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太有意思了!

為什麼不從天空引雷電利用?我看到大家從預測難度、絕緣難度、安全性等角度說了很多,不過要考慮為什麼不引雷電利用,我認為比起技術難度來,也可以先考慮雷電到底有多少能量。萬一能量很大經濟性很強的話,我們肯定也可以去克服技術難題嘛。

關於雷電的能量,網上眾說紛紜,有的說一個雷的能量相當於幾千克石油的,也有說一個雷的能量夠北京市用兩年的。這數量級相差也太多了,到底哪種靠譜呢?

這年頭,網上的資料誰都別輕信,還是自己算最靠譜!

想要計算的話,最好用專業的參考資料,推薦選用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教科書《高電壓技術》,這本書中對雷電有系統的講解,還提供了較詳細的數值模型。

少年看你骨骼清奇,來本《高電壓技術》唄?

OK,開啟我們的計算之旅,趕快上車吧。

只考慮常規雷電的話,雷電對地放電的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

(1)先導放電;(2)主放電;(3)餘輝放電。

雷擊放電過程,來自《高電壓技術》P124

首先是(1)先導放電,作用是鋪路,建立雷電通道。

如果要利用雷電,那麼用的就是空中的雷雲對地放電的能量。

通常雷雲的上部帶正電荷,下部帶負電荷(據統計,負電荷形成的負極性雷電佔總數的75~90%),這些聚集在下部的負電荷在附近地面感應出大量正電荷,當雷雲與大地局部電場強度達到大氣遊離所需的電場強度(約25~30kV/cm)時,就會使空氣遊離,形成先導放電通道。

先導放電建立導電通道的過程有點像「扭秧歌」,每一步都挺快,但走一步,歇一會,整體就非常慢了(100~800km每秒),只有光速的千分之一左右,這個過程持續0.05~0.01秒。

先導放電的瞄準對象,通常是地面上高聳突出物體,這些物體周圍電場強度比較大,所以會在先導接近地面時出現向上的迎面先導(所謂的熱烈歡迎??)。

先導放電

也因此我們雷雨天要避開大樹、避雷針等尖銳高大物體,記住哦。

關於能量方面,這個階段電流比較小,能量相對於估算整體放電過程來說可以忽略不計。

然後是(2)主放電:主要的雷擊放電過程。

在先導放電階段建立了平坦通暢的放電路徑之後,電荷就可以暢通無阻地飛馳了,同時遊離產生的先導放電通道中,負電的電子向下運動流向大地,正離子向上運動中和先導通道中的負電荷,這樣的大量電荷流動形成主放電過程。此時出現非常大的脈衝電流,產生強烈的光和熱,使空氣急速膨脹震動,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閃電和聽到的雷聲。

主放電過程

主放電過程的發展速度非常高,約 [公式] ,比起前面的「扭秧歌」可是快了幾百甚至上千倍。

相應地,這個階段持續時間極短,一般不超過100μs(微秒)。但是電流非常大,峰值高達幾十甚至上百千安,之後衰減形成雷電流衝擊波形。

來自《高電壓技術》P127

我們選擇最簡單的(b)波形計算吧,雖然這樣會導致能量偏大,但數量級並不會錯

等值電路,來自《高電壓技術》P125

上圖為雷擊等效電路,主放電階段的電流計算公式為: [公式]

其中 [公式] 是對0電阻通路的雷電流值,幾十到上百kA,我們將峰值取大些,算100kA吧,順便說一下這麼大的雷電流並不常見;參數 [公式] 是沿著雷擊通道運動的電壓波與電流波的比值,有關規程建議取300~400Ω,這裡我們按350Ω估算; [公式] 是被擊物的波阻抗,設被雷擊物體末端電壓為零,承接全部能量(按純熱量估算),用能量計算公式 [公式] 並將積分號內部對 [公式] 求導可以計算出,被擊物體取 [公式] 可以得到最大的電擊能量,所以也是取350Ω。

斜角部分放電時間取典型值2.6μs,可得能量為3039千焦,相當於0.8kWh。平頂部分時間按最大的100μs計算,計算可得能量為87500千焦,相當於24.3kWh。此階段過程能量合計0.8+24.3=25.1kWh。

