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長是一方面,我覺得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曹操核心班底是他的家族,這樣就不容易出現袁紹那方的烏龍事件。


1曹操集團本身優秀,各種微操得當

2運氣好,劉表歲數大可能在搞孫權,孫策死了

3袁紹內部問題處理不得當,許攸跑路,張郃投降直接扭轉官渡戰局

4袁紹死了


靠命長。

別看上面的答案只有三個字,但確實是真理。古時防守非常有利,曹操就是靠著防守和斷糧耗贏袁紹的。叛徒許攸的作用僅僅是阻止了袁紹南下,但並沒有改變袁強曹弱的本質。

如果袁紹不死,必然能整合四州的資源,聯絡劉表、關中勢力,曹操依然是很難繼續擴張。

當袁紹過世,兩個兒子各帶一州開幹,其中袁譚還投降曹操(不知道透露了哪些袁尚的情報)。在這種情況下,曹操依然花了6、7年才清除袁家勢力。而在這期間,劉表孫權都完全沒有出兵。如果袁紹在,曹操很難跨過黃河。


【漢祖唯智勝,項羽雖強,終為所禽。嘉竊料之,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雖兵強,無能為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懾,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四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六也。紹見人饑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八也。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公有此十勝,於以敗紹無難矣。】---郭嘉

天天郭宇宙郭宇宙的也夠了,天下苦郭黑久矣。

李德勝對此評論:【諸葛亮是以他的三篇文章和輔佐蜀漢大業聞名的。郭嘉則是以他的十勝論和三次大的戰略決策聞名於世的。郭嘉是三國歷史上智慧的佼佼者,他的思想是值得戰略家和軍事家認真研究的。

說一千,道一萬,其根本原因還是曹操及其集團本身的能力出色。

官渡相拒曹操那一堆神操也不說了,單說烏巢之戰,有幾人能把【倍則攻之】改成【半則攻之】來打?並且還是前後受擊,後方輕騎來攻導致士氣動搖的情況下依舊能大破敵軍?


主要原因就是袁紹輕敵。其次是曹操能幹。

曹操挑選的這個預設戰場就很不簡單。官渡附近不僅有兩條河,西邊還有個大沼澤。東邊還有濟水什麼的大河。

這麼複雜的地形,基本杜絕了被合圍的可能。

從史料來看,曹軍不僅可以進進出出襲擊援軍,而且始終可以得到補給,甚至可能還有援軍。

袁紹對此明顯缺乏認識,可能他把這當易京了。

但曹操不是公孫瓚,在袁紹激烈進攻的時候,他都敢把手上底牌打出去反咬袁紹。這就是曹操的作戰風格,非常得積極主動。

和這種人打仗,在其已經駐營做好準備的情況下,還派文丑單獨去追整個曹操中軍,怎麼想也是送人頭。

縱觀整場戰役,袁紹只有這時開始老老實實打了一仗,這之前之後,都打的非常任性。

初,紹聞操擊瓊,謂長子譚曰:「就操破瓊,吾拔其營,彼固無所歸矣。」乃使高覽、張郃等攻操營,不下。

糧被人劫了都不派中軍精銳去救,對方老將親自出來拚命了你還不親自送他上路?沒見過這樣打仗的。

最後無論是去烏巢截擊曹操,還是總攻官渡,袁紹隨便怎麼走都不至於崩得這麼誇張。可他偏偏哪都不去,坐大營喝茶。

這是打仗啊,小天。出來玩命的,不是到河南郊遊的。你搞得這麼隨意,你不死誰死?


靠一系列微操嘛

(1)白馬斬顏良,延津誅文丑。這個對雙方士氣的影響還是相當大的。

(2)曹操主動後撤至官渡以南。原本在白馬、延津兩地,曹操補給線長於袁紹,後退至官渡後,袁紹補給線長於曹操,這個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因素。

