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說過正是因為有高所以才會有低,因為有小的所以才會顯現出大的,事情都是有陰有陽的。

人性就是人性,討論它本善還是本惡幾千年了都沒定論,因為你不能在不設置參照物的情況下對人下定義。

眾所周知每個人的三觀和道德準繩並不是一樣的


好人有上限,惡人有下限。


「性惡論」本身並不是問題,有問題的是持「性惡論」者心理學中有兩個重要學派:認知心理學派和精神分析學派。 其中精神分析學派的研究內容屬佛教唯識宗八識的第六意識,也就是挖得是意識中最「臟」那部分,亦即人被外境影響而生出的種種妄念; 認知心理學派因為是在強調人自主的行為,有點像在研究第七末那識的…0 贊同 · 0 評論查看完整文章

謝邀

我個人覺得這個命題是錯的。人性本來就像是一張白紙,沒有善惡之分。

你一定聽說過這樣的詞語:「學壞了」「學好了」,沒錯吧。

好壞都是學出來的,並且都需要很多年的不斷努力。(比如心狠手辣的殺手就需要不斷的磨練自己的心智,最後變得麻木不仁。而至善之人要變得上善若水也需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

而且不能靠觀察小孩子的行為就判斷人性的善惡。因為他們對他們做的事情沒有評判標準(每個人對善惡的評判標準都不同。),他們只是想做就做了,也許他們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說了這麼多,你聽懂了么?總的來說,人性本是沒有善惡之分的,都是後天的環境影響所致。

以上內容均屬個人意見。


人性究竟是什麼?人性即人區別於動物的一切屬性的總稱。以人性的來源分為生性與習性。生性謂天生之性(自然本性),習性謂習得之性(社會本能)。以人性有無善惡分為性善、性惡、無善無惡、有善有惡。以性的不同水平分為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它不是抽象的,而是現實的、具體…0 贊同 · 0 評論查看完整文章

後人言性甚多,世碩以為性有善有惡,人之善性養而致之,則善長;性惡養而致之,則惡長。宓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之徒皆言性有善有惡,孟子則言性善,荀子則言性惡,告子則言性無善無不善,楊子則言善惡混,皆泥於善惡而言之。孔子則不言善惡,但言遠近。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這就是我的回答。


只有具體的人性,沒有抽象的人性。

——******


我支持先天基因決定論,由這個理論決定善惡的。


人性哪裡有善哪裡有惡?不要有善惡之分,要看自己的本心


在大時代的場景下,人所在的環境決定了大多數人的善惡抉擇


人生來只是一張白紙,成長環境書寫了其善與惡的個性,沒有完全的善,也沒有完全的惡。


人性本私,你在這裡發表不就是為了滿足你的自私嗎?


我覺得得看個體,而且本善本惡這種東西又沒辦法測試,一個剛生出來的嬰兒,要怎麼知道他是善良還是邪惡的。說性本善的要麼是自己善良,要麼是希望自己善良。


人性受周圍的環境影響


如果只是探討這個問題其實沒有固定答案,因為人性不是完全由本決定的,去判斷一個人善惡首先就要有足夠多的事例參考,但後天發生的事情又會對個人性格產生影響,這就決定了無法對這個問題有明確的邏輯判斷,我們至多只能得到這個人對什麼樣的事會發生什麼樣的轉變,儘管這一定程度上反映善惡,但不能代表善惡。

但是對於性惡論與性善論兩個完整的理論來說,二者並不是對立的關係,而是平行補充的關係。這兩個理論強調的不是天性,而是後天如何修行。性善論說人應「勿喪」,而性惡論說人應「求善」,這是擁有不同價值觀的人,對於修行的不同看法,也是不同的人,適合的不同修行方式。《易經》里就涵蓋了很多,以八卦代指不同性格的人,又在各卦中提出不同修行方法,如「君子以恐懼修行」,所以天性如何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後天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向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