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手機禁不了。

今天大放送,買一送一堆。

髒話禁不了。

性衝動禁不了。

遊戲禁不了。

貪嘴禁不了。

偷懶禁不了。

自私自利……這麼說吧絕大多數本能和慾望,都禁不了的。

所以,和手機處理方式一樣:

控制監督下,給一點點自由,同時利用這個過程訓練孩子某一方面。

用孩子自尊心好勝心認同感等本性,和上面的本性做鬥爭……沒必要,達到平衡就好。

要不要舉例呢?

說一個吧。

讓孩子玩手機,比如我實際常用,規定某一天晚上是「手機之夜」——完成作業以後,給玩一個多小時別急,還有一點框架。

玩什麼家長得知道吧?

20分鐘「數汽車」休息眼睛半分鐘。

沒了。

訓練什麼?

時間觀念?說到做到?寫作業效率?計劃(規則)觀念等等。

然後,用一點其他本性和手機誘惑鬥爭,比如誇孩子某個運動項目或者遊戲玩的好,鼓勵孩子多表現。這樣榮譽感?認同感,就部分抵抗了遊戲的誘惑。

真事,我二年級就培養孩子體會「完成困難任務的充實感是很快樂的」,有一次孩子練琴練的滿頭大汗,然後跑過來說,「哎呀終於把那個很難的四分音符過門彈對了,我現在好高興啊?」

然後當然是捧?誇?總結:你看,其實這種快樂纔是最棒的對吧?

你看我用枯燥的練琴,也訓練出孩子喜歡挑戰的習慣,這不也是賺到了。


我家孩子兩歲多,我的做法是不控制時間也不禁止,隨便玩!

同樣的,零食,隨便喫!

電視,隨便看!

那麼回到結果,娃養廢了嗎?並沒有!

手機,他也就愛在上面畫個畫,按個數字;

零食,喫兩口他就不喫了,也沒影響正常喫飯;

電視,最多半個小時,他自己就不看了,喊我把電視關上。

從頭到尾,我沒幹涉過他,沒暗示過他,這一切都是孩子自己的選擇。

他是天使嗎?並不是!

他能這麼「自製」,是因為我在其他方面做了很多很多:

首先,言傳身教,我不喜歡刷手機,我喜歡看書,喜歡打字,娃都看在眼裡;

其次,我花非常多的時間陪他玩兒,各種玩兒,到處玩兒,家裡的玩具、繪本堆成山,爸爸媽媽多有意思啊,畫畫看書玩玩具多有意思啊,手機電視零食這些死物對他反而沒有吸引力……

再次,我能發現他的喜好並發展起來,過程中,完全不強迫他。我從來沒有主動或刻意教過他什麼,但是他似乎對數字和字母特別的敏感,從會說話開始,出門就對這些感興趣,反覆問這是幾這是什麼,他問我就答,順其自然,今天突然發現兩歲多的娃寫數字都666了,他說出口的單詞他爸爸已經不認識了,他最喜歡的顏色是粉色,最喜歡的字母是R,最喜歡的數字是3……

這是我從批發市場給他買的耗材,娃用的太快了:

下面是兩歲多的娃擁有的繪本:

但我想說的是,光買買買是沒什麼用的,娃不會自學成才的,他更需要的是爸爸媽媽的懷抱和陪伴,他需要的是反饋。

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先自己研究一遍所有的繪本再陪他看

陪他畫畫,我其實是不會畫畫的,就隨便塗,他也隨便塗,我不會做任何要求和指導,他就盡情揮灑自己的想像力就可以了,捏橡皮泥也是。

最近娃對漢字感興趣,我平時邊說邊把一些字寫在本子上,兩歲多的娃就看我寫的聽我讀的,已經會寫簡單的如口,小這樣的漢字了……

最後,回到正題,當豐富多彩的生活展現在孩子面前時,他就不會沉迷於某一樣東西,因為外界有無數未知吸引著他的注意力,等著他去探索,他渴望著這樣的快樂。

只有內心的快樂極度匱乏時,孩子才會手機成癮,零食成癮,電視成癮……


本文可理解性與可操作性極強,乾貨滿滿,相信我,也給孩子和自己一個機會。

本文共計2200字,預計閱讀5分鐘。

我們都知道,「智能手機」的普及作為一把雙刃劍,在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青少年,處於人生的黃金成長發展時期,生理和心智尚未發育成熟,對於手機的使用更需要特別關注。

為什麼不建議「禁止孩子玩手機」?

