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航天器。

試驗航天器將在軌運行一段時間後,返回國內預定著陸場,期間,將按計劃開展可重複使用技術驗證,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撐。


太空梭並沒有死,它可能會在以後的某個時候回來。

863計劃討論載人飛船的方案,各個院所都傾其所能提供方案,據一份網上流傳的圖片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些方案的區別。

從左往右分別為:大型空中平台起飛的中型空天飛機(左一),形如「能源-暴風雪」的側掛式火箭動力太空梭(左二),頂托式中型太空梭(左三),頂托式小型太空梭(右二),載人飛船(右一)

後來根據初篩,大概是在右邊的兩個中選擇,不過考慮到當時我國航空方面的技術基礎較為薄弱,宇宙飛船成為了最終選項,並且在2003年成功實現首次載人航天飛行。

而2011年美國太空梭的退役,2015年歐空局太空梭IXV最後出現在新聞中,這些似乎判了太空梭的死刑,讓我們從今天看來,飛船的路子是無比地正確。

但太空梭沒有就此進入歷史的塵埃中:大的太空梭太貴,小的不就便宜了嘛!

所以X-37B上上下下數次,在太空梭還沒退役的時候,這個小飛機就上去了。

兜兜轉轉這麼多,歸根結底還是要復用,不論是運載器還是軌道器。

馬斯克提出了火箭垂直回收,飛船再利用,這是垂直起飛+垂直回收的思路。

但還有另一條路:利用飛行平台發射太空梭,也能夠實現重複利用,這是水平起飛+水平回收的思路。在2018年,航天科工披露「騰雲工程」,利用180噸起飛質量的空中平台實現LEO 2噸的載荷投送能力——863方案的「左一」可能將在幾十年之後出現在人們面前。

而且太空梭不需要拋棄掉載人飛船的服務艙,可以帶著它回來。

這就意味著一個新的可能的競爭者即將出現,我們不去討論它的戰爭意義,小型化太空梭的存在將有可能進一步降低太空運載工具的發射成本。

對於此次任務而言,我認為軌道器任務完全成功的概率很大,其所需要的全部技術背景,包括超高聲速再入、落區控制、無人起降、長期太空生存等等,已完全實現或早已實戰檢驗。

期待它返航的那一天。

20200906更新:

返航了,很好,下次再飛一次吧!


可以用於空間站的緊急撤離。比如說空間站里有一個靈長動物因為意外或其他原因斷糧了,出於人道主義精神或動物福利,可以派空天飛機去接應。還可以用於維修在軌航天器,比如說哪個衛星的太陽能板有些礙事,飛過去幫它處理一下。


修改了一下問題描述,通稿里沒有說」空天飛機「四個字,它叫「可重複使用試驗航天器」。

等待返航!

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和平利用太空 造福全人類!


2020.09.07更新:

荷蘭的業餘天文學家Marco Langbroek今天在推上說,發現了一個編號為(2020-063G, nr 46395)的新目標在332 x 348公里的軌道上運行。據他分析,是在9月5日22點25分從試驗飛行器上釋放的……

在軌飛行兩天後,試驗航天器已於今日(2020.09.06)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本次試驗圓滿成功!

分享自 @林曉弈 的微博小視頻

回顧一下4日的發射畫面~50萬到手??長安萬象的視頻 · 6848 播放

終於等到你~

鱉版X-37B」可不是白叫的!

作為航空某型號重大專項「跨大氣層飛行器」演示樣機(驗證機),當「神龍」掛飛試驗的圖片2007年12月11日第一次出現在網路上時,這個名號就不脛而走~這和美帝當時還在測試階段的X-37簡直太像了!

當時,還沒有相關的公司或研製團隊公開披露這一項目。但是從圖片和其他公開信息來看,這是為未來可重複使用的無人或有人太空梭或其他「跨大氣層飛行器」做技術測試。

而最早提出「跨大氣層飛行器」這一概念的,是大名鼎鼎的錢學森。錢學森1949年在紐約的美國火箭學會會議上,就提出把火箭與飛機結合起來,以實現洲際高速客機的設想。

而且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航天還曾爆發過一場激烈爭論:載人航天究竟是走太空梭之路,還是飛船之路?當時正處在太空梭的黃金時代,由多個單位提出,並經863專家組篩選出的6種方案中,有5種都是太空梭。但是受當時的科學技術條件和資金限制,最終選擇從飛船起步。

不過,中國「太空梭」的雄心在2000年之後又重新被點燃。因為此時,X-37項目已經進入到工程研製階段!

