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大家怎麼看待喪和佛系呢?

第二,如果覺得喪和佛系不好,那你覺得它們有必要被糾正嗎?


反抗不了還不許人享受,強姦犯也沒這麼壞的。


當你用「糾正」這個詞的時候,說明已經有預設立場即「佛系」、「喪」是錯誤的。

按說我是不怎麼樂意回答這種提問的,但是我看了眼上面的回答,發現大傢伙兒情緒挺激動,大有「我這麼佛都特麼是你們逼出來的」的既視感。

這不能說不對,但是不夠堅定。

現在年輕人的「佛」是一個經濟和心理的綜合問題,一方面是大量的努力或只以為大量的努力後沒有得到等值的回報,進而產生的挫敗感帶來的「喪」,另一方面,更像是某種微妙的博弈。

我們先想想,如果所有人都喪,會發生什麼。

生產凋敝,經濟下滑,物價飛漲,發展停滯,惡性循環,事實上,以目前的生產力發展階段來看,尚不足以支撐所有人都喪喪的工作,還能喪喪的過的不錯的。

那要是所有人都不喪,都是奮鬥逼,會發生啥。

生產力提升,經濟發展,供給富裕,物價下降,購買力上升……

好像挺不錯?我呸。

實際上,無論是哪種生產資料,在一定數值的那條「線」之上,一定是規模效應遞減的,比如你往一塊啥都沒有的蛋糕上加一塊巧克力,肉眼可見的喫蛋糕的人體驗會變好,加兩塊,變好兩倍,可是加99塊和加100塊,可能就沒啥差別了。

可是對做蛋糕的來說,加一塊巧克力的成本是一樣的。

就業也是這樣,如果所有人同時變成了奮鬥逼,那「勞動單位時間」的價值就一定會貶值,老闆賺十塊分你一塊,賺二十就分你兩塊?做夢,你能拿到一塊五就不錯了。

況且競爭對手的韭菜們也都是奮鬥逼,老闆自己能不能賺到20都不一定呢。

所以,當所有的奮鬥逼們都發現這一點,就會覺得,作賤自己不是什麼出路,乾脆喪起來吧,得,又轉回第一種。

但是慢慢的,有一羣打算喪的奮鬥逼們突然發現,隨著變喪的人越來越多,自己奮鬥的收益就越來越高,就好像越來越多的蛋糕不加巧克力了,這個時候我加一塊,就能賣的更好,得,那我堅持一下。

又過了一段,新來的韭菜們進場發現,咦,奮鬥逼們好像收益還挺高的,快加入她們。

巧克力又慢慢多了起來,進入下個輪迴。於是整個環境就在「喪」和奮鬥逼之間左右橫跳。

所以我一直以來也沒罵過奮鬥逼,也沒吐槽過佛系青年的原因就在於,這他媽不是他們的錯啊,這是根據環境做出的正確博弈結果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啊,我為了大環境不內卷,不加班從我做起,轉身我就被開了,可是我真的想在大城市安家買房接媽媽過來享福,我有錯嘛?

你說我這樣導致內卷嚴重,勞動力貶值最後誰都討不了好。

我特麼這麼牛逼嘛?說不定等到時候我都攢夠錢功成身退了。

所以各位,如果我們情緒很大的時刻告訴自己,都是你們逼我的,那萬一什麼時候資本家給你點甜頭,說不定大多數人都會顛顛得回去996,說道理你也是跟著大環境在裡面左右橫跳而已,和喪和奮鬥逼都沒什麼區別,只是變化的一個中間狀態而已。

你問我怎麼徹底解決?

資本來到這個世界,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共產主義萬歲!

說回來,你要喪,我支持,願你隨遇而安,你要奮鬥逼,我祝福,希望你別被高位套牢。

但你要糾正別人喪,那我非噴你不可。


佛系、喪這些名詞是一種新生網路文化的代表辭彙,雖然是輕鬆的調侃和自嘲,但依然是一種負面的精神面貌,看似想與世無爭,實則是在暗暗地提醒自己可以做一個loser。

當代青年正是祖國的希望一代。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中表達的是一羣充滿力量、朝氣蓬勃、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少年人思將來 故生希望 而能進取,自敢破格,方能創新,然國之強健!所謂製出將來之少年中國者,則中國少年之責任也,故而纔有少年強則國強,這纔是華夏民族5000年魂!

設想,如若少年喪呢?

少年的精氣神是國之未來的新氣象,我們可以虛懷若谷、可以寬厚待人,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軟弱無能,「喪」這種自我放棄、頹廢不堪的風氣必須要治!

