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在一起就只有彼此所以沒有這樣感覺。但是多個人在一起我就總是會被冷落,我主動說話他們有時沒聽到或者很敷衍:啊?噢噢之類的。之前心理健康課上玩一個遊戲,我很積極地跑過去玩,然而都沒有人和我玩,他們玩著玩著就自動把隊伍換了讓我站在最邊..我一個人站在那裡看他們玩只能尷尬地笑。還是老師說那個女生沒玩讓他們和我玩一下 (*?????)真的超級難過。為什麼會這樣呀?怎麼變成讓人喜歡的性格嗚,就算主動幹嘛也沒有人鳥我,還是說安安靜靜一個人待著就好了 (;д;)


題主的疑問,讓我想起我認識的一些人:

我有一位女性朋友,跟題主很類似。

當她跟人一對一建立關係的時候,即使是陌生人,她也可以跟別人聊得火熱,話題很有趣,雙方很開心。但是,當有三個人的時候,她發現自己無法享受那個過程,內心會有各種各樣的「小糾糾」,覺得被忽略啊,覺得另外兩個人更親密啊,覺得自己不被重視,覺得自己被孤立啊。

有的時候,這個「小糾糾」還蠻強烈的,她會覺得自己沒有那麼討人喜歡,覺得朋友會不會更喜歡另一個朋友而並沒有那麼喜歡她啊,這嚴重地影響了她社交的樂趣和自信心。她給自己的解釋是,我不善於社交,我這個人性格不怎麼討喜。

還有一名高中生,女孩,16歲。

她從小學開始,就常常感覺到被老師和同學排擠。她感覺大家都不喜歡她,於是從小學開始她的性格越來越孤僻,不跟同學一起玩兒,上課也不遵守紀律,在家裡也常常跟她的小妹妹有矛盾。

乍一看,這兩個人差別還挺大的。

但是她們有個共同點,就是在群體裡面,很容易感受到一種被排除在外的感覺

那麼問題來了:出現這種狀況,到底是說這個人本身的性格有問題,還是說這個人運氣不好總遇到這樣的群體?又或者是說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比如說缺乏社交技巧呢?

讓我們從心理學的視角來解讀一下:

我們發現,當一個人在群體里感受到別人對TA不熱絡的時候,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

第一類,TA生氣,慪氣,一肚子火。在群體裡面喜歡插話,喜歡打斷別人,或者喜歡做一些事情吸引別人的注意力,比如說突然說一件很搞笑的事,有時會讓人覺得有點奇怪。

第二類,TA覺得自己不討人喜歡,自己沒有魅力,黯然神傷,越來越自卑。在群體裡面參與度不高,不活躍,或者減少參加群體活動。

第三類, TA也會感受到這種被排除在外的感覺,但是TA不會有很大的情緒反應,而是平靜而自然地接納了現實——這個群體暫時對我不感興趣。TA會去尋找喜歡TA的圈子,或者他可以找到方式慢慢地融入這個圈子。

現實中可能不僅僅是這三類人,我就不一一列舉了。

以這三類人為例,前兩類和第三類最大的區別是,對這種被排除在外的感覺的敏感度和容受程度不同。對於第三類人來說,TA可能不是特別在意,也不會覺得特別難受。但是對前兩類人來說,可能這種被排除在外的感覺,特別地讓他們難受,痛苦,內心會升起比較強烈的感覺。

為什麼有的人對這樣的情境特別敏感,內心那麼容易起波瀾呢?

一個人的心理發育是有很多個階段,在成長過程中,個體會逐漸從以自我為中心的一元關係,慢慢發展到母嬰的二元關係,再慢慢發展到跟父親-母親之間的三元關係。

當你一對一建立關係沒有問題,但是跟多個人一起容易感受到被排除在外的話,可能是跟三元關係這個階段的發展有關,即俄狄浦斯期

◇在孩子0~2個月期間,可能很多時候他是處在一個一元關係裡面,這個世界裡只有他,他意識不到有其他人的存在。這個世界是以TA為中心的,媽媽是TA的手和腳。

◇大概從2個月開始,一直到2歲左右,孩子逐漸發展和體驗到一種二元關係——「哦,原來媽媽跟我是不一樣的人,她是一個獨立的人。我是媽媽最重要的人,媽媽是我最重要的人。」

