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澳大利亞人報》9月22日報道,澳大利亞駐美國大使阿瑟·西諾迪諾斯(Arthur Sinodinos)宣稱,澳大利亞已經顯示出他們準備好承受同中國對抗的經濟代價。


以前土澳的劇本是:澳大利亞拚命向中國賣礦賺錢,準備增加國防預算,以強大的中國為對手,打造強力海軍,來保護中澳之間的貿易線路。

中國:????你這是防止我襲擊我自己????

現在土澳的劇本是:我打算用自己和中國硬脫鉤的決絕。威脅中國,以防止中國和澳大利亞經濟硬脫鉤。

中國:?????媽的智障!


前幾天聽了個講座,講者是一位常年與堪培拉接觸的資深智庫專家,立場上她當然也是非常地親美,但是從現實主義來說她對澳洲的外交政策頗有微詞。

她認為澳洲外交政策最大的問題在於:All tactics, no strategy. (只有策略,沒有戰略。)

她認為,由於澳洲的決策者缺乏大局觀和靈活手腕,導致許多外交政策孤立而缺乏一致性,因此看起來就很awkward,效果也很差。

她舉了幾個例子。比如,澳洲在沒有事先跟中國打招呼的情況下,突然呼籲對病毒起源展開獨立調查。她認為調查疫情起源是理所應當的,但是如果處理得當,在不招致中國認為是針對中國一家發起調查的前提下,也是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的(最後聯合國也通過了類似目的的決議)。

又比如,雖然親美,但是澳洲人始終還是希望保持「澳洲人做自己決定」的一個基本立場,因此7月底,在赴美結束美澳外長和防長「2+2」會談後,澳大利亞外交部長佩恩公開表示澳方「和中國的關係很重要,無意傷害兩國關係」。

她說,澳方的這番聲明肯定是出乎美國人意料的,但是這樣的處理很奇怪:你想修復跟中國的關係,然後跑去美國跟美國人會談後,發出一個與中國和解的意向?

還有,2015年亞投行成立,澳洲在最後一刻決定作為創始國加入。她說,這個決定既得罪了美國,又因為中間的反覆和糾結得罪了中國,結果兩頭不討好。

等等。

我挺同意她的看法的,澳洲外交乃至政壇就是比較幼稚和缺乏戰略能力的。

我自己印象比較awkward的是澳洲前總理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有一次他為了顯示對華強硬立場,面對媒體用中文喊了一句「澳洲人民站起來了!」我當時聽了就很黑人問號,what?什麼意思?中國有讓澳洲跪么?澳洲跪的難道不是美國么?說這話對澳洲外交有用么?沒用的話作為一國總理說來幹啥?……

太奇怪了。太不嚴謹了。太莫名其妙了。

所以,針對這位澳洲駐美大使的發言,我也要打個問號。它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澳洲政府的立場,它是否具備外交戰略所需的嚴肅性,它會不會自己打臉?……

無論如何,澳洲只是個只有2000多萬人口的軍事政治小國,千萬別高估它的戰略能力和戰略意志。


10月16更:

最近看了一篇2019年的文章,作者是澳洲資深政治評論家 Georgge Megalogenis,文章標題是《THE ROOKIE PMs: How Canberra』s leadership circus is damaging ties with Asia(菜鳥首相們:馬戲團般的堪培拉領導班子是怎樣毀掉我們跟亞洲的關係的)》——背景是澳洲人公認本世紀是「The Asian Century」。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蠻有意思的。

裡面提到很多澳洲首相不懂外交的例子,我印象比較深的:

1、1996年約翰·霍華德(Howard)出任總理後第一次正式外訪,目的地是印尼。在印尼他說了很多聽起來不太順耳的話,比如「我們不聲稱自己是亞洲人(We do not claim to be Asian. )」「我不認為澳大利亞是亞洲與西方之間的橋樑。」,等等。

So?Megalogenis 認為,這些話就算是事實,也沒必要用這樣的方式在這樣的場合表達,因為印尼是澳洲非常重要的外交夥伴。霍華德低估了他的言論帶來的影響,因為正好在那時候,澳洲極右翼政黨「一個民族」(One Nation)創始人和黨魁鮑琳·漢森(Pauline Hanson)在議會發表言論,要求澳洲恢復白澳種族選擇和行業保護政策。

