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姓。上追到周公旦,西周時期,第一世祖是周公第三子,伯齡。我已經是第122世了。


我是雙鳳李氏的第21世傳人,我的家譜明確記載著600多年前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移至現在的河南商丘睢縣大李村。

家譜書封面

元末明初,北方一篇荒蕪,很多的荒地無人種植,因為原住民讓蒙古人的大屠殺了大半,一小部分逃難的南方融入為客家人。(這段歷史其實相當黑暗,由於影響現有民族團結,幾乎官方史料都是對此做模糊處理。)這個網上有興趣的可以搜到一些相關資料,這個只是背景歷史不深入。

明朝初期,將人口集中地方遷徙到無人耕種的荒廢村落勢在必行,於是就有了歷史上有名明朝人口大遷移,大槐樹是當時朝廷設立的幾個移民基地中最大的,據大槐樹紀念館發布的數據,現有人口1億的人祖先都來自大槐樹。

現在的有不少說家譜來自大槐樹的,實際並非來如此,只是家譜網上無從考證,後來重編家譜想多加點歷史,非考證就草率編進去家譜之中。

我始祖是李治國,他的四世曾孫,李孟暘和一個同族同時考中當時的進士,被稱為「雙鳳齊鳴」,後世修家譜便自稱為「雙鳳李氏」。李孟暘做官做到了當時的工部尚書,正二品大員,我推測那個時候開始正式修譜,自己的曾爺爺是否來自大槐樹,這點肯定無疑了。

家譜序言

有同為李氏或想要尋親的,可以訪問我為我宗親捐贈創立的網站 sfl.xuzupu.com ,網站有很多詳細資料和圖片。

後來想著費這麼大功夫開發的家譜系統,自己家族用太浪費了,加上我當時有自己的網路技術團隊,就升級開發了續族譜網,www.xuzupu.com,可以免費續家譜尋親,都是免費的無任何收費項,有興趣的可以訪問創建個自己的家譜。

再後來想把這個免費平臺做大一些,沒錢想融資,無奈又正好趕著資本寒冬期,撐不下去了就不做這個了,但這個網站打算一直存留下去,反正每年固定開銷不大,自己經常維護打理一下。升級是沒這個精力了,工作量太大。

PS補充:

我的四世祖在一次房地產開發施工時,在歷經500多年後無意中被發現了該古墓,成為了當時一大驚奇新聞,上了大河報等媒體,雙鳳李氏網站有其相關資料。

後來宗親會申請了好久纔跟商丘市文物局要回了祖先遺體,舉辦了盛大的入葬儀式。(至於相關文物,肯定要歸國家的嘛,但是祖先)


南陽始祖範某,為黑臉士兵,無名,人稱範黑臉,定居南陽北,周營,傳世九,依據是祖墳在夏敞鋪村,始祖居中,東南西北墳塋皆是九個,我本宗支,1900年義和團起,身負兇殺命案,移駐南陽英莊,依大戶李家躲避,歷太爺,爺爺,父親,我,侄兒,於今五世,南陽始祖是李自成所部逃兵


身邊很多人談起這個問題,都說,對我們普通人家而言,如果有的家譜的話,追溯十代是一大關。

家譜這個事,跟家族的命運息息相關,反正很多人家的譜系在漫長的歷史當中總會有斷檔和遺失等不同情況發生,這也應了,殘缺是一種美的歷史觀。

追溯十代,應該是比較精準和有用的,因為家譜的意義還有倫理和同性通婚上的迴避等,一般查清楚十代是有必要的。古人同姓不通婚是有道理的,但現在年輕人不太注意這個。

我們這一支上溯到七八代後,就有模糊的地方了,因為被一個特殊年代給人為破壞和燒毀了一本,接不上了。另外在遷移地起源上——注意,這個比較重要,否則中國很多家族理論上的祖地都在河南、河北、山西幾個地方,那意義不大。按照家譜描述,遷移到現在地方的老祖宗,即立祖者,最早是從山東安丘成為武舉人,在明朝嘉靖年間到西部當過在甘州將軍,然後有興衰沉浮,及至康熙年間,後代又興起,有的中了舉人、進士。最輝煌是在清代中後期,族人中有當過祁門知縣、應天府府尹、泉州知府、淮安教育局長的。

但我是個比較較真的人,一一考證過,最終,明朝那一段應該是傳聞附會的,因為查安丘武舉人檔,並沒有我們的祖先。很多族人也說我沒事找事,但我的觀點是要尊重真實的祖先,並不是祖先非得顯得多麼煊赫,後人才有面子,否則朱重八和劉季就沒法設宗廟了。祭祖真跟身份無關。

經過艱苦查證,最終明確,本人明朝祖先實際上就是一個去甘州戍邊服役的軍士,因為一次大戰,大難不死,就在當地立足落戶。後來清朝那一段倒是有碑刻和清代檔案等文物可佐證,且從安徽祁門、順天府志到泉州和淮安的有關文獻,都有比較靠譜的記載。

這就說明,離現在近,比如十代以內的家譜纔是比較靠譜的。就跟史學界「五十年內無歷史」的說法一樣。反正對待家譜這個事情,不能強求人人較真,因為虛榮心是可愛的人性,但最起碼要為子孫的認知負責是做長輩應該做的。

還有就是,家譜的子孫排行一定不能亂,遵循家譜字型大小是個基本原則。因為有許多家譜因為屬於盛世修譜,在立譜、修譜時因為不差錢,往往有高人參與和指點,比較有靈氣,循著家譜一路下去也可以沾祖宗的福分,受到先祖的蔭庇,總之遵循家譜才靠譜,更是個很好的文化傳統。


如果家譜保真,我見過的家譜可以追到錢穆王,就是宋朝那時候的那位江浙之主(在之前我實在想不起來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