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復現很多三維的外流場算例時,所得的數據與參考文獻偏差很大(比如升阻力等),嘗試過加密網格,重新劃分區域,改善邊界層等。計算結果有相應的明顯變化,但和參考文獻比還是偏差很大。

請問這類問題主要原因有哪些,該如何改善?


改變網格計算結果有變化說明網格獨立性驗證就沒通過,結果必然不準。。。

比較實用的技巧是先根據物體的Re數選湍流模型,然後根據湍流模型定Y+,然後計算第一層網格高度。氣動力結果和第一層網格高度相關性最大。一般Y+=1的情況網格獨立性都能通過驗證。。。因為已經非常密了。。。

計算有激波的問題,本來計算誤差就比較大。高Ma小Re的問題一般我就放棄了,目前似乎沒有哪個商軟能比較好地解決激波邊界層幹擾的問題。

最後驗證模型一定要選對。我見過有人用三維有限展長機翼去驗證二維翼型升阻結果的。。。當時的感想非常一言難盡。。。因為CFD的邊界條件是非常理想化的,計算域可以搞得比較大一點,靠近邊界的網格稀疏一點沒關係。極端一點的例子是風洞實驗,計算時計算域大小與風洞尺寸幾乎無關,因為風洞結果需要在實驗實測值的基礎上修正掉風洞壁面影響,得到的結果是修正後的。比較大的計算域可以有效避免邊界帶來的影響。


一查,查簡化是否合理,查物理模型是否正確,查網格對不對

二想,想整個過程,想方程適用範圍,想各設置是否合理

三調,各工況在理論基礎上調極值驗證思路,分析各參數影響因子

四睡,搞不出來就睡覺,醒來思路清晰了再說

五贊,不贊說不過去了


加密網格能得到不同解,說明網格截差還沒消除,驗證了網格無關性以後還有區別就需要調整使用模型。


你怎麼知道別人的論文沒造假 那麼想要確認 就自己做實驗 但是問題來了 有幾個人能玩得起大型試驗設備的成本和代價 大部分沒有 那麼就只能忍了 終究一句話 模擬的精度最核心最本質的門檻 是實驗投入。因為其他條件 無論是理論 建模 網格 邊界條件 計算模型 簡化方法 軟體操作 電腦性能等 都是可以自己悶頭搞定 而且資料特別多 會的人特別多的 不能說沒門檻 而是搞定起來相對比較容易 但是模擬畢竟不是真 別人做的不一定就是對的好的 想要做到模擬如真 就自己做實驗自己 做對比 自己做驗證 而這個試驗門檻 纔是必須依賴外部資源 才能搞定的 纔是最難的部分


模擬與試驗結果不一致很可能是以下原因所致:


首先就是題主說的調整網格大小結果不同,說明網格收斂性分析沒有做,網格不夠小。

其次就是參數設置的問題,很多文章裡面語焉不詳或者實際上模型中設置可能會和寫的不太一樣,這是有些人為了更貼近實驗結果藏的小特技。

另外就是軟體版本不同可能導致一些演算法細節不一樣,也可能出現誤差。

最後網格劃分可以去學習下拓撲學相關知識,要儘可能避免尖銳的網格出現,通常情況下立方體網格表現也會比金字塔網格要更好,但一定要避免立方體網格退化的情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