理由一:孩子成長過程中正常的「心理及需求」需要得到理解

青少年正處於特殊的生理階段,其從眾與求異心理會格外突出。

  • 遊戲從眾心理,是希望自己融入羣體或者跟大家有更多的共同話題。

孩子們在課間所聊的「遊戲、動畫、電影」,都會從手機中獲取信息,以此來和大家產生更多共同話題。

  • 遊戲求異心理,是希望自己能夠與眾不同,展示個性。

所以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孩子會想要花錢買皮膚了(買皮膚不建議,這個話題在此暫不討論)

在針對北京、上海、廣州等地20多所中小學校生心理的調查研究數據進行分析並結合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來看,青少年在滿足了家長給予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情況下,會渴望滿足社交需求和尊重

  • 滿足社交需求

遊戲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孩子們「社交」的工具,部分遊戲所有的「語音、打字」功能,使得孩子們在玩遊戲時得以交互、提升友誼。

在「最讓孩子們自豪的事」的調查中

「可以幫助身邊的人解決問題」佔比達46.19%

通過遊戲,孩子覺得自己幫助到了這個團隊,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這種價值感會成為他快樂的源泉。

只有21.07%的孩子認為,考試取得好成績是最值得自豪的

  • 滿足尊重需求

孩子喜歡玩升級打怪這種「競技類」遊戲,經常在成功以後歡呼雀躍。是因為他們從中獲得了成就感,屏幕上的「勝利」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尊重、認可

在「最希望得到別人的評價」的調查中,

「人品好,值得信任的人」佔比25.52%

「積極熱情,為大家服務的人」佔比22.54%

相比之下,「學習好,能讓人仰望的學霸」只有11.21%

數據除論證孩子們希望滿足社交和尊重需求以外,還能得出一個有趣的結論:

在孩子眼裡:遊戲,是一種自願自主獲得快樂的活動,靠遊戲獲得勝利的喜悅,會超過與學習上勝於別人的喜悅。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家長告訴孩子,你只有學習好了,別人才會尊重你,但孩子從不相信的原因

理由二:合理引導使用手機會對孩子產生積極影響

-目前來看: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正在發生改變,合理引導會讓孩子感受到「智能化」的便利。如手機進行英語聽力、背單詞、看微課。

-對未來:

(1)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養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網路課程的學習使得學生和老師分離,學習過程要通過學生自主活動實現。更加需要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

(2)滿足終身學習的需要。現代社會隨著科技的更新發展與知識的爆炸式增長,網路教學以其跨地域、文化、時空的優勢,使得終身學習成為一種必然的教育趨勢。

理由三:越是壓迫越是渴求

蔡格尼克記憶效應:人們總是對尚未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青少年由於學業壓力或被家長管的比較嚴,很多時候被迫掛機或終止遊戲,這時他們對遊戲的渴求會更多,只要有空就會玩遊戲。這種記憶效應和求勝心理也是青少年每天花大量時間進行遊戲的重要原因。

合理化建議——家長的重要性

在使用電子產品的時候,家長有效的陪伴、高質量的親自溝通和妥善的時間管理也可以避免孩子陷入電子產品成癮的危機中。

(1)在遊戲中拓寬孩子的知識面:如可藉助「王者榮耀」中孩子們熟悉的歷史人物,引導他去了解相關歷史。(一起看紀錄片、讀歷史書等)

(2)在遊戲中幫孩子感悟「道理」,陪同孩子一起遊戲和討論,並運用於現實生活中。

不少文章中談到玩手機能夠增加孩子的「團隊作戰」能力,我認為其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或許確實有這樣的效果,但沒有人在旁邊引導孩子是不會考慮得那麼深的,這時候家長就可以在旁邊說:

「寶貝你看,你們是一個團隊,你現在扮演的是XXX的角色,所以咱們怎麼做更好呢?」

或讓孩子以「團隊」「團結」寫一篇小作文,結合遊戲經歷,幫助孩子修改。讓孩子在玩中也能學到。

(3)在遊戲中發掘孩子的興趣和特長:如果孩子非常喜歡遊戲,不如讓孩子由此瞭解程序設計(現在有不少幼兒編程班)。培養思維的縝密性,說不定還會成為軟體開發的人才哦!