換個角度,曾經明星韓雪提出了一個說法,叫「積極的悲觀主義者」。「佛系」、「喪」,雖然不能說是完全的消極,但也是一種悲觀的態度,而「積極的悲觀主義者」,似乎是要在佛系和喪的概念下,搶救這一波年輕人。

怎樣理解韓雪提到的這個「積極的悲觀主義者」呢?悲觀主義者,意味著你接受一切有可能會失敗的事實。那麼積極又是怎麼回事呢?就是你要拼盡全力,去贏得遊戲。這兩個觀念放在一起似乎有一些矛盾。但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充滿矛盾,我們在這個世界裡,總能在生活中找到完全對立的事物,它們卻都能很好的共存著。

消極的悲觀主義者常說的句式就是:「要是怎麼樣怎麼樣就好了。」他們認為生活中只要解決了他所面臨的問題,從此一片光明。就如同一個人特別窮的時候,就會認為只要有錢了,生活中所有的問題就都煙消雲散了。就如同一個大齡單身的,就會認為只要將來結婚了,就此一切煩惱都沒有了。但其實,你解決了錢的問題,還有一系列其他的問題會來,你解決了單身的問題,還有一堆的婚後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問題……

積極的悲觀主義者則認為這個世界,或者生活的世界本質上是悲觀的,是矛盾的,麻煩隨侍在側,層出不窮的。

當代年輕人,一定要明白「麻煩守恆定律」。要知道,麻煩不會消失,它一直存在那裡,「佛系」、「喪」只是讓你當時繞開了,事後想彌補,不得不花費更多的時間。所以,不要佛系,不要喪,人活著,就是來解決問題的!


我們自稱「喪」,自稱「佛系」,本質上只是一種泄壓式的自我調侃

你想想真正受過高等教育的90後們,逃避生活的有多少?

不過是一邊罵罵咧咧,一邊拚命創造價值罷了。

我就不怎麼用這兩個詞形容自己,雖然我的人生觀有點怪怪的,但這不代表我就不會努力了呀。只是努力的方向不一樣,對人生,對生活的理解不一樣。

我的很多同學,一邊說自己喪得要死,一邊熬夜通宵給老闆幹活。

我的很多90後前輩,一邊生活的特別佛系,一邊努力補足自己工作中缺少的知識。

人活在這世上,尤其物質上一無所有,精神上萬分豐足的人,鮮有不努力的。

比如我,不結婚不買房不買車,這叫喪叫佛系嗎?

不一定吧,這只不過是因為,在我的價值觀中,那些東西並不重要罷了。房子做投資用可以,沒錢投資就沒必要太執著。

我仍然會很積極地面對我所理解的生活。

你若覺得有問題,你來批評我,我虛心接受,打死不改。那我這麼堅持了,還算喪和佛系嗎?

你若覺得這很好,沒任何問題,那你就不會覺得我喪,我佛系啊。

喪和佛系不是我們的特徵,只是你聽的多了,就以為我們是這樣。

但你不知道我們都在按著各自的期望,慾望而努力。

拿來自我調侃的忽悠人的話你還信了。

真是可愛。

我的人生觀大概可以說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為樊籠困,不受物慾擾。在滿足低慾望生活的基礎上,去看更廣闊的世界。

以窮遊為主,旅行沒必要花那麼多錢,花的錢多了有些時候反而更難瞭解當地的人文風情,也沒必要結伴而行,結伴旅行往往更難進入目的地的人文環境中。

至於風光,到了,看到了,就很好。

這樣的生活,何其快哉。

我為之努力,有何不可?


糾正?拿什麼糾正?

我覺得佛很好。沒什麼不好。

喪和佛對應的應該是積極和奮鬥。

積極和奮鬥的確更容易讓人想到「年輕人」,「佛」讓人聯想到中老年人。

然而中老年人也是年輕人過來的,那他們曾經應該也是積極和奮鬥,但是為什麼佛了呢?

要麼是因為年齡大了,見得多了,身體不行了,所以佛了。

要麼是年輕的積極和奮鬥沒什麼收穫,還不如佛。

現在年輕人已經提前意識到積極和奮鬥沒什麼用了。還不如佛一點。

有什麼錯嗎?

你007和955一樣買不起房,一樣買不起車。

面對600萬的房子,5000和10000有很大區別嗎?

認清了現實,認清自己就是普通人,變的很佛,放棄沒有意義夢想與追求,享受普通人的幸福。

早早變佛的普通人是幸福的,比被社會毒打後再佛的人強得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