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邀自答,因為這個問題很有感觸。因為太晚了先簡單寫一下,以後在仔細弄。

首先本人在央美造型學院讀的大學,是從偏遠的小地方考上去的。在上大學前學了將近十年的素描色彩等技術。上了大學後一開始由於野路子上來的,不符合美院的傳統(我們開玩笑把附中送上央美的叫黨衛軍,把本科上央美的叫作皇軍,把研究生上央美的叫作偽軍。那時候不理解很多附中的人技術一般,但是習作頻繁受到老師表揚甚至獲獎)喫了不少苦。為了提升技術,把所有打工的錢(週末代課)都用來加課給模特費。拼了命的提升技術,最後勉強在大一年終獲了一個全校三等獎,留校作品感覺無比光榮。附一張畫,就是這張,那時連個好相機拍照都沒有,可惜沒有留下清晰照片。

但那個時候發現有的同學畫習作已經開始玩起了材料表達,但自己當時認為那些都是小技巧,自己紮實的寫實功底纔是硬道理。到了大二,進入雕塑系,美院傳統三大強專業。進入後又是因為技術被各種dis,有一次老師直接表示做的是一坨屎,但那個時候真的是打不死的小強,為了再次證明自己,一個學年做了一百個泥塑頭像,一天基本三個。最後直接站成了靜脈曲張。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大二結束的時候,以全系專業第一的成績進入了工作室。但噩夢就這樣開始了,因為一直在追求技術的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那是遇到了位大惡魔(我的恩師,感恩一生),我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在得到他的認可,說的最狠的一句話是「你會成為一個最好的助手,但不是藝術家」.當時覺得還不如說我做的是一坨屎,我一直在詢問我要怎麼做?難道技術不行嗎?他居然告訴我去玩玩,談談戀愛,看看電影。當時覺得他在耍我。就這樣經歷了痛苦的三年。(央美雕塑是五年制的)最後到畢業創作,我投入最大的熱情與精力,但直到最後老師告訴我做錯了,我幾乎24小時連續工作又改了一遍,最後我放棄了參加畢業作品展,以結業的身份離開了美院。(結業沒有學位,我們工作室是近十幾年出現結業的唯一工作室,這都要感謝我們導師的教導,這個不是反話)。第二年我再一次參加了畢業展,順利的畢業拿到了學位證書,但那時我已經放棄了繼續這條道路。這其實是我心裡一道傷疤。因為我自認為我的技術足夠一流,但我忘了,我所有的技術都是為了幫助我表達我的想法。這個道理是我在結業那年教動漫的時候才明白的,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如果要成為工藝大師那一定是技術最重要,但如果說藝術,那表達最重要。技術沒有高低只是看適合與否自己的表達。現在我除了自己的影視工作室外,還有自己的培訓,我把這一點一直作為教學的基本。來紀念我的收穫。直到今年年初,我又回到了創作的熱情當中,不是雕塑,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藝術創作。胡亂說這麼多不知道跑題沒有,但我想說如果追求的是藝術創作,那技術只是手段,絕對不是最高標準。

還有很多感慨以後有機會在寫。

最後感謝中央美院的教育,沒有上美院我可能永遠不會體會到這些,沒有遇到我的導師,我可能會很快樂(傻樂)但不會走到今天的高度。其實目前沒多高哈哈畢竟才30出頭,但我覺得我會更高的。

太晚了,先到這。

分界線…………………………

第一次自己回答問題收到這麼多的贊,有些驚喜。沒想到自己只是有感而發,得到了這麼多的贊同。那就來點後續吧。

就是說明技術和藝術(創作)的關係。

自己現在做著影視編劇,還有原創漫畫,這些成績不太突出,都在上升期,積攢階段,就不多說了。自己的培訓還可以。給大家看看同學們的作品。其實個人挺喜歡當老師,原因是因為我在學生身邊學到了很多。他們可能技術不完善,但敢於表達,我其實也就是引導,並且有自己想法後教自己的同學們如何用合適的技術表達,我發現他們比我厲害多了

每一張都是同學自己的想法,雖然技術都有或多或少不全面的,但在表達中積攢自己需要的技術,這個我覺得比我厲害。這也是我認為藝術和技術如何平和的方法。在表達中不斷積累技術,不要等技術OK了再去表達,那個時候恐怕已經不會表達了。


怎麼說呢,如果你沒有技術,那你就得有天賦

按照藝術流派來劃分

比如有一種藝術流派叫做「原始素人藝術」(還有一種說法叫做原生藝術),也可以叫做「民間藝術」(folk art)