(4)在遊戲中培養孩子的「復盤」能力。很多小孩打遊戲後都能夠自我總結哪裡沒有發揮好,這實際是一種「復盤能力」,可以主動找個本子讓孩子寫下來,一方面是讓孩子覺得你不抵制他玩遊戲,想了解他,更樂意與你交流。另一方面是為後續孩子能夠學會在其他方面(如考試、學樂器)復盤做鋪墊。

(5)制定合適的玩手機時間,沒有必要卡得十分精確,有時候,讓孩子完完整整的完成一局。如果這次按時歸還了,下次一定守信給孩子玩,不然家長自己首先打破了秩序也不要想著孩子能遵守了。

(6)讓孩子參與到制定計劃中來。想必那些簡單粗暴的「別玩手機」的話孩子沒有聽膩,家長也說得煩了吧。最好的辦法還是和孩子「談判」,讓他參與到制定方案中來,並評估孩子願意尊重的意願。

如詢問孩子:「如果你不玩手機,最想要的放鬆方式是什麼?」

孩子們,對不起,還是得放點狠招,以防萬一。

(1)為了避免孩子偷偷玩手機,家長們可以經常更換手機密碼。我姑盲目自信地認為我弟沒有機會看見她的密碼,但我親眼目睹我弟好幾次解鎖了我姑的手機。

(2)遊戲裏的「青少年模式」建議瞭解一下,十分管用

??育兒心語??

很多家長經常為讀了很多育兒書、聽了很多育兒課還是無法提高教養水平而感到困惑。

育兒最難的地方就在於真正去做,哪怕只知道一點點,馬上行動,經過自己的觀察、驗證再進行改進、調整,不斷得出一套屬於自家寶寶的「育兒心經」

過程中偶爾遇到不順利,也不用灰心,育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改善而不是完美,完美是極其不現實的期待。

各位爸爸媽媽加油!!

我是 @是大米飯吶 會愛生命中出現的每一個「小小人」 長期與孩子家長進行交流溝通。

關注我,教你更多「育兒小妙招」


對於這個問題,我來發表一下我的看法。有很多育兒文章說禁止玩,讓父母也不要當著面玩手機,我覺得這個並不完全正確,為什麼這麼說呢?

先說說我家孩子,今年7歲,從3歲開始聽語音故事,兒歌,然後4歲開始看動畫片,5歲玩手機遊戲,平板,直到現在7歲讀一年級,相較同齡的小朋友,很明顯他的識字量和知道的知識面比同齡小朋友都多,從來沒上過補習班,每次考試都是雙百,眼睛也沒壞,為什麼?想知道嗎?

現代科技的發達,你根本不可能避免不用電子產品,人類為什麼進步?為什麼發明手機電腦平板?這就是代表工具的進步,怎麼用好工具纔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不是抵制進步,讓孩子回到解放前的條件才叫優秀,怎麼說怎麼不通,對吧!

確保孩子正確使用電子產品並且不會沉迷,有三點必須做到:

第一:父母要有大量高質量的陪伴,這點至關重要,讓孩子覺得不止手機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比如說他會體會到,樂高也很好玩,親子遊戲很有意思,出去遊玩也很不錯,和爸爸媽媽瘋一下更開心,游泳很有成就感,畫畫很不錯……等等等等,玩手機只是其中一個有意思的事情,孩子並不會所有精力都寄託在這個上面,實在啥也不想幹了,那就看看電視玩玩手機未嘗不可。