◇然後可能大概到3歲左右,孩子有一天突然意識到,哦,原來媽媽是要和爸爸一起睡覺的;原來爸爸和媽媽那麼親密,當他們關上房門的時候,我其實並不知道爸爸媽媽在幹什麼。

孩子會很好奇,父母他們到底在裡面幹什麼,會想把他們倆分開。孩子有的時候也會很沮喪,覺得爸爸媽媽好像比自己更親密,好像自己此刻不是媽媽唯一最愛的人。TA會很傷心感覺被忽略,也會對爸爸很憤怒。

這個階段也叫俄狄浦斯期,也是通常所說的,戀父戀母期。這其實是兒童一個很正常的一個心理發育的階段,孩子需要經歷這樣一個挫敗的過程,他才能進入一個三元的階段。

他需要意識到並接受:這個世界不僅有TA,有媽媽,還有第3個人存在——爸爸;媽媽的世界裡不全是他,有一個角落是他不知道的且不能涉及的;但同時,爸爸媽媽都是愛他的。

在一個正常的發展階段裡面,孩子常常體驗到自己是被父母排除在外的。

TA會很傷心,有的時候會很抑鬱,有的時候會對家人有攻擊性。當父母可以包容孩子的情緒,依然愛他,並用比較穩定的心態對待他,那麼孩子慢慢會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媽媽除了有我,還有爸爸,媽媽的世界裡面有一個角落是我不知道的。這是一個正常發展的的結果,孩子終於可以發展出這樣一個對三元關係的認識和體驗。

還有一種情況,是被父母和另外一個兄弟姐妹排除在外的感覺。比如說一個女孩,她的媽媽生了小弟弟,在弟弟出生之後,媽媽全神貫注的在照顧弟弟,她會有一種媽媽和弟弟更親密的感覺,覺得自己被媽媽和弟弟排除在外。這個跟被父母排除在外的感覺是非常類似的。

那為什麼有的孩子他能夠正常經歷過這段時期,而有的孩子沒有。

這其實是跟在當時那個情境下父母的反應有關的,如果家庭環境是一個包容的,不排斥的環境,那麼孩子他可能會很順利的度過這個階段。

但是如果在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排除在外而產生嫉妒、攻擊,以及其他很多負面情緒的時候,這些負面情緒不被家庭所接納,那麼孩子的這個被排除在外的感覺就會一直都在,一直到他成年。


回到我們開始介紹的三類人的不同反應來看,通常情況下,第三類人可能在幼年時期,有這樣一個很順利的進入三元關係的體驗。

而對於前兩類人,他們有可能沒有那麼幸運。一種情況是,比如說,爸爸媽媽關係不好或單親家庭或者其他原因,媽媽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而爸爸沒有機會進入到母親和孩子之間,那麼孩子可能失去了一個進入三元關係的機會。

面對第三個人的存在,對孩子來說,既是挫折但也是心理發育的機會。對於這樣的小孩來說,TA長大之後可能很難接受跟自己親密的人同時也跟別人親密,想要佔有和控制一個人的全部,這給成年的之後的親密關係帶來很多衝突。

另外一種情況,比如一個小女孩,她對弟弟有攻擊性,或者她對媽媽喜怒無常,一會兒很黏人但是一會兒又會鬧騰,她不希望看到弟弟和媽媽在一起。她的這些反應如果家人們沒有理解到,可能會認為這個孩子不懂事,不聽話,有的時候大人會指責,訓斥孩子,或者是忽略她的行為。

在這種情況下,會強化孩子被排除在外的感覺,她不是那麼好,媽媽不是那麼愛她,媽媽更愛弟弟。那麼那種被排除在外的感覺可能是一種非常創傷而痛苦的感受。

類似這樣的成長經歷,在一個人成年以後,有可能對自己或者他人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

這樣的小孩長大之後,當TA在群體裡面,看到其他人比較熱絡的時候,這種被排除在外/被忽略的感覺就會非常容易被激起。當這種感覺被激起的時候,TA會有一些負面的情緒,而這些負面情緒可能會影響TA在群體里的表現,或者是跟他人的溝通和互動。

