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體力褲還是精神上的苦,還是雙重


1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90後的年輕人們經常被80後詬病,總是被認為「不能喫苦,很嬌氣」,幾乎達成了共識。

我想說,現在許多老一輩,就喜歡批判年輕人。

只要我們某些觀念和行為跟他們不一樣,就會給我們扣上各種帽子,而「不能喫苦」則是他們最愛給我們貼的標籤。

獵場裡面鄭秋冬在一次面試中說的話,我十分認同

鄭秋冬:時代週刊曾經引用過,一位中年作家的話說,經驗豐富的領導們長輩們都表示,在他們的一生中從未遇到過,像眼前的這代年輕人一樣,自私無禮和只會享樂。注意,這句話不是今天說的,而是在1911年,大西洋月刊上的一封信,一百零二年過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都認為下一代的年輕人不如自己,可是社會發展已經證明,一代卻比一代強。

總會有人對下一代有所不滿,但不能就因此認為我們年輕人不能喫苦吧?

2

在我看來,喫苦更多的是一個無奈的選擇

我們的父輩,大多出生在七、八十年代,當時物資是極其匱乏的,溫飽都是問題,很多人為了活下來,只能喫苦。

但現在時代變了,中國經過這些年的飛速發展,都要全體奔小康了,我們年輕人不再單純的為溫飽而奮鬥了,我們想要的是更好的生活。

在小工廠,每天干著重複的工作,枯燥乏味。夏天的時候,更要忍受40°高溫,然後幹超過10小時的體力活,而且在工廠幹活還有一定的危險係數,社保、福利、加班費等可以說是沒有。

說句不好聽的,就是被人壓榨勞動力,毫無前途可言。

而在星巴克幹活,雖說工資少了點,但是能讓我們學到東西,跟顧客打交道、專業化的管理和規章制度,這些都能讓我們受益。何況福利又好,工作環境舒適。至於收入的差距,兩三年後就能抹平,甚至超越。

既然有好的選擇,為什麼一定要那麼苦逼?

3

能不能喫苦不能單純的用工資來衡量。

不說別的,就看看現在的互聯網公司,朝九晚九,每週工作六天,加班更是常態,這樣的工作時間和強度難道低?而且還有越來越多的人從事這行,所以說憑什麼說年輕人喫不了苦?

我們不是喫不了苦,而是不喫沒必要的苦。

在工廠苦哈哈的幹活,對自身成長有益處?人總得為以後考慮吧,年輕還說能用身體去拼,再過多幾年了?最後得了一身病,想換工作又不會什麼技能,最後只能繼續「喫苦」。這種苦真的有必要喫?

一邊是沒有前途、被人剝削壓榨的底層工作,一邊是舒適的工作環境、能讓自身成長,對此大家都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後者。為什麼?因為現實告訴我們選擇大於努力。

光知道喫苦有啥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喫的苦夠多了,然後呢?有多少人靠這個過上了富裕的生活?所以說,不能讓我們有所成長,還要壓榨我們的勞動力,這種苦不喫也罷!

現在年輕人的選擇多了,但每一個選擇,每一個行業都有各自的艱辛,不進廠就代表不能喫苦?我們只是不想碌碌為為,做了一個最有利的選擇而已


因為苦的概念變了,老一輩喫不年輕人的苦,年輕人喫不了老一輩的苦。老一輩喫的是得不到資源的苦,年輕人喫的是自己淪為資源的苦。


老一輩的人喫的苦和現在的不是一個級別,那個時候一家人10幾口子,最少的也有3,4個孩子,還是那種缺衣少食的年代,現在的人不用經歷那種喫不飽穿不暖的日子,現在那些做公益視頻中的主角,比如喫不飽,穿不暖的那些孩子就是大部分老一輩人童年的真實寫照,不信的話讓他們看一看,絕對會給他們一波回憶殺 ,經歷不一樣,所以看法不一樣。


說的難聽點,你以為老一輩人很想喫苦嗎,那不是沒辦法嗎。如果能給他們更好的條件,他們也不會喫苦。說白了,誰也不會去主動喫苦。越王勾踐不也是覺得不服氣,如果他一開始就稱霸了,也就沒有臥薪嘗膽了。

老一輩的人很多,也不是所有人都這樣說。我碰到有些老一輩的人,每當他們聽到別的老一輩的人這樣說年輕人。他就會用我剛才的邏輯回應一波。

而我以後,等我老了,也會這樣做。


生活平順不好嗎。苦頭喫多又不能補鈣,關鍵還沒人心疼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