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在不同能量級軌道上的跳躍是瞬間的,這個是公認的,但我想知道,這種跳躍是好比t時刻在A點,之後突然消失,t+1時刻突然出現在B點完成跳躍,還是怎麼樣的呢?

如果是這種消失再出現,那太詭異了,消失以後電子去哪裡了?然後在B點電子憑什麼突然出現,為什麼不出現在C點D點E點???


電子移動其實是連續的,並不是跳躍瞬移,只是移動太快,一眨眼功夫移到另一個地方沒看到過程而已。


是吧。鄙人量子力學學的不好,不過無聊答兩個題也無妨。

首先,因為電子的波動性,電子是瀰漫在空間中的,電子的軌道是概率中心。也就是說,其實在跳躍完成之前,電子已經既存在在A軌道,也存在在B軌道。只是這兩處的概率不同。第二,我們要搬出薛定諤他家的寵物來了。你觀測到電子在A軌道,是因為你觀察了,它才坍縮到了A軌道。後來因為外界因素,這個電子的概率波改變了,它在A軌道的概率和在B軌道的概率不一樣了。這時候你再觀測它,就發現它坍縮到B軌道了。所以核心原因還是,電子其實一開始就處在空間的所有位置。


躍遷當然不是瞬間的完成的,也需要一個過程。只是耗時很短(在10^-16 s 量級),很多時候可以看作是瞬間完成的。

先說答案哈,不是。

然後再談為什麼~

我們先拋開大部分基礎哈。首先要說的是能級軌道的引入是因為電子的運行狀態測不準。那為什麼測不準呢?因為它太小了。一旦小呢,就不好觀測,那為什麼不好觀測呢?那就得說說海森堡測不準原則。我們通常的觀測就是把某些粒子,打到被觀測的粒子上,然後看反射回來的粒子射到哪了。那麼對於特別小的被觀測粒子來講你射的粒子和它差不多的時候,那麼你射的越多,反射回來的就越多,而你射的越多呢,被觀測的物體受到的影響就越大。原理呢~參考這個:

第二點的部分原因從第一點來,就是電子太快了。一旦小,所以受到力就duang~接近光速了。一接近光速就duang~相對論效應出來了。所以建模就更加複雜了。

所以說類比的話你可以認為電子就是地球上面又轉圈圈又可以自己亂跳又可以變體重又可以發射某些東西的衛星。

所以虐貓狂人就拋開了空間質量速度等等常人能想到的變數,引入了BALABALA,把坐標系變了一下,然後就發現電子有好幾種暫穩態的運動狀態(至於為什麼以後有空再寫哈),就像衛星duang~一下變沉了,或者duang~一下射了神馬神馬,然後運行軌道就變了,而這個變得過程哪怕再短也是有的。

所以說能級躍遷指的是從一個穩態軌道,跳動另一個穩態軌道。不是閃現~

演員表:

電子--衛星

原子--地球

相對論效應--不明力量

電子能級軌道--衛星軌道

電子能量--衛星重力勢能

說的不對的地方歡迎批評,說的不嚴密的地方自行理解哈~


其實就是說量子態的坍縮需不需要時間。好像這還是一個開放問題。

但樓下那個徐一刀同學的回答顯然是錯的。對不確定原理的理解是錯的,對電子的相對論效應的理解也是錯的。

首先不確定原理說的是兩個不對易的力學量不可能同時有確定的值,比如說動量和位置,測量位置,就會導致動量的值完全不確定,反之亦然。這是量子力學從理論上就否定了同時知道動量和位置的可能性,並非實驗上的技術問題。測量某一力學量使量子態坍縮到了該力學量的本徵態上,而位置和動量這種不對易的力學量沒有共同本徵態,所以不可能同時具有確定的值。為什麼會這樣,有一種說法是測量對量子態的擾動存在不可逾越的最小極限,所以無論多麼動作多麼輕微的測量都會干擾量子態從而導致坍縮。當然這只是一種假說,關於測量坍縮到底怎麼理解,量子力學並沒有涉及,所以並不能簡單地認為是實驗技術問題。

關於測量坍縮的原因,確實有隠變數的說法,但是沒有人認為這個隠變數是相對論效應。因為相對論量子力學乃至量子場論已經比較好地解決了狹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兼容問題,並且得出了非常好的結果,例如電子的自旋,所以不存在相對論效應未知的說法。
軌道這個概念本來就是波爾提出的半經典概念,那時候量子力學還處於嬰兒期。兩個軌道可以理解成兩個態。別跟經典力學的概念混在一起。

躍遷不是瞬間的 電子從A態到B態有一個時間上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間電子處於A和B的疊加態 至於為什麼沒去CDE 實際上可能去了 這樣電子會處於ABCDE的疊加態 也可能確實沒去 這裡面有一些條件上的限制 就好比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一般都是直著往下 不會橫著飛


把時間拋棄,就懂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