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近年的新形勢,2014年之前印度有四大本土手機品牌,合稱「奶牛」(MILK)。

即Micromax、Intex、Lava、Karbonn,他們曾一度佔到印度市場的46%,幾年前是能令印度全民都為之驕傲的民族企業。

當然,這一切從2014年開始改變了。

包括三星、小米、OPPO、VIVO等外國手機巨頭紛紛殺入印度,外企們擁有成熟的產業鏈與技術,將本土品牌逼上絕路。

曾經的四大品牌「MILK」基本消失,雖然也有Jio Phone的異軍突起,但印度本土品牌完全被壓制的大勢卻不可阻擋。

2020年,印度本土手機品牌的市場份額已經低於3%,基本可以宣告被淘汰了。

雖然莫迪主打「印度製造」,但面對外企全面攻陷市場的現狀,顯然無能為力

印度手機市場受到了極高烈度的競爭,最終是由韓國中國品牌脫穎而出。

不過印度目前也在藉機構建自身的電子產業鏈,希望逐漸完成進口替代,讓屬於自身的本土品牌崛起,奪回自己的市場。

這種苗頭倒是越來越明顯了。


任何一樣商品的生產,都是一個工業生產系統化的問題。那怕是生產最簡單的口罩。

口罩。這可以說是一個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低端工業品了。產品低端,生產過程也不高端。

口罩的構成很簡單:市場上常見的一次性口罩是由無紡布原材料做成的,需要用到的材料無外乎無紡熔噴布、鼻樑條、耳帶等材料。

口罩的製作工藝也非常簡單:除上述原材料外,還需要生產的設備是口罩打片機、口罩耳帶點焊機、口罩包裝機。

  生產流程更簡單:將無紡布原材料掛於口罩打片機料架上,調試OK後機器自動生產,出來的就是口罩片,再將口罩片轉到耳帶機上進行點帶,出來的就是成品,再進行包裝。

所以中國一天可以生產2億個口罩,是平時全世界其他國家總和的10倍。 所以,除了中國,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國家沒有這種生產能力。小小的口罩雖然沒有什麼科技附加值,但並不什麼國家都能大規模生產的。

首先你得有一個強大的化工行業,來保證口罩生產的上游產品無紡熔噴布的生產;然後你還要有一門強大的冶金工業和金屬加工業,來保證口罩的金屬鼻樑條的生產。當然,如果你覺得還想降低成本的話,你還可以採用塑料鼻樑條,這就涉及聚乙烯的生產技術,而聚乙烯的生產,又涉及到了填料、增塑劑、潤滑劑、穩定劑、著色劑、抗靜電劑生產技術與工藝等,才能成為性能良好的塑料。然後,你還要有穩定的粘合劑供應來生產把棉花纖維粘合起來形成無紡布。

如果生產的是普通防塵口罩,那你還要有一個強大的農業,有足夠的棉花產量來保證口罩的生產原料,而我們中國的穀物、肉類、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產量等農產品連續居世界第一位,所以,原料問題對我們來說不是一個問題;之後,你需要有一些輕紡業,來進行口罩的生產。

生產口罩雖然簡單,但規模化生產卻一點都不簡單,它涉及到種植業、紡織業、冶金、化工等現代工業所需的各個工業門類。

而印度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遠沒有形成現代工業體系,以至於連一些日用品、文具、玩具這類低附加值的商品都需要從中國進口。因此,印度生產智能手機的難度就可想而知了。

當然,印度並不是不能生產智能手機,而是不能形成規模化大生產——你沒有形成一個穩定的供應鏈條,大部分原料及零件都需要進口,再加上沒有先進的技術工藝。結果就是質量上不去,成本下不來。這樣的產品,會有什麼競爭力呢?

與此相反的一個例子是:印度的航天工業還稍微可以看得一下,正是因為航天工業屬於小眾工業,並不需要規模化生產,可以不需要過於計算成本的原因。


因為印度自己生產不了啊!這個是沒有辦法的事!


10年前中國國內市場也是被外國公司主導的


他們技術水平不高,生產力也落後,主導產業也不行


還能說出一個印度品牌麼?micromax?lava?intex?karboon?還有哪個沒涼呢?


90年代的中國,難道不是諾基亞,愛立信,三星,索尼的天下?因為落後嘛。。。


本土工業沒有發展興旺的土壤。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