(3)袁紹冒進,且沒有集中力量

(4)袁紹那邊出了個二五仔,沒有許攸帶來的詳細情報,估計曹操很難打贏這一戰。


主要靠防守反擊的官渡之戰:①白馬誅顏良,②延津斬文丑,良醜皆河北名將,再戰悉擒,紹軍大震③烏巢劫糧,殺死淳于瓊,迫降高覽張合,紹軍崩潰。


MVP是荀攸


官渡之戰,

阿瞞前期一通微操,

爭取了主動,

但是沒有改變袁強曹弱的局面,

漢賊還是防守,

都喫人肉了,

幾乎斷糧。

袁名族敗在,

內部矛盾爆發,

許攸當了二五仔。

人妻曹逆風翻盤,

本初公受到重創。

但是,

官渡之戰後,

老袁很快收拾了河北局面,

依然可以跟曹賊相持。

又但是,

老袁命短,

及時掛了。

剩下那仨兒子,

加起來智商不及孟德一個腳趾頭,

何況還內鬥。

河北大好地盤,

魏了曹狗子了。


對冷兵器研究地少,我就談談袁紹的管理水平。

剛而犯上——田豐。田豐的策略如何我們先不說,袁紹出兵的誓師大會上,人馬都齊了,昭告天下了,田豐給袁紹寫信說不能打。出兵前你說不打可以啊,都到了這一步了,你讓袁紹不打,袁紹還要不要臉了。朝令夕改,在軍中還有威信嗎?這不跟烽火戲諸侯一樣嗎?剛而犯上,一點不錯啊,非要按照自己的主張來,什麼時候無論是誰都不管。

貪而背上——許攸。許攸是個什麼人啊?破了冀州城之後,狂的沒邊啊,城頭之上,大喊曹操阿瞞,公然把全軍功勞據為己有,誰不想砍他啊。換我是曹操我也想砍他。就這麼討人厭的傢伙,完全不知對君主的敬畏。袁紹不知道平常怎麼領導的,對下屬一點規矩都沒有嗎?許攸在袁紹手下不得重用,投了曹操就往袁紹心口上扎刀子,袁紹難道不該好好反思一下嗎?許攸可是袁紹集團的核心成員啊

私而欺上——郭圖。曹操劫烏巢的時候,郭圖出了個圍魏救趙的主意,讓張郃去攻打曹操的官渡大營。張郃身為武將都覺得這個計策有漏洞,郭圖卻打包票說沒問題。等張郃高覽失敗之後,郭圖怕被責備,為了一己之私,跑到袁紹跟前獻讒言,迫使張郃二將降曹。看到這我都有點可憐袁紹了,......

還有很多。。。。。。

一言以蔽之,袁紹的管理水平和領導水平實在太差了,


也就袁紹死的早而已,官渡之戰曹操勝得比較僥倖,袁紹並未達到傷筋動骨的地步,但是很可惜袁紹很快去世了,然後內訌,我甚至懷疑袁紹沒有採取穩打穩紮的措施,就是因為身體的原因。


一頓王八拳,然後踢小弟……


個人認為,是袁紹集團的戰略選擇有問題。

袁紹實力、糧草都遠勝曹操。竊以為,袁紹只要屯兵於戰前,同曹操打持久戰、消耗戰;同時保護好糧草。曹操必定難以戰勝。可惜的是,別人先來燒了自家的糧草,致使大軍慌亂而敗。

其次,就是袁紹對後代的安排有很明顯的問題。他讓他的兒子各領一州,這也是取亂之道。袁紹敗後,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握有北方四州仍有機會翻盤,可惜他幾個兒子各懷異心,難以團結,最終滅亡。


首先第一點當時的袁紹並沒有百萬大軍,他只有12萬的精兵,而曹操只有兩萬的精兵,一成勝算,怎麼辦呢?這個時候曹操以弱勢強,曹操他會聽取建議,不會錯失戰機,而袁紹不是,內部太複雜,勾心鬥角,都想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又加兩成,曹操良將非常多夏侯兄弟,曹仁曹洪,他的兒子曹昂,謀士郭嘉荀攸等又加兩成,袁紹陣營倒戈,火燒糧草,又加兩成,袁紹士氣不足,而曹操將士高漲,且屬於破釜沉舟的意思又加一成,最後還有一點最主要的,袁紹最喜歡的兒子死了!所以說看似奇蹟,實際勝握在卷!


因為袁紹死的早。官渡之戰雖然慘敗,也沒到傷筋動骨的地步。就像赤壁之戰,曹操也就是輸了一場戰爭,需要一些時日休養生息而已。袁紹依然雄踞冀州幽州幷州青州,鹿死誰手尚未可知。當然袁紹諸子分立,導致死後袁譚袁尚互相攻伐是個重大失誤。不然以四個州的實力,曹操也沒那麼容易統一北方。

袁紹(153-202),大將軍、太尉、冀州牧、鄴侯。

袁譚(?—205年),青州刺史。

袁熙(?-207年),幽州刺史。

袁尚(?-207年),袁紹去世後繼承了袁紹的官位和爵位。

高幹(?~206年),大將軍袁紹外甥。幷州刺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