因為選用的平頂波,能量已經高估了,實際上還得打折哦。

最後,是(3)餘輝放電階段:剩餘電荷發揮餘熱。

這個階段是雲的剩餘電荷沿著主放電通道繼續流向大地的過程,電流比之前小很多,只有10~1000A左右,持續時間大概在0.03~0.05秒。

餘輝放電

實際上是指數衰減的,為了簡單我們按直線計算(這樣結果偏大),從1000A衰減到0,時間取0.05秒,那麼結果大約為5845千焦,相當於1.6kWh。

綜上所述,收集一個典型的雷擊所攜帶的能量大概有 25.1+1.6=26.7kWh 這麼多,假設我們技術超凡絕倫、無比先進,以100%利用率地捕捉到了這些能量,而且能轉換為市電的話,也就是26.7度電而已,按每度電0.5元計算的話,相當於電費13.4元,注意這個還是偏高的數值,實際上同樣還要打折才是。

嗯,打一個雷只有不到13.4元,雷神你放電的這一鎚子還不如裝修師傅貴呢。。。

為啥咧?

為啥?因為 能量=功率*時間 (當然,實際上是功率對時間的積分)。雷電的功率確實非常高,但持續時間短得離譜,所以總體的能量並不高。很簡單的道理!

有人又會說了,蚊子腿也是肉啊,萬一雷神是個打架子鼓的呢,如果人家一口氣「咚咚咚咚」地打好多雷,不也很有經濟價值嗎?

那麼我們再算算雷的數量問題

衡量雷電數量有個參數叫做「地面落雷密度」,用於計算在一個雷暴日(只要這天打雷就算雷暴日)中,每平方公里地面上的平均落雷次數。這個值與地區有關,以長江流域附近每年雷暴日40天左右為例,地面落雷密度大約是0.07。

Photo by Duncan Maloney on Unsplash

那麼想要充分吸收這些雷的話,需要引雷的設備。我們假設用避雷針,那麼需要多少避雷針呢?

關於避雷針的有效範圍(保護半徑)問題,書中給出了計算公式,簡單來說是避雷針高度的1~1.5倍左右,保護對象越低,保護範圍越大。為了方便,我們將保護對象按地面(高度為0)計算吧,避雷針高度選用超高的120米,其保護半徑也是120米,那麼以正六邊形密鋪的方式計算(合每個避雷針保護3.74萬平米的面積),那麼平均每平方公里需要大約26.7個避雷針。

有這麼多避雷針,才能獲得在每個雷暴日每平方公里獲得0.07個雷的能量收穫,假如都100%地轉換為居民用電的話,相當於 每平方公里,全年,可節省電費,多達,37.5元…

說真的,就算刷一小時盤子可能比這個賺的都多(這句話已修正,感謝網友指出 ^_^ )。

到這裡我們明確了:

(1)單次雷擊的能量並沒有多大;

(2)雷擊的密度也並不大。

因此,即使不考慮技術和安全性,我們利用雷電仍然是非常不經濟的事情。難怪我們並不准備從天空引雷電利用了!

版權聲明(更新):

感謝大家如此熱情的支持!現放寬版權要求。

1)歡迎分享和轉發本回答,分享本答案不需要經過我同意,而且會得到我的感激;

2)轉載到其他平台需要取得我的明確允許,且需要在第一行保留作者和出處,即可轉載。微信平台需要聯繫我開通白名單。


做個簡單的比喻吧。

回到家打開家裡的電風扇,一陣風徐徐吹來,頓時舒服了很多。

回到家打開家裡的電風扇,猛然吹了一股十級颱風,而且持續時間只有百分之一秒……

啥?


