭解豐富的農耕文明,更別緻的是將歷史學習與自然教育相融合,貫穿了當下所倡導的跨學科大語文的概念。


團品信息



【產品名稱】:田野裏的自然歷史課(全5冊)

【出版機構】:中國農業出版社

【產品開本】:12開  787*1092

【產品頁數】:48頁/冊

【適合年齡】:3-12歲

【市場價格】:199元/套

【團購價格】:129元/套

掃描下方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參團





下面就來詳細和大家說說這套書:


1

市面上少見的、寫給孩子的、針對田野農耕知識的科普繪本


要說現在市面上給孩子的各種科普讀物絕對不少,而針對自然領域動物、植物的各種知識型百科全書或者攝影畫冊、繪本故事也是讓人眼花繚亂,爲什麼專門要推薦《田野裏的自然歷史課》呢?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是國內少見的專業立足在中國農耕文化發展史上的,且專門寫給孩子看的中華農耕文明的原創繪本!


誠如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所言:這是一套爲孩子們撰寫的,“有度”、“有趣”、“有識”、“有奇”的獨特的農耕繪本!


農耕文明從古至今,承載着我國最悠久的歷史和家國文化,然而隨着工業、城市化的全面推進,一代又一代的人正遠離田野,逐漸淡忘農耕文明的點點滴滴。


這套市面上少有的書,把傳承了數千年農耕文明中的點點滴滴,以小主人公丫丫的視角與語氣,分別從食材、農具、水利、桑蠶和節氣五個維度展現了中國農耕的發展,及其背後的智慧和知識。這本身就是一種態度,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自信。


2

童趣、故事、場景與知識一氣呵成,符合孩子的認知與審美習慣


有些家長可能再帶孩子在博物館看過一些關於農耕器具啊,農耕知識啊,還有農業嘉年華什麼的展覽,希望拉近曾經農耕歷史文明與今日孩子之間的距離,然而,孤立與靜態的展覽,或者鬧哄哄的市場宣傳,與孩子之間,是隔着距離的,孩子並不買賬。


用孩子的眼看;

用孩子的嘴問;

用孩子的耳朵聆聽。


這套《田野裏的自然歷史課》不同的地方在於,它並非從歷史與文化的宏大角度切入,而是以Q萌版鄉野小女孩“丫丫”爲主角,從“丫丫”和爺爺奶奶的日常生活場景,切入到如何收割麥子和水稻、古人是如何通過蠶來織出精美絲綢、沙漠綠洲的祕密等遠離現代生活的場景,讓小丫丫的各種提問、各種觀察與聽到的各種故事帶領小朋友,從而巧妙地拉近了孩子與知識之間的距離!


1

歷史故事與自然知識並行

好奇心共鄉土味齊飛



小朋友最怕一本正經的說教,想要吸引他們關注與好奇的不二法寶就是:講故事!說是《田野裏的自然歷史課》,其實,書中都是充滿趣味性與知識性的故事,而且,講故事的種類也多了去了,以《一餐飯裏的世界》爲例,


講述農耕的起源,是用的傳統故事:


講述北方糧食的分類,用的是圖示說明搭配古詩。


講解“水稻”的由來用的是中國古代傳說,獅子狗將稻穀帶入人間,而且還羅列出孩子們肯定會流口水的各種用稻米做成的美食!


而在講解豆類知識時,除了各種豆子的分類與食用方法外,還增加了外一篇關於豆腐的發現的歷史故事,以及做豆腐的方法!


在講述孩子們都見怪不怪的黃瓜的時候,作者拋出了爲什麼“黃瓜”明明是綠色的卻不叫“綠瓜”這種讓大人孩子都啞口無言卻又好奇不已的問題,並從現代知識的角度與歷史傳說的角度予以雙重解答!


還有各種蔬菜水果的介紹,去超市/菜市場一對照,一學習,這帶孩子採買的學識與樂趣也就又多了一重!


最後,既然是食物,必然是吃到嘴裏才能彰顯其最大的價值!書裏還貼心地給出了一份顯然孩子最喜聞樂見的食譜,您看,您是做給孩子吃呢?還是做給孩子吃呢?還是做呢,還是吃呢?


2

搭建農耕田野與現代生活之橋

吃穿住行,追本溯源



說到農耕與桑蠶,真的好像已經完全脫離了孩子的生活。覺得應該都是發生在古代故事中的,好像根本不能和現代生活產生聯繫!


這剛過完春節,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還有日常少不了的大米飯,孩子都當理所當然地吃就吃了,好像也沒好好問過,這米這面由哪裏而來。當看着孩子浪費糧食,不好好吃飯,給他講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時候,孩子也並無切身感受!