結合起來,這樣的言論毫無疑問疏遠了澳洲與亞洲的關係。

2、2018年,澳洲現任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在接替特恩布爾(Malcolm Turnbull)後,魯莽地宣布將把澳洲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這個意向得罪了以穆斯林為主的馬來西亞和印尼,這兩國紛紛表達強烈反對。最後莫里森不得不折中改變立場,他承認西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但表示不會遷館。無論如何作為一國總理,莫里森還是自己打臉了,Megalogenis 認為這是一個「史詩級」的菜鳥錯誤。

總的來說,Megalogenis 認為自霍華德以來,澳洲每位總理都習慣於用「望遠鏡式」的錯誤視角看待亞洲,即將國內擔憂放在首位,並假設自己的鄰居在澳洲要求他們同舟共濟時,會原諒澳洲以往的麻木不仁……「不可避免地,這將損害澳大利亞在該地區的形象,因為我們的總理總以菜鳥外交錯誤而聞名。」


這太正常了,絲毫不出人意料。

澳大利亞歷史上自損利益以維護美國霸權的行為屬於基本操作,沒什麼可看待的,因為在澳大利亞看來,它自身位於五眼文明和異質文明的交界處,它是五眼國家在遠離文明中心的邊緣地帶的橋頭堡。

換言之,它自居五眼聯盟的邊地,它自視為保衛文明中心的邊疆,需要直面並抵禦來自異質文明的衝擊,這種對文明中心的拱衛作用,在它眼裡是遠超出一般經濟利益乃至國家利益的重大關切,所謂夷夏大防,此謂如是。

在人類文明中,文明邊地在文明體系中的受益程度往往並不如文明腹地,但邊地往往比比腹地擁有更強烈的文明向心力,中國也不例外,最愛國的人往往並不是我們這些住在城市裡的小布爾喬亞,而是那些頂風冒雪,恪盡職守,戍守國境的邊防戰士,他們的國家認同和社會責任感要遠超過我們一般人,因為他們需要直面那些對文明本身有最深重威脅的東西,時刻與這些東西鬥爭的過程,強化了他們的擔當。

各位應該都看過邊防戰士怒斥三哥,痛毆三哥的視頻,無畏的凝視,至誠的勇氣,緊握狼牙棒和盾牌的堅定的手,這種責任感不親身經歷過是不會有切身體會的。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中,澳新軍團在英帝國軍隊中的戰鬥意志和戰鬥勇氣名列前茅,甚至遠勝於不列顛本土軍隊。

但問題在於,澳大利亞的這種自我認知很大程度上是錯位的,因為它自居邊地是因為它遠離文明中心,而不是因為它真的是邊地,邊地必然遠離中心,但遠離中心不一定就是邊地,這是兩碼事,澳大利亞不光遠離五眼聯盟的文明中心,它也同樣遠離五眼聯盟與異質文明交鋒的前沿,它準確的身份不是邊軍,而是路人。就算五眼聯盟要與異質文明爆發衝突,直接交鋒的區域也不會是它澳大利亞,而是在別的地方,但與自己有深切經貿往來的鄰居翻臉,對它來說則沒有任何好處。

讓它充分認識到它的行為並不是在為了捍衛文明而犧牲,而是在毫無意義的自殘,可以對它的這種盲動行為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

中澳這一戰,實際上是中國確定西方國家對華交往規則的一戰。

對於中國來說,這一戰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讓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搞清楚——不能一方面從對華貿易中獲得巨大的現實好處,另一方面在意識形態、地緣政治和國家安全方面,卻做美國反華的急先鋒,對中國指手畫腳、喋喋不休。

用大白話來說,就是不能一邊吃中國的飯,一邊砸中國的鍋。

在這一戰略目標指引下,中國對澳大利亞的鬥爭如果要「止戰」,必須有兩個前提條件:

第一,把澳大利亞打疼,澳大利亞政府迫於國內各方的壓力,服軟,認輸;

第二,澳大利亞政府堅持不服軟,不認輸,但對澳大利亞的懲戒行動持續得時間足夠長,對澳大利亞經濟的傷害足夠大,讓澳大利亞政府形成痛苦的記憶,今後在處理對華問題上有所顧忌,形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態勢。