上面描述的基本就是家用電和閃電的區別了。

家用電一般以低壓220/380V為主,而工廠等高壓戶一般以高壓6kV、10kV等電壓供電,電流視負荷情況而定,一般在5A—500A左右。

閃電的話……電壓在幾億V水平,平均電流估計是10-20萬A,當然,放電時間非常短,一般千分之一秒到百分之一秒,放電時的溫度可以達到2萬攝氏度……

如果要應用閃電,必須解決下面幾個方面的問題:

1

預知閃電的發生,或者人工引雷。

我國在上世紀就開始了人工引雷的實驗,前幾天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剛剛成功發射了引雷導彈,可以說在研究閃電、應用閃電的方向上又邁出了一小步。

2

解決大電流衝擊問題

目前的防雷工作是把雷擊通過避雷網引到地下,並不能說解決了大電流的衝擊問題。想應用閃電就得讓閃電通過電網,把電能儲存到電容中,這個電流的衝擊是非常大的,這一點還有待未來解決。

3

雷擊時間短

和上一條構成了應用閃電最難的兩個點,基本上所有充電設備,使用閃充技術(核心還是依靠大電流)都會縮短電池壽命。雷擊時間短,也很難通過雷擊對目前的儲能材料進行儲能,這也是目前解決不了的問題。

說句題外話,復聯4鋼鐵俠讓雷神劈他一下充能打出的一擊,就是典型的應用閃電儲能……只能說托尼這散熱也是黑科技呀。

4

有損耗、溫度太高

兩萬度這個溫度……大部分材料都會熔化甚至燃燒,而且應用閃電的話耐高溫還不夠,導電性必須好,目前已知導電性最好的單一金屬是銀,其次是銅,這兩種金屬的熔點都在一千攝氏度左右……實在不夠看。

此外還有損耗,大電流造成的線損是很驚人的,即使線路上的電阻非常小,通過P=I2R也可以知道,線路上消耗的功率還是會非常大。目前的超導體(0電阻)還都是低溫、超低溫環境下工作的,常溫超導體尚且實現不了,超高溫……我選擇死亡。

5

電能存儲技術不成熟

這個是硬傷,電容技術與其他相關技術相比幾乎一直處在瓶頸期,無法實現大容量儲存電能。

綜上,應用閃電的難度過大,目前階段還是無法實現的。


我本科畢業設計做的是換流站電磁兼容方向,其中因為涉及雷電干擾,所以有稍微了解一下雷電特性,也做了模擬(沒有實物實驗)。

渣渣本科生,水平有限,歡迎指正。


1,先說雷擊線路的三種形式,大致這樣。

2,然後看雷電流特性,我引用的是雙指數波方程。雖然有部分學者認為雙指數模型已經過時了……不過為了方便我還是直接引用了,而且圖形上差距不是很大。後面的MATLAB模擬就不放了,直接上電路pspice模擬吧。

3,模擬用的pspice軟體,模擬參數設置以及電路元件參數如圖所示。

先是純電阻負載

再是阻感負載

然後阻容負載

4,我是做抗擾度符合性研究的,後面為了對比時域頻域特性,在之前做了傅里葉展開。

頻譜圖如圖所示。


結論:

1,雷電是衝擊量特別大,我們並不能用到那麼大的瞬時值。

2,雷電持續時間短,不能穩定供電。

3,頻率不符合工頻。

4,雷電和風電一樣,是不穩定來源,你該發點還是得發,不可能要用電等著老天打雷吧。

綜上,還是安心用好國家電網的供電吧,畢竟我國電價,尤其居民用電真的很良心了。

另外,關於雷電的具體特性,諸如什麼先導放電、流注放電、各種擊穿特性,還有防雷措施什麼的,更多需要在《高電壓技術》中去找尋,此處不多贅述。


極高壓,瞬時,極大功率

然而總功,並沒有多少……

上面那一條適合儲存?

只能用來渡劫


說一個很比較不符合大家認知的知識,並不是是電能就能拿來利用的。

衡量電能質量的指標有三個:電壓 波形 頻率

就像我們雖然吃米飯,但是並不能直接吃米一樣,電器「吃」的電也是要講究質量的。

天空雷電電壓不穩定,波形頻率都不達標,即使能夠穩定引入,這些電也是不合格的。

有些依靠旋轉設備生產的工廠,歸為一類負荷,對電要求極高,往往電壓降低,或者是頻率降低,都可能導致一大批次的殘次品產生,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結論:首先天空引雷電沒有穩定的獲取途徑,而且電能質量不符合要求,就算對電能進行變壓濾波等措施,可能投入成本遠遠大於收益。

(歡迎指正)

電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