沒關係,這套書裏就介紹得很詳細:


第一步:平地:用犁耕地、用耙和耱平地才能開始種植莊稼

第二步:播種:旱地用耬播種,而後水田還需插秧

第三步:護理:除草、灌溉、施肥

第四步:收割

第五步:打穀晾曬

第六步:加工

第七步:運輸



這每一步裏,都需要動用到不同的農耕工具,需要農耕人擁有各種農耕技術與農耕常識,還需付出辛苦的勞力,才能保證莊稼茁壯成長,最終經過加工運輸進入城市的市場,再經烹製擺放在你面前的餐桌上!什麼叫“粒粒皆辛苦”是不是能有體會了?!


當然,在現代,想要看到曾經的農耕工具恐怕要到博物館裏了,更現代更高效率的現代農耕機械已經全面取代了那些老舊的工具,然而他們是古代祖先智慧的凝聚,他們不應該被遺忘,而孩子也應該去學習與瞭解這些古人智慧並由此得知今日所享來之不易!


3

圖示、筆記、手賬延伸知識點

提升閱讀體驗,緩解歷史厚重感



如果說,《一餐飯裏的世界》對於孩子們而言還比較好理解也容易與日常生活掛鉤,那麼《一渠水裏的智慧》所代表的水利科技,對於孩子而言,就顯得有些生疏而遙遠了。


考慮到孩子的理解力以及閱讀習慣,書籍中將這些比較艱澀死板的知識點,以各種簡潔形象,指示明確的圖片進行展示,並搭配最簡潔的文字予以說明。



比如,大禹治水的典故很多小朋友早就聽說過了,但是從最開始的“治水”到後來“利水”,也就是以大禹“疏通河道,引水東流”的思路來灌溉田地的各種水利工程,恐怕大人瞭解得也並不深入吧?


比如,西門豹主持開鑿引漳十二渠前把妖言惑衆,借河伯娶親欺侮百姓的巫婆扔入河裏以鎮貪官污吏;比如白起渠是白起挖渠水攻鄢城的“戰渠”,比如只聞其名不知其詳的鄭國渠的來源以及擁有世界上最早的船閘式階梯水閘的靈渠,最初的目的是運送軍糧!怎麼樣,是不是會和孩子一樣讀得津津有味!


而藉助這本書上的小tips,也可以把當時不停有人說的“魚嘴”、“寶瓶口”與“飛沙堰”的知識小小地補上一課了!


2000年前修建的都江堰,至今仍在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已經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再看看當年修築這偉大工程的簡易工具,更是讓人驚歎不已!


4

多媒體閱讀體驗獨闢蹊徑

讓繪本上的畫面動起來



這套《田野裏的自然歷史課》不但提供了圖文並茂的繪本內容,還特意爲每本書配備了動畫導讀,並邀請了中國農業博物館專業講解員做了知識解讀和延伸。所以,小朋友不但可以看書學知識,還可以看視頻、聽專業講解,豐富視聽感受!可謂一書多讀,讓咱老祖宗的智慧在現代兒童心底也能生根發芽!


(一束絲中的輝煌 視頻導讀與講解延伸)



 想要觀看視頻的爸爸媽媽們,可以在微信搜索“米萊童書”,然後點擊頁面中間的“看動畫”:


② 在頁面下方會有彈出窗口引導您進入“自然歷史課”,您就可以看到關於本套繪本的五集導讀與延伸動畫啦!


③ 點擊每一集內容,即可在線觀看《自然歷史課》的動畫片啦!


5

小視角透視大歷史

貫穿歷史、自然與當代



《田野裏的自然歷史課》,從一餐飯、一把鋤頭 、一渠水、一束絲讓孩子瞭解豐富的農耕文明,更別緻的是將歷史學習與自然教育相融合,通古博今,從某種程度上說,貫穿了當下所倡導的跨學科大語文的概念。


最後一本《節氣歌裏的祕密》,將遠古智慧拉回到現代生活。讓孩子從自然節氣的規律看自然生態,看人類農耕運作,看百姓習俗食俗,就有了不同的意義與趣味。


話說這立春時分的春餅春捲咱們都咬過了,小朋友們更是早早惦記着春分的“立蛋”了!和孩子一起唱唱的節氣歌,再一起看看每個節氣的習俗與食俗,和孩子一起,把咱們古人的智慧落在今天的生活中吧!


雖然劇透了這麼多,這仍然只是這套書籍中很少一部分的內容與章節!據不完全統計,這全套5冊繪本涵蓋了500多個自然科普知識點,並應用了800多幅精美插畫與圖示,目的就是要拓寬孩子們的視野和認知,帶給孩子最完美的自然與人文體驗!


最後,再給大家show幾張從出版社拿到的這套書出版前的線稿圖,其細膩程度與數量之大,無一不蘊含着創作者與出版方的的細心與誠意!


團品信息



【產品名稱】:田野裏的自然歷史課(全5冊)

【出版機構】:中國農業出版社

【產品開本】:12開  787*1092

【產品頁數】:48頁/冊

【適合年齡】:3-12歲

【市場價格】:199元/套

【團購價格】:129元/套

掃描下方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參團





閱讀原文,一鍵購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