如果家長缺少陪伴,孩子沒有感情寄託,就會對手機和遊戲產生依賴,覺得只有這個好玩。

第二:你如果刻意不給孩子玩,他會越好奇。你說你一家子人為了孩子都不玩,不代表你身邊的人不會玩,孩子不可能不接觸到別人,孩子對得不到的東西自然是嚮往,到時一旦接觸發現這麼個寶藏,而你並沒有正面加以引導,也不知道通過什麼途徑被別人種的草,或許是同學聊的某個動畫片,或是同學聊的某個遊戲,又或者是什麼什麼,孩子會偷偷玩,因為得來不易就容易沉迷。

你越阻止,孩子越好奇,他早晚會接觸到手機,或者上初中,高中,大學,你的孩子不用,班上同學肯定有人用,越得不到的東西,他越好奇,越想傭有,一旦得到,一發不可收拾。所以不能制止,而是該引導他用好「手機」這個工具纔是正確打開方式。我給兒子玩的遊戲都是益於成長或開發腦力的益智類遊戲和學習類APP,軟體商店上一搜一大把,孩子在遊戲中學習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比如識字類,拼音類,趣味數學,英語繪本,數字華容道等等等等,這些學習類APP裡面都是動畫和遊戲的形式,讓孩子即玩了又學習了,所以手機並不都是壞處,到現在我兒子還經常主動要玩這些內容,還讓我給付費玩更高階的學習。還有很多繪本故事,用IPAD看非常有意思,有聲音有動畫,而且也像真的書那樣翻,兒子現在都很喜歡看,每天問我可不可以看,為他付費解鎖更多書,還愛上了閱讀。

這樣我的孩子從一接觸手機和平板就知道,哦,原來人人都有的手機或平板是用來接收資訊和學習的。那麼他偶爾也在用來學習,他還會有癮嗎?自然不會,有癮都是學習的癮,這個當然是好的。

如果不是通過正確引導而接觸電子產品,又沒有高質量陪伴,一味的制止,就會換來過度迷戀。所以為什麼好多青少年叛逆期都偷偷去網吧,整夜整夜甚至逃課去,就為了上網和打遊戲。

適當的使用,並加以引導,電子產品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如果你自覺不是一個知識面特別廣的家長,那麼把這部分交給互聯網為什麼不好呢,現在孩子大了,我經常和他一起看《最強大腦》之類的節目,偶爾看看親子類的真人秀也挺不錯,他自己偶爾看看喜歡的動畫片,當然我要審片,畢竟現在「成人」動畫片也很多,什麼不適合的我會告訴他不要看,然後注意保護眼睛,不要坐太近,看一個小時左右又有其他安排了,自然他就關掉了,每天的時間都是提前安排好的,時間到該幹嘛幹嘛了。

有時候問我一個我不會回答的問題,我會說,要不然我們待會上網查查吧,我們不知道的事在網上一查都能找到答案。然後我會告訴他怎麼分辨答案的真實性。所以孩子一接觸上網就知道如何正確使用它了。

第三點:特別重要,那就是家長不能每天拿著手機刷視頻,看電視,打遊戲,如果你是把手機用來幹這些的,你的孩子自然也會認為手機就是幹這些的。如果她看到媽媽也是用手機來工作和學習的(因為我的工作很多時候會用到手機和電腦),很少看到我拿手機在看電視或刷視頻。我不是不看,我是不會當著他看而已,言傳不如身教,這點非常重要。想要自己孩子對電子產品有剋制,那就要讓孩子看到,你是怎麼做的就好了,別小瞧了孩子的模仿能力。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對手機上癮,那麼按照這三個原則進行糾正也是非常有效的。

1、各種活動安排上,親子陪伴時間多一點,讓他沒時間玩手機,慢慢淡忘掉那種依賴。

2、偶爾問你要手機的時候,可以玩,約法三章,玩40分鐘~1小時,然後我們去幹另外的事情,轉移注意力。做不到就減少下次玩的時間。

3、主動拿出手機推薦一款遊戲或學習類APP或電子繪本,說:「呀,這個好有意思,這關你能過嗎,我們一起來試試。」從無營養的遊戲轉到有營養的遊戲上來。

當然這些好的習慣也不是一天練出來的,幫孩子規劃時間,然後自動執行也花費了我不少功夫纔有這成果。關於更多育兒經驗歡迎找我來探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