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問題,本人總結的回答有三點,

如果不讀書,基本上就等於是出了社會,就需要考慮生存問題,在原生家庭沒有足夠的實力一直養著自己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去學習專業技能,邊工作,邊學習!

第二是,社會是一所大學,我們終身都需要學習,我們可以從各方面學習,沒有局限性的以任何方式去學習提高自己,從而應用自己的一切去換取更多!

第三是,直接去行動吧,選擇一個方向去走,過了一段時間後,自己就會有其他的想法,也會做出其他的行為,生活從來不會局限自己,都是自己給自己建了圍牆!

我們不用去勸他,讓他自己去思考,讓他自己去選擇,讓他自己去探索對與錯,當他知道該怎麼去分辨,知道該承擔責任的時候,他會知道自己怎麼做,即使最後他不知道,生活也會逼著他去知道,去行動的!即使他啥也不幹,時間也一直在流逝著!


這些年接觸了太多十五六歲不願讀書的孩子,目睹了太多家長的掙扎和焦慮,也見證了孩子們漫長曲折的復學之路。如果說讀書的理由都是相似的,那麼不讀書的原因卻各有不同。對於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來說,讀書是常軌,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孩子脫離了常軌?當他不再像同齡的大多數孩子一樣走進校門,他經歷了什麼?家長又經歷了什麼?在孩子復學的道路上,家長能做什麼?這些問題,許多時候甚至徹底破壞了一個家庭的幸福。

孩子不願讀書,原因無非有兩種,一種是主動的,是他的主動選擇,另一種是被動的,是由於身體、精神、心理的原因導致無法讀書。就我所見,前一種情況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為一般而言,十五六歲並不是一個能夠做出自主選擇的年齡,特別是在關乎自己未來發展的讀書上學這件事上。能夠做出選擇的基礎是具有比較健全的理性和一定的經驗,而十五六歲的孩子恰恰是相當非理性的,對於人生和社會也缺乏成年人那樣豐富的經驗。也就是說,不去讀書絕大部分是被動的,是不得已而從常軌中脫離,或者被常軌所拋離。真正的選擇是在兩個價值相當的東西或行為之間進行,例如,不上學而去打工或者積極地從事自己心愛的事業,但事實並非如此。除了不上學,這些孩子大多伴有黑白顛倒、沉溺遊戲乃至抑鬱等精神和心理癥狀,由於上學事關孩子的未來,所以上學的問題成為家長的核心關切,這也是本問題所呈現的樣子,而其他的也許更嚴重的問題則被忽略或掩蓋了。

可以預見,在導致孩子無法上學的原因消除之前,家長對孩子復學的期待總會落空。如果家長將復學作為所有關注的焦點,那麼不僅收效甚微,而且圍繞上學就會與孩子爆髮長期的衝突,進一步破壞親子雙方的信任關係,同時使孩子意識到上學是父母所期望的,於是他會加倍地利用這一點與父母對抗。所以家長要把上學從關注的焦點移開,而把注意力放在解決整體問題的範圍之內和框架之下,重建信任基礎,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直到重新回到自己的學生身份中,期間還要應付和處理種種反覆。

對於青少年復學之路上的曲折和家長的角色乃至技巧,我在頭條號(同名)里有陸續的梳理。這裡要強調的是,上學是家長的期望,但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並沒有義務接受你的期望,乃至任何管教。雙方的關係必須得到重新審視,單純依靠童年期以來的慣性是不夠的。為了使這種管教在孩子眼裡合法化,必須調整家庭關係,摒棄就事論事和硬性灌輸,尤其是「勸」,要是勸有用的話,那麼孩子就不至於拒絕上學了。所謂功夫在詩外,等這些基礎工作做好了,上學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問題有點模糊,畢竟人與人不一樣,每個人所處的家庭社會環境不一樣。

不一定非要讀書,讀書可以提高一個人的下限,決定不了人的上限。

如果是家庭條件尚可,孩子自己不願意上學,家庭內部也做不到有效溝通的話個人建議倒不如放開手讓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實在不放心,給他設置一個一年的底線,如果一年他自己毫無作為就回來繼續上學。

當然我這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畢竟不是自己家孩子,不過話又說回來這種孩子大概率家庭溝通不暢,家長習慣性命令孩子,而如今他有了自己的想法,家長不願意和他真誠溝通,一味地命令導致適得其反。所以你說怎麼勸呢,很難。除非你給他一個讓他足夠信服的理由。


每個人在不同的年齡就要做適合年齡的事情,你這麼小,就該去讀書,不要想著出去打工,掙點現錢,掙錢的機會多的是,先把基礎打好。讀書學習並不能立馬給你帶來現錢,但從長遠角度來看,讀書是投資少,回報率最高的一種途徑,讀書可以讓你明事理,辨是非,提高思考能力,學習能力,尤其是當代社會,不讀書不學習就會被時代淘汰!


這個年齡只能去打工,沒學歷,沒技能,拿什麼去和人競爭。干著又累又苦的活,拿著微薄的工資。

年輕的孩子沒有吃過苦,沒經歷過社會的險惡,以為外面的世界很美好,外面的錢很好賺。

可以讓他先去體驗下,體驗之後讓他再去讀書,或者去學一項技能。以後至少生活不會太苦。窮人家的孩子讀書才是出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