作為美國正在進行的「高超音速」研究項目之一,這種能在外太空和大氣層之間自由穿梭、可以在高層大氣或太空中自由翱翔的「跨大氣層飛行器」。可被用於在太空中執行軍事任務,以及攻擊地球軌道上的移動目標。

之後的2006年10月,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航天科技一院)透露,正在發展一種具有機翼的「跨大氣層飛行器」,並預計在2020年前投入使用。

與此同時,空軍組織理論專家在2009年08月開展了一次"空天時代的空天觀"主題研討會。

空軍領導和專家學者一致認為,空天戰場是以空天威懾、空天攻防作戰和空天支援保障等為主要手段,以奪取空天優勢和制勝空天為目的,由航空空間和航空力量、航天空間和航天力量以及與空天領域相關的地球表面和地面、海上力量充分聯結、有機融合、相互作用所構成的。這時,距最早提出「空軍空天一體化建設」已經過去20年時間了......

就在X-37B完成首次太空飛行並自主返回不久,2011年1月8日,陝西新聞播出「我國跨大氣層飛行器試飛成功」的畫面。

畫面中的飛行器類似小型的太空梭,並註明:陶瓷基複合材料頭錐和機翼前沿。與往返於太空和地球大氣層之間所必需的熱防護結構相吻合。意味著這是一種可以重複使用的「跨大氣層飛行器」,與之前曝光的「神龍」掛飛試驗照片何其相似!

再加上相關公司和攻關團隊不經意間透漏的消息:「近期,中國航天某重點型號圓滿完成高速自主進場著陸飛行試驗,突破了高速自主進場著陸的核心關鍵技術。在該型號研製過程中,龍溪股份積極承擔相關協作、配套任務。為此,航天科技一院特意發出紀念牌匾和感謝信......」

「在中航飛機西安制動分公司,航天一院姚世東副總師帶領項目總體,向主研單位西北工業大學自動化學院馬瑞卿團隊宣讀感謝信,並頒發榮譽證書。研製團隊解決了全電剎車系統中一系列技術難題。不僅突破了無人機高速自主進場著陸全電剎車控制的核心關鍵技術,而且在國際、國內空天飛行器領域創造了多項第一,為我國空天領域自主著陸裝備全電剎車控制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是讓人浮想聯翩!

美國智庫「國際戰略評估中心」2011年09月就此發表了一份長篇報告,分析了中國「跨大氣層飛行器」發展軌跡以及最新的成果。報告稱,中國的目標是到2020年左右發射自己的「可重複使用運載工具」——即太空梭,與此同時中國還計劃將60噸重的太空站送入軌道。

2012年04月的《航空周刊》也曾刊文稱,解放軍可能在追蹤美軍,開發類似X-37B空天飛機的平台,從而將控制力延伸到太空。「神龍」可能已經完成了初級實驗,並具備搜集情報的能力,最終有望發展成一款成熟的空天平台,從而與美國X-37B在太空展開較量。報道稱,解放軍可能正在模仿「美式空軍」打造自己的「多維空軍」,即在陸上空域、海上空域、電子戰領域和太空中都能發揮作用。

雖然中國空間技術發展一直在效仿美國,且總是美國首先披露相關軍事系統原型機,中國才公開相近的系統。但中國進入空天飛機俱樂部的步伐比想像得要快。

作為中國第一款「跨大氣層飛行器」,該項目的推進速度和規模僅次於美國X-37B項目——2007年完成了滑翔/空氣動力的飛行測試,2011年完成首次亞軌道飛行,原計劃在2020.05.25開展首次在軌科研實驗任務,由長征二號F自酒泉發射升空。也許是保密需要,也許只是為神舟12任務做前期準備吧,東風發射場對921塔架做了一次全面維護,導致任務推遲至今天(2020.09.04)……

不過,好飯不怕晚!作為功能更為完備的正樣機,本次任務既可以用來驗證「跨大氣層飛行器」的相關技術,也可以作為發展一系列無人和載人航天器的基礎,這些航天器既可以用於民用商業用途,同時也可以執行軍事任務:包括能在跑道上起飛,具有高超音速巡航飛行器(HCV)在5馬赫的機動能力,也有太空梭等可重複使用運載器把貨物往返運送上軌道的能力。

就在波音公司和美國國防部宣布研發X-37B的可載人升級版X-37C的同時,中國的兩級入軌空天飛行器也開始步入大眾視野。

作為真正意義上的「空天飛機」,這才是面向未來的重要武器裝備。

伴隨著超燃衝壓噴氣發動機等技術的研發成功,代表了航空/航天技術融合發展趨勢的空天飛行器正式從概念走向技術研究。中國空間科學技術領域也開始從望其項背走向並肩奔跑,並試著超越曾經遙不可及的美帝!


前蘇聯·暴風雪號太空梭,於1988年11月首飛

32年了。我們終於追上了老大哥的腳後跟了么?

中國·863計劃,於2020年9月首飛

不,我們已經超過了。而且,我們將走得更遠,開拓更加廣袤的太空疆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