之前看過一個節目,就是一個小姑子鬧的自己的嫂子和哥哥離婚的故事。這個例子比較極端,在我看來,她就是在兒童時期被哥哥過度滿足了,沒有經歷過三元關係的挫折,所以當她成年之後非常嫉妒和無法接受哥哥跟嫂子之間的親密,最後做出了一系列荒唐的舉動。

還有一種情況是比如說在夫妻關係當中,有的時候妻子會非常嫉妒丈夫和朋友們關係很親密經常來往,然後想要控制丈夫的社交時間,以及頻繁要求報備和查崗。這其實也有可能與小時候被排除在外的感覺沒有被很好地處理有關。

也有可能表現在親子關係中,母親可能會嫉妒自己的孩子跟丈夫更親密,會無意識地做一些事情隔斷孩子和配偶之間的親密,這個其實會影響孩子的正常成長。

而且在這樣一個被排除在外的痛苦經歷中,這個孩子可能會有一個無意識的幻想:對於女孩來說,她想要打敗媽媽,把爸爸搶回來。那麼可能在成年階段的親密關係裡面,她的這個無意識幻想會被激活。

比如說一個女孩,她突然發現自己的男朋友是有家庭的,是有婦之夫,那麼對於很多女孩來講,面對這樣的情況會選擇說,我要離這個男人遠一點。但是三元關係發展不順利的女孩可能會想,要把這個男朋友從原來的家裡面搶過來,這其實就是想要去實現她幼年時期的把爸爸搶過來的幻想。

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小的時候,妹妹由於身體的疾病得到爸爸更多的愛和關心,這個讓松子非常的嫉妒,感覺被忽略。在她長大之後,她交過的一個男朋友是有家庭的,但她發現之後,並沒有離開這個男朋友,反而是跟蹤他到他的家裡,去觀察他的妻子是不是比自己優秀。她希望把這個男人搶過來。

還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每個個體都有著自己的獨特性和複雜性,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是可以簡單地概括出來的,目前本文中給出的原因,是一些主流的原因,僅供大家參考。

如何應對內心的被排擠的感覺?

那如果當你已經成年了,你發現自己有類似的一些感受,我們可以做什麼呢?

第一種情況,如果你只是在社交中感覺自己被忽略,不討人喜歡,而你其他方面的生活並沒有受很大的影響,那麼你可以試試以下的方法:

步,回想一個其他人很親密而讓你感到被忽略/排擠的社交場景,回想你在那個場景下的感受、想法,很細膩很細緻的把它寫下來。

比如說,「當我看到我最好的朋友跟他的另外一個朋友一起笑的很開心的時候,我感覺到好像我並不是他最好的朋友,我特別的失落,心痛,因為我很希望我是他的唯一,我也好生他的氣,因為他跟別人在一起的時候,讓我感覺我被忽略了,我沒有那麼重要。我希望我是他最重要的人,不管跟誰比。」

步:想一想,在這種情況下,你的本能反應會是怎樣的。是很傷心然後退縮,就不跟他們玩兒了嗎?還是說你會很生氣,然後你會想要把他們隔開,所以你會常常插話打斷他們呢?這只是我的舉例,請把你自己在這種情境下的一個本能反應寫下來。

如果你的本能反應是退縮,那我覺得在真實的場景裡面是可以表達你自己的真實感受的——你可以跟他們說我感覺被你們忽略了,我感覺我對你來說不是那麼重要。我覺得如果你能把這些感受表達給你同伴聽的話,他們可能會覺得你很重視他,你很需要他,可能他們也會關注一點你的感受,邀請你加入。

如果你的本能反應是你想要插話、打斷,或者是其他一些容易導致別人反感的行為,可能你需要去看到這些行為背後你內心的真實感受,因為這些行為可能是一個防禦性的行為,而我們真實的感受可能是很受傷很脆弱的。我們可能需要調整我們的反應,減少這樣的一些攻擊性的行為。如果你的本能反應是希望自己變得更好來吸引別人的注意力,那麼你把原因歸結到自己不夠優秀自己不夠好,這樣歸因有可能會讓你自己越來越沒有自信。這樣的情況可能你需要適可而止,不要過度自責和要求自己。不是因為你不夠好,只是因為你對那樣的場景很敏感而已。請你相信自己,接納自己,自信的你會自然而言吸引到喜歡你的人。