就是指那些非專業的或者沒有受過正經美院訓練通過自學的人來創作的作品(不懂解剖,不熟悉基本透視法等等)

所以素人藝術展的展品基本都來自非美院或者專業出身的「普通人」,要的就是那種來自原生態的美╮( ̄  ̄)╭

不過很多美院的在校生,之前看過一個武藏野的映像專業修士的作品(手裡沒保存Orz),他的技術並沒有多高超,但創作的作品極其有趣和深刻的哲思

不過換句話說原生藝術雖然技術上不要求達到學院派的硬核標準,也能夠讓創作者沒有技術包袱,但對於直覺和天賦的要求並不低,而且美學素養和基礎技術還是得有的,就更看重作品的創意和內涵和那種「質樸」的純粹感。

在繪畫方面的話

原始素人藝術出過黑人奴隸畫家比爾?特雷勒

也有來自中央美院打飯的食堂大媽

汪化作品

也有快90歲的退休美髮師婆婆

羅秀芳作品

也有之前火過一陣子的70歲奶奶邵炳鳳

現代繪畫史中非常著名的俄國猶太畫家馬克?夏卡爾也創作過原生藝術的作品

《生日》
《黎明》

這些都是充分表達了創作者內思的作品

看到這可能有人會說,「這種一般人也畫不出來吧」

所以說如果沒有技術,就要看天賦和直覺的審美能力了,而且就算有天賦也是要練的(ー_ー)

也有人可能會疑惑「這不算技術不好吧?」

那要看和誰比,如果和專業出身的畫功相比

威廉?阿道夫?布格羅《牧羊女》
約翰?薩金特《莫耶爾夫人和她的孩子們》
哈薩姆《在大獎賽的那天》
克勞德?莫奈《莫奈在阿根泰爾太陽的花園》
丟勒的素描 《祈禱的手》

很明顯了對吧

從杜尚之後,藝術範疇已經擴大,繪畫技術也不是藝術的唯一衡量的標準了(是否能拍賣或者進畫廊獲獎的標準得另說)

如果不會畫畫喜歡藝術,現在還可以玩玩拼貼,弄弄波普藝術,拿傻瓜相機相拍一個達達主義的作品

當然所有的前提都是,雖然沒有相應的技術,但有趣的思想和天賦的比重就大大增加了。藝術吧,你要麼有錢有時間,要麼有個有趣的靈魂要麼有著直覺的天賦,最次最次也得真心熱愛,這樣纔能夠去表達想表達的東西,觀者才能感受到作品內含的思想與感情。國內美術集訓那一套大多數出來的都是「速成加工品」

在去創作的時候,也要多看多聽多思考,否則做出來的東西要麼是別人的復刻品,要麼就只能是充滿了匠氣沒有任何思考的東西了。


照例先說事實

藝術史裏的規律—先有技術再有藝術

文藝復興以前藝術家這個詞的大概意思就是

畫的好的匠人

比如坦培拉,濕壁畫,聖象畫,都是畫班承包制,匠人制。本質是成像技術外加賺錢,輔以部分宗教宣傳作用。

匠人自身可以有藝術普及,評論的功能。

開始討論藝術性是文藝復興以後,藝評家成為了一個單獨的行業,開始宣傳和解釋藝術這個詞,並且賦予了藝術家很多神性,比如先驅啊,精神導師,甚至道德觀-比如常說的先學做人再學藝,德藝雙馨等等。但是有個有趣的點就是,他們基本不動手了。

那麼這樣對不對呢?我個人覺得是沒有太大意義的。不然你問問張大千和郭沫若?或者徐志摩?是不是符合?

藝術家在成為一代宗師之前,並沒有「我現在這張畫在藝術長河裡有著xxx的重要性」,很多都是誤打誤撞的完成了藝術品,但是注釋的權力被後人所掌控。比如被消費過度的梵高,死前賣不出畫,死後也賣不出,直到若干年後被藝評家重新搬上了舞臺,纔有了銷路。

可能梵高都看不懂自己為什麼要這麼畫,為什麼要這個顏色,這樣畫的意義在哪。一切都都是本能驅使,但是不妨礙藝評家談的頭頭是道。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梵高沒有動筆,先心裡想著藝評家的「藝術的真理-創作的動機-背後的含義」這種玩意,還畫不畫得出那麼多好畫?

