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姓。上追到周公旦,西周时期,第一世祖是周公第三子,伯龄。我已经是第122世了。


我是双凤李氏的第21世传人,我的家谱明确记载著600多年前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移至现在的河南商丘睢县大李村。

家谱书封面

元末明初,北方一篇荒芜,很多的荒地无人种植,因为原住民让蒙古人的大屠杀了大半,一小部分逃难的南方融入为客家人。(这段历史其实相当黑暗,由于影响现有民族团结,几乎官方史料都是对此做模糊处理。)这个网上有兴趣的可以搜到一些相关资料,这个只是背景历史不深入。

明朝初期,将人口集中地方迁徙到无人耕种的荒废村落势在必行,于是就有了历史上有名明朝人口大迁移,大槐树是当时朝廷设立的几个移民基地中最大的,据大槐树纪念馆发布的数据,现有人口1亿的人祖先都来自大槐树。

现在的有不少说家谱来自大槐树的,实际并非来如此,只是家谱网上无从考证,后来重编家谱想多加点历史,非考证就草率编进去家谱之中。

我始祖是李治国,他的四世曾孙,李孟旸和一个同族同时考中当时的进士,被称为「双凤齐鸣」,后世修家谱便自称为「双凤李氏」。李孟旸做官做到了当时的工部尚书,正二品大员,我推测那个时候开始正式修谱,自己的曾爷爷是否来自大槐树,这点肯定无疑了。

家谱序言

有同为李氏或想要寻亲的,可以访问我为我宗亲捐赠创立的网站 sfl.xuzupu.com ,网站有很多详细资料和图片。

后来想著费这么大功夫开发的家谱系统,自己家族用太浪费了,加上我当时有自己的网路技术团队,就升级开发了续族谱网,www.xuzupu.com,可以免费续家谱寻亲,都是免费的无任何收费项,有兴趣的可以访问创建个自己的家谱。

再后来想把这个免费平台做大一些,没钱想融资,无奈又正好赶著资本寒冬期,撑不下去了就不做这个了,但这个网站打算一直存留下去,反正每年固定开销不大,自己经常维护打理一下。升级是没这个精力了,工作量太大。

PS补充:

我的四世祖在一次房地产开发施工时,在历经500多年后无意中被发现了该古墓,成为了当时一大惊奇新闻,上了大河报等媒体,双凤李氏网站有其相关资料。

后来宗亲会申请了好久才跟商丘市文物局要回了祖先遗体,举办了盛大的入葬仪式。(至于相关文物,肯定要归国家的嘛,但是祖先)


南阳始祖范某,为黑脸士兵,无名,人称范黑脸,定居南阳北,周营,传世九,依据是祖坟在夏敞铺村,始祖居中,东南西北坟茔皆是九个,我本宗支,1900年义和团起,身负凶杀命案,移驻南阳英庄,依大户李家躲避,历太爷,爷爷,父亲,我,侄儿,于今五世,南阳始祖是李自成所部逃兵


身边很多人谈起这个问题,都说,对我们普通人家而言,如果有的家谱的话,追溯十代是一大关。

家谱这个事,跟家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反正很多人家的谱系在漫长的历史当中总会有断档和遗失等不同情况发生,这也应了,残缺是一种美的历史观。

追溯十代,应该是比较精准和有用的,因为家谱的意义还有伦理和同性通婚上的回避等,一般查清楚十代是有必要的。古人同姓不通婚是有道理的,但现在年轻人不太注意这个。

我们这一支上溯到七八代后,就有模糊的地方了,因为被一个特殊年代给人为破坏和烧毁了一本,接不上了。另外在迁移地起源上——注意,这个比较重要,否则中国很多家族理论上的祖地都在河南、河北、山西几个地方,那意义不大。按照家谱描述,迁移到现在地方的老祖宗,即立祖者,最早是从山东安丘成为武举人,在明朝嘉靖年间到西部当过在甘州将军,然后有兴衰沉浮,及至康熙年间,后代又兴起,有的中了举人、进士。最辉煌是在清代中后期,族人中有当过祁门知县、应天府府尹、泉州知府、淮安教育局长的。

但我是个比较较真的人,一一考证过,最终,明朝那一段应该是传闻附会的,因为查安丘武举人档,并没有我们的祖先。很多族人也说我没事找事,但我的观点是要尊重真实的祖先,并不是祖先非得显得多么煊赫,后人才有面子,否则朱重八和刘季就没法设宗庙了。祭祖真跟身份无关。

经过艰苦查证,最终明确,本人明朝祖先实际上就是一个去甘州戍边服役的军士,因为一次大战,大难不死,就在当地立足落户。后来清朝那一段倒是有碑刻和清代档案等文物可佐证,且从安徽祁门、顺天府志到泉州和淮安的有关文献,都有比较靠谱的记载。

这就说明,离现在近,比如十代以内的家谱才是比较靠谱的。就跟史学界「五十年内无历史」的说法一样。反正对待家谱这个事情,不能强求人人较真,因为虚荣心是可爱的人性,但最起码要为子孙的认知负责是做长辈应该做的。

还有就是,家谱的子孙排行一定不能乱,遵循家谱字型大小是个基本原则。因为有许多家谱因为属于盛世修谱,在立谱、修谱时因为不差钱,往往有高人参与和指点,比较有灵气,循著家谱一路下去也可以沾祖宗的福分,受到先祖的荫庇,总之遵循家谱才靠谱,更是个很好的文化传统。


如果家谱保真,我见过的家谱可以追到钱穆王,就是宋朝那时候的那位江浙之主(在之前我实在想不起来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