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8妇女节 就想跟姥姥一起订个菜 在家一起吃

结果她说不吃 家里还有那么多饭

啊啊啊啊啊真的我无语了


老一辈人多数都不乱花钱。首先,她们基本没有赚钱能力了,积蓄又不多,所以没有花钱的底气了。其次,她们经历的是国家从贫穷到富裕的过渡阶段,从小养成的习惯就是节俭不浪费。第三,咱们国家之前的各种社会保障不太健全,她们都想多存钱,以备不时之需。

我现在买必需品都经常被老人家说:别乱花钱!老人都这样,可以理解,随著她们吧。顺者为孝。


因为他们经历过什么是无奈,什么是尴尬,什么是窘迫。

因为他们习惯了节俭。他们讲究的是能省在盆尖不省在盆底。

因为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年龄已经不是能挣钱的年龄了。


花钱前提是手上有钱,第一,老一辈手上真没啥余额。时代如此,不患寡患不均。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所以那个年代,真的没有,能天天吃饱穿暖就是上流社会。多数人都是勉强度日。生活水平决定思维模式。也不必为花钱动脑筋,而且任何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一旦形成,就成为习惯。习惯的惯性就是性格。

现在生活水平确实今时不同往日,但勤俭过日子已然深入骨髓,贯穿始终,要改变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再说吧勤能保身,俭以养德,确实是美德,这个不是口号,是一种态度,也是修为。养成这个对修成正果还是必经之路。一个人的欲望与能力匹配是有所成的前提,如果这个没有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人生就是这样修行,修到哪里就是哪里。才是达观的态度。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得道的路径。


因为穷惯了,物质生活极度匮乏,说句不好听的有上顿没下顿的,那当然需要开源节流。因此舍不得花钱,再一个就是生活习惯问题,

举个例子:上个世纪就近了说70年代生人,,当时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四个现代化。他们在孩童时期就需要计划著过日子,因为是计划经济。到了10几岁,80年代,生活勉强能实现温饱,但是无法有充足的物质生活,到了90年代,他们工作了,每个月的工资寥寥无几,买个大件要攒一年,同时可能还面临著找对象的任务,到了21世纪初期,工资过千了,但是在大城市买房可能要几十万,他们已经成为了整个家庭的顶梁柱。总之经历过苦日子的人、体会过生活压力的人,都知道金钱来之不易,所以买东西就扣,这是70年代生人尚且如此。如果是爷爷奶奶辈儿的,那只会更舍不得


老一辈的人经历过那个物质短缺的年代,确实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过穷日子的思想,主要是表现在花钱花的小心翼翼,凡事感觉有点用的东西都会收起来。许多老人因为退休退得早,拿到手的退休金一直很低,如果家里孩子不争气,没有办法有效的回馈父母,那么老人靠著自己的退休金,根本不敢随意花钱,基本都是能省则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