我認為,第二種可能性更大。要達到這個目的,從此前跟韓國就薩德展開鬥爭、就諾貝爾獎跟瑞典展開鬥爭的經驗看,至少需要1-2年的時間,中國對澳大利亞的鬥爭才開始幾個月,遠遠沒有達到這個效果。

本來,中澳經貿糾紛,其他國家並沒有介入,這一次因為澳大利亞士兵在阿富汗犯下令人髮指的罪行問題,澳總理莫里森失態,貿然將趙立堅的推特事件升級為一場輿論戰,才導致中澳矛盾公開化。在這背後,其實顯示了莫里森缺乏外交智慧,更顯示他在中國前一階段的壓力下心態失衡、充滿焦慮的狀態。

中澳關於漫畫的爭論,部分引起了紐西蘭、美國、法國的表態,但中國第一時間都進行了回應。在這個問題上,澳大利亞有錯在先,其士兵殘忍的殺戮行為令人髮指,五眼聯盟也好,西方國家整體也好,很難為澳大利亞做正面辯護,對此我們要有信心。

tuzhuxi在文章中提出,接下來拜登上台,為了給中美關係創造良好的氛圍,中國應降低對澳大利亞的打壓。

我認為,這個問題,要分兩個層面來看。

第一,在輿論上,如前文所述,確實可以降溫,因為輿論太熱,會逼得美國等西方國家不得不表態,不得不介入,客觀上會加大中國面臨的壓力;

第二,但在懲戒澳大利亞這個核心問題上,中國應該悶聲繼續做。而且,越是美國介入,中國越是要立場堅定,徹底打碎澳大利亞拉美國對抗中國進而脫困的幻想。

如果我們因為考慮到美國因素,對澳大利亞的懲戒半途而廢,結果會非常危險。從澳大利亞的角度來說,會認定中國就是一隻紙老虎,今後中澳再有爭端,澳大利亞只要把美國拉過來給自己站台,中國就慫了。如果這樣,接下來幾年,澳大利亞會在配合拜登政府對華政策方面更加有恃無恐。

更嚴重的是,中國如果在對澳鬥爭中半途而廢,還會給加拿大等其他西方國家發出一個錯誤的信號——中國就是一隻紙老虎。中國作為一個大國,一旦發出的威脅、立下的原則和規矩,不再被西方國家嚴肅對待,這對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影響力,傷害是非常大的。

最後,我們再來直面一下拜登政府可能給中國帶來的最大「恐懼感」。

很多中國人最害怕什麼?大概就是拜登上台後,整合美歐日盟友力量,在國際上建立反華統一戰線。

國家跟人一樣,你越是怕什麼,它就給你來什麼。

相反,如果我們能直面這種「恐懼感」,把各種情況都想清楚,反而會更加篤定,不慌不忙。

拜登政府會不會尋求修復與美國傳統盟友的關係?一定會。

拜登政府在對華關係上會不會尋求建立美歐日統一戰線?一定會。

面對拜登政府的對華戰略,中國一定會輸嗎?不見得。

首先,拜登修復美國與傳統盟友的關係,一定會做,也一定會有效果。此前有人謠傳,拜登可能請奧巴馬擔任美國駐英國大使,這是缺少常識的猜測,但奧巴馬確實有可能擔任拜登的「跨大西洋夥伴關係」大使,來領導修復美國與歐洲盟友關係的努力。奧巴馬在歐洲的口碑非常好,影響力也依然在。相對來說,奧巴馬在亞太地區的受歡迎程度沒有那麼大。

但是,拜登修復與美國傳統盟友的關係,與拜登組建美歐日反華統一戰線,絕對是兩回事。歐洲和日本肯定願意跟美國有更好的關係,肯定也願意在對華問題上相互支援、同氣連枝,但要建立反華統一戰線,美歐日依然是各有各的盤算,基本上沒戲。

美歐日在對華問題上的共識,主要集中三個領域:

第一,人權、價值觀等意識形態領域;

第二,經貿領域(促使中國市場更加開放、保護知識產權等);