或者這個問題再置換一下

一個擅長詮釋分析,聽起來很懂梵高的藝評家,能不能重現梵高的繪畫效果?

現代藝術之所以給人一種混亂的感覺就是在互相爭奪話語權—-定義的權力,比如一腳把顏料桶踹倒在地板算不算藝術?過去不算,但是現在算——偶發藝術。過去門上貼門神叫農村四舊,現在你在三葉草鞋子上加個剪紙可以叫cny新年限定款。

東西沒變,解釋變了。但所有解釋都是事後諸葛亮的行為。如果你認為這是藝術那就是藝術,但是你按照解釋卻畫不出來什麼實質性的東西。此乃不可複製性。

我舉個我自己的例子,高中學畫畫的時候,我的藝校一度很流行門採爾,為啥呢,筆觸好看,灑脫,用今天話說就是畫的很帥。但是我的老師對此很不屑,說造型還是看丟勒和荷爾拜因的。但是我不認同,因為相比之下,荷爾拜因畫的很死,很硬一點也不tm飄逸啊。不飄逸毋寧死!

老師就跟我說,你現在功力不夠,看不懂很正常。畫畫的眼力全部在手的基礎上。手不夠,眼界不夠。給你看好東西也是豬八戒吞人蔘,浪費(餵豬)

我那個不服氣啊,我就喜歡門採爾,我覺得天下最好怎麼了?後來這個事情就淡忘了。直至我很多年後又跑回央美旁邊,看到幾本舊畫冊,各種覺得畫的好就是念不出名字,後來拿回家一查,這就是當年被我鄙視的荷老師。

後來這個逐漸蘇醒的過程,也發生在馬蒂斯的鑒賞,塞尚的鑒賞等各種當年我看不懂的藝術家上。也修正了我很多幼稚的藝術觀念。

那麼這一切都是建立在,我的技術處於上升,眼睛的洞察提高了,逐漸可以理解大師的思維,可以對此產生共鳴了,而這種共鳴遠遠不是藝術史上寫的那種很虛的辭彙,可以實打實的轉化為你的技術表達。也就是,你可以通過欣賞好的藝術品,從而讓你自身變得更好(畫的更好了,收入生活都好了)

而如果你沒有技術積澱,我相信大部分人只能停留在很淺層次的欣賞區,比如同是印象派的塞尚的觀眾,一定比梵高少。畫的年數多的,道行深的普遍愛塞尚愛的要死。

假如你並沒有自己很深入的嘗試,複製一些你所謂的審美的理解,必然就是把藝術娛樂化了,因為你審美提高是沒有依據的(會買漂亮衣服了不算啊謝謝)

為啥呢?

因為審美不能逃逸出自己技術的邊界。

說白了,技術不到,根本看不透很多東西。因為此時的心智壓根不需要好東西。

以上僅代表個人理解,擡槓照例會送你走。


不一定,但最好如此。

藝術是一種表達,而技術是表達的方式。表達本身是一種行為、一種慾望,它天生存在,無需技術亦可成立。但想讓別人更準確的理解你要表達的東西,或者想隨心所欲用更多種多樣的方式表達,就需要技術了。

打個比方,沒有技術的藝術就像嬰兒的啼哭,他好似在表達什麼卻又似是而非,也許是餓了也許是尿了。而有技術的藝術就好像詩詞歌賦,不僅表達清晰付有美感,且擁有深層次的共鳴。

詩詞需要你先學習文字,再理解押韻,後建立文風,最終利用這些來闡述精神世界。而畫畫也需要你先打好基礎,再理解美感,後形成畫風,最終畫出心中的世界。所以是一回事。

我以前還打過一個比方——繪畫基礎就像你顏料盒裡的顏料數量。就算你只有黑白兩個顏色,也不耽誤你表達自己描繪世界。但別人基礎紮實,那他的顏料盒可能就是幾十色幾百色的,他自然畫出來的東西比你絢麗。雖然你也有可能利用你的天賦或內涵,拿黑白打敗彩色,但那畢竟是小概率事件,而且行內人依然會覺得你顏色少水平低。


我認為技術是你表達藝術想法的一種手段,技術的嫻熟可以讓你的想法表達變的遊刃有餘。但是沒有技術或者技術不熟練就不能做藝術了嗎?

不!

藝術的本質是表達,不是技術。你可以先有表達的強烈衝動,再逐步提高技術;也可以先學技術,打實基礎,再去創作表達。我覺得順序不是最重要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