另一種情況則與前面的不同,

如果你對被排除在外的感受非常強烈非常創傷,嚴重地影響了你的社交,或者親密關係,那麼我建議你要去尋求心理諮詢師專業的幫助,去探索你的三元關係的發展。這或許可以讓你的生活變得清晰有序起來,而不是被過去的那些你並不清楚的東西所深深影響著。

以上,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啟發,祝好。

作者介紹:

洪娟,簡單心理認證諮詢師,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治療與心理諮詢研究生。了解作者更多信息,詳戳↓↓↓

諮詢師 - 簡單心理?

www.jiandanxinli.com圖標

我們是簡單心理諮詢預約平台,擁有700+位海內外心理諮詢師,只有約10%的申請諮詢師能夠通過面試考核;目前為止簡單心理已為30萬+人次提供了高質量心理諮詢服務。

想尋找屬於自己的心理諮詢師,歡迎來簡單心理諮詢預約平台體驗哦,戳這裡 「http://jdxinli.cn/2ukmmb」

編輯於 2019-04-18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混合飲料混合飲料我只想找個地方,盡情沮喪

你就說,討厭我的人多了去了,你算老幾?這個群體不歡迎你就換一個唄,幹嘛要熱臉貼冷屁股。這種媽逼社交圈是從小到大,從大街小巷到貴族宮廷,從校園文化到什麼狗屁沙龍,一一存在。漂亮點的幾個小姐妹認為你不夠性感,所以圈子不歡迎你。學渣認為你學習努力了點,搗蛋團隊不需要你。出了社會別人覺得你就一窮鬼,圈子一樣接受不了你。終於混到上流社會,別人覺得你鑽石不夠大一樣排斥你。所以小妹妹,排擠是常態,你只要找到真心待你的,誰都代替不了。


你就說,討厭我的人多了去了,你算老幾?這個群體不歡迎你就換一個唄,幹嘛要熱臉貼冷屁股。這種媽逼社交圈是從小到大,從大街小巷到貴族宮廷,從校園文化到什麼狗屁沙龍,一一存在。漂亮點的幾個小姐妹認為你不夠性感,所以圈子不歡迎你。學渣認為你學習努力了點,搗蛋團隊不需要你。出了社會別人覺得你就一窮鬼,圈子一樣接受不了你。終於混到上流社會,別人覺得你鑽石不夠大一樣排斥你。所以小妹妹,排擠是常態,你只要找到真心待你的,誰都代替不了。


不用太在意別人對你的看法,也不必硬去融入那個圈。人生短短几十年,能陪你走到最後的只有你自己,初中同學,高中同學,大學同學,一畢業後,大家都各奔東西去了,又有幾個人能感情如初的一直聯繫下去。相處的來就好好相處,相處不來就算了,表面過的去就行。自己好好愛自己,自信點,自己該幹嘛就幹嘛,努力充實提升自己,當你自己內心強大起來時候,你就會發現這都不是事兒。


可以說很理解你了,我高中之前都是被人故意忽略的。說話沒人聽,在圈子裡被人無視,真的很不舒服。後來我發現其實有才華,可靠,令人信服就會被人推崇,會成為圈子的主軸。如果再加上有口才又幽默,那你就是整個圈子最C位的那一個了!性格很重要,不要沉默寡言,要會說話,有眼力見,學會拋梗和接梗,如果你一開口就沒意思冷場,誰還想跟你說話啊。最後如果這時候還可以注意自己的身材管理和外貌管理,那真的是很完美的存在了呢。

我也有過這種被排擠的經歷…我建議你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做自己就好了,反正不喜歡你的人無論你做啥還是不會喜歡你…自己積極的去多認識些新朋友,拓展下交友圈,不要永遠在這個小圈子裡,多接觸新鮮事物,心態也要陽光樂觀一點~想想那句:當年你對我愛搭不理,以後我讓你高攀不起(加油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