第三,在東海、南海等地緣政治問題上。

美歐日在上述三個領域達成某種程度的一致、用同一個聲音說話,是可能的,但這跟全面反華依然有很大的距離。

現在可以看得很清楚,拜登至少從目前看,不準備全面反華。我自己的判斷是,拜登上台伊始,主要精力是抗疫和修復與盟友的關係,對華反而不會那麼強硬。但後續隨著中美關係成為其外交主要挑戰,中美在一系列問題上的鬥爭加劇,拜登對華立場可能更加強硬。

歐洲在對華問題上的訴求,一個是經貿利益,一個是要給中國「立規矩」,也不存在全面反華的問題。

日本就更複雜了,日本對中國,最大的擔憂是釣魚島問題,拿掉這個問題,日本跟中國的經貿利益綁定是最深的。

對於中國來說,對美歐日統一戰線問題,要做到心中有數。一方面,我們要認識到,拜登上台後,美歐日關係修復和在對華問題上出現某種程度的整合,是必然的;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認識到,基於美歐日對華關係中利益的不同,它們並不可能建立全面的反華統一戰線。

對於中國來說,分化美歐日,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前不久,王毅訪問日本,至少部分達到了效果。接下來,對歐工作可以繼續加強,如果中歐可以達成雙邊投資協定,也是一件好事。

美國要整合美歐日,中國要分化美歐日,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都是為了在大國博弈中獲得更好的形勢和籌碼,這都很正常。所謂的合縱連橫,就是這個意思。

除了分化美歐日可能的反華統一戰線,中國還應有底線思維——如果美歐日真的建立反華統一戰線,中國又該怎麼辦?

委曲求全,肯定不是辦法。

只有用西方國家聽得懂的語言跟它們溝通,才有效果。

所以,從一開始,我們就要擺出一種姿態,中國不惹事,但中國也不怕事,如果美歐日真的想扼殺中國,那就放馬過來,我們該鬥爭鬥爭,以鬥爭求團結,才是唯一的辦法。

與此同時,中國應繼續擴大在東南亞、中亞、中東、非洲、拉美的影響力。

西方國家,從來不是世界的全部。在今天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崛起的大背景下,西方國家更不再是世界的全部。中國也不要妄自菲薄,一看到美歐日同盟就害怕。

上個世紀,冷戰期間,中國同時硬扛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不也照樣挺過來了。今後,中國的外交局面再難,也不會比那個時候更難了。

說一千,道一萬,對於中國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情。只要中國國內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政治清明,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中國即將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到2030年,中國名義GDP也可能超過美國,到2035年,中國名義GDP可能是美國的1.2倍。

這就是中國在面對外部種種挑戰時最大的底氣。

美歐日,對中國崛起必然抱有不適、恐懼和排斥的態度,這種東西方的鬥爭,絕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只有中國的綜合國力對西方形成絕對碾壓、只有中國給西方國家帶來的利益讓西方國家完全沒有辦法拒絕的時候,中國與它們的關係才會徹底好轉,整個世界才會形成新的平衡。我個人預計,這個過程至少還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

在此之前,中國的國策就應該是,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做好自己的事情。對於西方國家,中國應該放棄幻想,在能合作的地方合作,在該鬥爭的地方鬥爭,以鬥爭求生存,以鬥爭求團結。

中國不惹事,但中國也不怕事。

(轉自明叔雜談)


這個事情天空電視台早就說過了。

沒有澳大利亞鐵礦石,中國將無法生存

沒有澳大利亞的鐵礦石,中國經濟將「崩潰」

雖然可能大家不覺得是這樣,但是以我看澳大利亞媒體以及媒體的留言,他們並不覺得他們「對中國購買澳大利亞商品有什麼需求」,反而他們覺得,他們可以以鐵礦石作為要挾,指揮中國做這個那個。

雖然可能各位不相信,一個賣資源的國家哪來的自信和勇氣,但是澳大利亞人真的就是這麼自信。

「我澳大利亞人就算餓死」

「死外面,從這裡跳下去」

「也絕對不會要你們的臭錢」

因此我覺得,中國應當啟動資源回收,這麼多年的基礎建設也差不多該到了回收再利用的時候了,一個是為了環保,一個是為了自身的國家安全。

為的是什麼么?

為的是「真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